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1992年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温带气旋关系密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500hPa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年份东亚温带气旋偏多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埃尔-尼诺持续年的1992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北半球极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与常年进行了比较,找出了199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东亚~西北太平洋较强温带气旋的气修特征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得出,厄尔尼诺年或厄尔尼诺持续年,较强温带气旋偏多的对应关系占找优势。但当副热带高压偏强时,则较强温带气旋偏少。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海温场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与东亚温带气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温场与东亚温带气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这种影响关系有很强的持续性。有些海域,例如黑潮区与气旋之间存在着交替影响的关系。对2月气旋与海温之间相互影响过程的初步分析表明,海温与气旋的相互关系是与西风带环流及海流等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5.
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帅  马卫民 《海洋预报》2001,18(3):45-52
本文对发生在1999年10月中旬-12月初的7个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从云图,流场等方面进行了反查、统计,分析了温带气旋活动期间的海浪对船舶产生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旨在揭示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发生,发展和移动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温场与东亚各月温带气旋个数的相关。发现相关区的分布特点是大西洋西部、南部以正相关为主,东北部以负相关为主。相关的季节分布特点是大西洋海温对东亚温带气旋的影响从秋季开始增大,到2月达到最大。相关区有很强的持续性,有的有系统性位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榕 《海洋预报》2005,22(2):77-82
本文综述了2003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并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常年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徐霜芝  黄勤 《海洋预报》1992,9(2):52-57
1988年后期到1989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出现了反埃尔-尼诺现象。随之,1989年中国大陆(特别是东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特别是西部)气候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例如:盛夏并无酷暑,气温偏低,而入冬之后到1990年春节,并无严重的寒潮,气温又偏高。1989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的活动亦出现了异于常年的状况。特别是东海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更是如此。认真分析1989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及其成因,对于认识气候异常和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关系,进而提高热带气旋预报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若干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锡璋 《海洋通报》1997,16(4):16-25
本文就我国出版的《台风年鉴》中最大风速历史资料20世纪50~60年代比70~80年代偏大的现象进行了订正。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气候状况做若干统计,并将订正前后两种不同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供热带气旋气候分析,防台抗灾,工程设计等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时频特征的区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5-1999年间的JEDAC月平均海温资料,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西太平洋暖池东、西代表区热含量的时(间)-频(率)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用交叉谱分析方法探讨了两海区热含量间的耦合振荡,结果表明,暖池热含量的时频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即暖池东、西区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都是反相的,且其年际变化的时频特征有较大差异,暖池东、西区热含量间主要存在着年际(43个月)和年代际(172个月)时间尺度的反位相耦合振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太平洋海温距平场资料,对1986年以来发生的厄尔尼诺过程的开始时间、发展过程及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的厄尔尼诺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90年代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多发期,在1991 ̄98年的8年中,间连续发生四次厄经诺事件,其中1997 ̄98年的厄尔尼诺,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过程。  相似文献   

13.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是太平洋中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海区之一,它在全球气侯变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幅员广阔,占全球热带海洋面积的35%-45%。它是全球大洋表面水温(SST)最高的海域,其SST终年都高于28℃。Andow(1987)的研究表明,暖池域次表层(50-300m)海水温度的变化较表层明显,其年际变化的标准偏差可达3-4℃。邹娥梅等(1991)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次表层海水的热状况具有较好的指标性。因此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域次表层水热状况的变化,对于阐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与东亚气候异常,特别是对我国旱涝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On the ba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West Pacific Ocean, a diagnostic calculation of equatorial flow for this region is performed by using the authors' model equations and computing scheme and methods. For the first cruise (January 3-March 4, 1979), the results show: (i)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of the equatorial surface flows comes from the prevailing northeasterly wind field, with an average uniform wind speed Vw = 6.3 m/s. The steady westward wind produces divergent westward flows in the surface layers, causing an upwelling near the equat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eady wind stress in the upper layer (120 m) decreases with depth and becomes insignificant at the level of z = 75 m or z = 100 m, (ii)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is a strong eastward and equator-ward flow, with its eastward component of undercurrent larger than its meridional component. The core of the undercurrent is at the thermocline, and its maximum velocity is 88-90 cm/s at the level of z=200 m. The deeper f  相似文献   

15.
对1983年7月15日~8月3日一次位置异常持续偏北的西太平洋副高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性高空高压与纺锤状西太平洋副高上下重叠;重叠高压四周的环形雨带中的上升气流汇集到高压内下沉,对副高位置的持续偏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量了西太平洋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系数,结合相应的生态因子,对西太平洋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光合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走航断面表层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值基本在0.2以下,而DY(大洋)断面Fv/Fm平均值仅为0.16,光能利用效率α的变化范围为0.007-0.117,平均值为0.039;相对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变化范围为6.8-113.4(μmol/(s·m2)),平均值为32.72(μmol/(s·m2));饱和光强Ek的变化范围为60.3-1662.7(μmol/(s·m2)),平均值为846.83(μmol/(s·m2))。DY断面Fv/Fm最大值水层与DCM层(叶绿素最大层)相吻合,既保护了浮游植物光反应中心不受强烈光辐射影响,又支持了DCM层浮游植物相对较强的光合作用和对整个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DY断面浮游植物具有极低的光能利用效率却需要较高的光强来达到光饱和,导致这种生活环境下浮游植物处于一种低活衰老的状态,这是造成某些大洋海区低生产力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根据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的资料,分析热带西太平洋西风爆发(WWB)的天气型特征。提出引发和维持WWB过程的低层流场基本有三:1.北半球南下冷源与SE信风结合型;2.北半球南下冷气流与SPCZ上的热带气旋结合型;3.南北取向由双气旋构成的偶极子型流场。指出该偶极子相对稳定在更日线附近,并解释了这一事实存在的原因。还讨论了WWB的多时间尺度性,以及WWB过程中气象要素场变化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No Jess than 90 species of detrital mineral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 fine and very fine sand grain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volcanic mineral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eruption of oceanic tholeiitic magma since the Early Pleistocene according to the mineralogical indications and the rare-earth el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mineral assemblage indicates that the detrital minerals are principally of pelagic origin. But the Melanesia Basin has more terrigenous constituents of minerals, of which, the quartz content increased generally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The area of Wallis Islands, especially of the Northern Fiji Basin has relatively typical pelagic substances and less terrigenous components. The genesis of the authigenic manganese nodul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rown clay and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calcium carbonate sediments in form of fine grain, but not in the relatively loose calciferous volcanic ash bed in the Northern Fi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西部海底有很多平顶海山,在这些平顶海山的斜坡上,分布着富钴结壳。以近年来“海洋四号”船在西太平洋调查的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平顶山的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和沉积地层以及岩石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这些海底平顶山原来是一些出露于海平面的火山岛屿,在海浪的冲击和海流、海水的冲刷、侵蚀作用下,逐渐削蚀成略低于海面的平台,以后平台逐渐下沉,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终于成为隐藏于海面以下1000-2000m的海底平顶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