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斯瓦尔巴群岛西部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强似海底反射(BSR)(振幅变化大)。据高频海底水听器(HF-OBH)资料计算,在BSR之上速度达1840m/s,暗示沉积物含气体水合物;BSR之下出现低速层,认为含气沉积物所致,厚度12-25m。另外,在经典的水合物稳定带(HSZ)之内。可识别出含游离气的两个低速层,而理论上这里不存在游离气。  相似文献   

2.
台湾近海碰撞带内水合物BSR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偏移后的6道和120道反射剖面,在台湾近海增生柱内误别出似海底反射层(BSR),BSR具反极性,并随水深增加,BSR在海底浅层地层深度加大,说明BSR可作为甲烷水合物稳定域底界的标志。BSR位于台湾造山带及中国大陆边缘剥蚀沉积物区内,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因此可提供甲 烷气体,在该区的北部陆地存在气苗也暗示这些地层内存在的甲烷。BSR具体发育在背斜脊部,泥火山,指示甲烷气迁移并圈闭。背斜内近期海底上隆可减少孔隙压力,因此水合物分解释放游离气,从而增强了BSR处的声波阻抗差。在海底峡谷区明显缺乏BSR,在背斜内的BSR之下发现“平点”,说明孔隙空间充填水合物后降低沉积物的渗透率,故增强了圈闭游离气。我们估算了台湾南部附近BSR深度和分布范围,面积超过77000km^2,特别是在潮海沟一侧增生柱斜坡之下大约30%-60%的地区有BSR,即使水深相近,增生柱海沟-侧(西边)的BSR深度比向弧一侧(东边)的浅,说明沿尼拉海沟沉积物加积并脱水,使流体从深部向浅部流动,地温梯度增高。  相似文献   

3.
《海洋地质》2007,(4):50-56
1998年法国-澳大利亚实施一个航次的联合调查,随之第一次报告了在新Caledona离岸Fairway盆地存在气体水合物。此航次识别了一个似海底反射(BSR),位于LordHowe隆起东侧的新Caledona西部。在同一区域实施了ZoNeCo5(1999)航次后,提出BSR的范围超过7万km^2,有可能是已圈定面积最大的BSR。为了确定BSR的存在并评估其特征,在2004年ZoNeCo11航次调查了一个站点。同时采集了以3.3km长电缆记录和以紧密间隔的海底地震检波器记录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海面地震数据成像可得到沉积构造以及推测的BSR相关的沉积地层的细节。基于OBS数据的旅行时反演提供了海底下速度分布的信息。这一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尽管在Fairway盆地出现至少二个异常反射体,但都不能描述为BSR。观察到的异常反射体的成因依然未知,但更可能是与流体循环有关,而不是与沉积中气体和气体水合物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4.
1993年6月,对在ODP第889B孔周围的BSR作了深入的地震研究。在两个航次中采用海底地震仪(OBHs)收集了大量的广角反射资料和单道地震资料。我们对工区内的一条测线的资料进行了新的2D旅行时反演。4个OBHs(广角反射资料)和单道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获得了在BSR上方P波的速度特征,结果发现这些速度略高于垂直地震(VSP)获得的速度和889B井声波测到的速度,BSR上方速度大约1.83-1.95km/s。两种不同方法估计的气体水合物含量大约为孔隙空间2%到24%。速度模型提供了该区BSR上方BSR反射强度和水合物含量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各地陆架外缘的地震剖面上,出现与海底近似平行的拟海底反射层BSR。BSR与气体水合物稳定域同时发生,并通常用作指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尽管假设BSR标志含气体水合物的沉积物之底界,但位于BSR之下沉积物内低速游离气的产状及重要性仍是长期争论的课题。这篇论文通过对俄勒冈近海和波弗特海面两个地区BSR的反射系数模拟或AVO模拟,调查水合物丰度与BSR伴生的游离气。根据两地的多道地震剖面,地震速度资料和俄勒冈ODP第892站的钻井记录资料模拟,若BSR之上的气体水合物饱和度小于孔隙体积的30%,BSR的AVO研究能确定BSR之下是否存在游离气。根据AVO,能大致估算BSR之上气体水合物饱和度,但仅用地震资料,不能控制BSR之下的游离气饱和度。两个地区的AVO分析暗示出:BSR之下的游离气是导致强振幅BSR的主要原因。对两地区研究,计算BSR之上的水合物浓度不足孔隙体积的10%。  相似文献   

6.
位于阿拉斯加北部波弗特海上陆坡海底之下300-700m处有一强的似海底反射层(BSR),与上覆的气体水合物和下覆的天然气及孔隙水之间的相界面对应。世界各地BSRs具有类似的成因,这里通常解释为含本水合物碎屑沉积物之底界,下覆沉积物内可能有或没有游离气。令人惊奇的是,对这些强反向起因知之甚少。在这篇论文里,通过对合成的BSR振幅和波形(随震源-检波器偏移距变化)与穿越波弗特海发育较好的BSR多道地震反射资料比较,分析产生BSRs的物性差异。为了区分BSR之下是否有游离气,需要补充近垂直入射资料和叠前偏移资料。对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的分析暗示出:BSR的产生主要是由于BSR之下碎屑沉积物内存在游离气。据垂直入射合成地震记录,估计游离气带厚度薄于11-16m。若气体浓度深度而减少,则游离气带厚度可能大于16m。据AVO模拟,初估BSR之上沉积物内气体水合物饱和度不足孔隙体积的10%。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西大陆边缘外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和浅层剖面都揭示了在内陆架上有空白反射、反射波终断与渗流相伴生的形式出现的声学屏蔽特征的存在。这些屏蔽现象揭示了富含气体沉积物的存在。在外陆架-中陆坡地区,那些麻坑地形及上覆水体中突出的羽状流都清楚地表明有气体从陆坡沉积物中渗流出来,而正是这种渗流反映了源岩的存在。地震剖面也揭示了中-下陆-陆隆地区存在着似海底反射波(BSR),同时推测认为存在着气体水合物。BSR大约出现在海底之下300-600ms(TWTT)、水深525-2200m的范围内,它们偶然地呈不连续特征。在BSR之上同样也可以见到清楚的反射空白区及声学空白带。相反,杂乱/或散射的双曲线反射波则出现在BSR之下,这可能是富含气体沉积物存在的一种反映。褶皱、底辟构造及断层均存于陆坡-陆隆区,它们可能成为流体及甲烷气体从深部向上运移的通道及圈闭。  相似文献   

8.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资料处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多道反射地震资料,采用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AVO(Ampl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和其他地震正、反演方法,通过研究地震剖面上的拟海底反射层(BSR)分布、地震弹性参数特征,来探讨BSR上、下方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和含游离气沉积层的内部结构和某些主要物理性质,如沉积物的空隙率、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等,由此来评估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前景并研究其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世界上各沉积盆地中大量聚集在一起的甲烷。人们普遍认为,似海底反射(BSR)与天然气水合物之间具有依存关系。但根据钻井资料,没有BSR分布的地区,同样也发现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且钻遇到了天然气水合物;而有BSR的地区,却可能发现不了天然气水合物。似乎BSR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中含甲烷水合物之沉积物所表现的声学特性与频率关系。所用的五种不同类型的震源(枪阵,二种单气枪,水枪和电火花)的频带宽度10-1000Hz。对于低频枪阵数据,我们所观察到的水合物稳定带(HSZ)底是一个反极性强振幅的似海底反射(BSR)。对于中一高频率数据,BSR的振幅和连续性降低,甚至消失,垂向和水平方向的分辨率解释了这一特征。BSR反射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加而增强,BSR反射系数以及其下反射增强表明HSZ之下存在游离气。在BSR之上观察到一些延伸的强反射,推断为在HSZ内游离气与水合物共存的标志。BSR之上的空白带厚度变化不定,而对于中一高频的数据,BSR本身起一个低通滤波器的作用。提供初始地震信息的新单道剖面穿过了贝加尔钻井工程(BDP-97)的钻孔位置,在此处HSZ底部之上约200m的深度取到含水合物的沉积物。将钻井和地震信息结合,我们可以粗略估算储存于贝加尔湖中水合物和碳量,也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贝加尔湖中气体水合物的储量没有形成一个有希望的能量远景。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海底以下气体水合物的广泛分布之认识源于似海底反射(BSRs)这一地震观测结果。根据纵波速度研究BSRs精细结构的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可行技术,我们将非线性的全波形反演技术用于研究秘鲁近海的一处BSR。首先利用一个统计的反演技术确定地震速度变化特征,使旅行曲线的相关能量最大化。这些速度被用作全波形反演的初始模型,并产生BSR附近详尽的速度/深度模型。我们发现数据与一个由薄的低速层形成的BSR的模型吻合最好。在18m的层内,纵波速度由2.15km/s下降至平均速度为1.70km/s,在其中6m在层内,最小速率仅1.62km/s。利用纵波速度反演结果,计算沉积物中的气体含量,结果表明低速层为厚6-18m、孔隙空间含部分游离气的地带。BSR的出现与地层区域垂向抬升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该BSR处的气体是由于抬升作用造成压力下降,水合物稳定带底部水合物分解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水合物的聚集方式,海底水合物可以分为以似海底反射(BSR)为标志的扩散型水合物和无BSR的渗漏型水合物。渗漏型水合物与海底断裂、裂缝相伴。200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水合物研究中心以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理论为指导,在中国科学院创新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的支持下,在南海北部白云凹陷进行了海上调查,采集了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渗漏型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0月,在巴基斯坦外海的聚合大陆边缘得到了新的垂直入射、广角反射和折射数据。似海底反射(BSR)是横穿整个大陆边缘至阿曼海湾的最突出的反射特征。一般这一反射同气体水合物稳定带底的期望深度相一致。增生棱柱体上的BSR是一个清晰的反极性反射,且BSR之下的地层表现出反射率增强,这表明地层间存在被捕获的气体。广角反射和折射数据的联合反演在BSR深度处产生约200m厚的低速带。利用Born展开式,可根据反褶积和平衡处理后的单道数据来计算带限阻抗记录,结果表明BSR处的速度下降约200ms^-1。在朝海岸方向的CDP4400处,Minshull和White(1989)等人得到一个约600ms^-1的速度倒置,此结果表明BSR的特征在越过巴基斯坦外海大陆边缘时显著变化。海湾下的BSR出现在相似的海底地层深度,此处的地震反射出现亮点。然而,其反振幅异常小,且BSR下方的反射地层没有表现出反射率增强。广角反射和折射数据的联合走时反演表明:持续上升的速度暗示了有充足的甲烷以形成游离气和气体水合物,且主要受沉积物同化为增生棱柱体的限制。我们认为当沉积物同化为增生棱柱体时,这些变异与构造抬升和正在进行的沉积引起的一个渐进过程有关。沉积和抬升造成等温线向上偏移,并因此导致气体水合物的分解,释放出的甲烷气体造成BSR增强。我们的地质调查反映了深海平原以及第一个倾斜盆地内水深分别为3300m和2490m处的BSR属性。CDP4400位于近岸的一个隐伏、隆起演化的盆地内,水深为1730m。因此我们提出,在加积楔内,区域构造抬升与正进行的沉积引致稳定区域的向上偏移造成水合物循环。此外,通过甲烷的深度平流,构造脱水作用可以在稳定区域底部积聚水合物。  相似文献   

14.
气体水合物是能源和温室气体潜在的巨大来源。最新调查表明,气体水合物在大陆坡普遍存在,而且水合物中甲烷的能源当量很可能超过所有已知原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总和。海洋气体水合物通常由圈闭在水冰晶格中的甲烷组成,一般发现于海底以下(bsf)200~500 m之间海洋沉积物的特定深度范围内。在地震剖面上,气体水合物稳定带的底部由一强反射层――似海底反射层(BSR)指示。在BSR之下常见游离甲烷气体,但其浓度显著低于气体水合物中的甲烷。气体水合物的成因与形成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中的焦点。尽管通常假定气体水合物与海洋沉积物中有…  相似文献   

15.
马克兰陆缘地震反射资料表明那里存在一分布广泛的强反射的似海底反射层(BSR)。我们运用非线性全波形反演方法分析该海域多道地震数据来研究BSR详细的速度结构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500m深的海底下,纵波速从2.2km/s突然减到1.3km/s,低速带一般厚200-300m,可能含有丰富的游离气体,这与ODP164航次在布莱克海台钻探的情况类似,由于断层的上升和增生楔中的沉积作用,与沉积柱有关的水合物稳定带裂解后向上运移,产生了大量的游离气体。  相似文献   

16.
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是体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一个侧面。在布莱克海岭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区域里(ODP994#、995#、997#)就利用这点来评价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三个独特的成岩分带:(1)在上部20mbsf (bsf:below seafloor,海底以下深度)处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没有显示成岩作用的存在。这个区域的方解石FOC和8180值(PDB)反映了海相碳酸盐的特点,是与海水平衡的条件下沉淀形成的;(2)在20mbsf和100mbsf深度,方解石的FOC值明显呈现负数(低至-7.0‰),自生白云石较普遍可见(2—40wt%),δ^13C值在3.6‰~13.7‰之间;(3)在,100mbsf以下,白云石从含量丰富减低至微量分布,而分散状的菱铁矿成为主要出现的矿物。菱铁矿的δ^1C和δ^18O值分别在5.0‰~10.9‰、2.9‰~7.6‰之间变化。把溶解无机碳(DIC)的δ^1C剖面分布特点和孔隙水的浓集梯度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和δ^18O值对比,我们发现,自生碳酸盐矿物在一个独特的深度区域里形成,呈带状分布。在20mbsf深度及以下,无机碳的δ^13C DIC出现最小负值(≤-38‰)、方解石白云石出现δ^13C负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孔隙水碱度的增加、硫酸盐的亏损和孔隙间Ca^ 2 、Mg^ 2 离子的减少一起发生的,这表明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白云石的形成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开始(21mbsf左右)而在100mbsf附近深处大量出现。菱铁矿的形成很显然是在120~450mbsf之间发生,这个区间在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物区域内和上部(赋存区域200—450mbsf)。菱铁矿的δ^13C和δ^18O值从它们出现的薄层一直到沉积物底部都几乎一致。然而,现在孔隙水中的δ^13C DIC仅仅与120~450mbsf间的菱铁矿的δ^13C值相似。此外,从菱铁矿中计算出来的与之平衡的δ^18O值与120~450mbsf区段处菱铁矿的δ^18O测量值很好地匹配起来。该区段以高碱度(40-120mm)、低Ca^ 2 、Mg^ 2 浓集度为特征,这符合菱铁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地震勘探是探测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手段,利用地震资料的诸多特征可以较好地识别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尤其是在识别似海底反射(BSR)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多次波等特征与BSR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辨别不当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BSR,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以我国某海域实际资料为例,从研究BSR的地震特征出发,指明多次波、气泡效应等多种假BSR现象,提出了利用精细速度分析、AVO特征分析、多次波压制等多种地震参数约束以识别真假BSR,进而提高海洋地震勘探精度,为寻找更多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莫克兰大陆边缘的地震反射资料显示出一个强的似海底反射(BSR),且广泛分布。我们将非线性全波形反演技术应用于此区的多道地震数据。用来研究复杂的速度结构及BSR的成因,计算结果显示出:在海底以下500m深度处纵波速度从2.2km/s突然下降到1.3km/s。低速带厚度约200-350m,可能含有大量游离气,这与最近ODP164航次在布莱克海台的钻井有些类似。大部分的游离气可能是气体水合物分解产生的,在加积楔中,构造抬升和沉积作用,引起气体水合物稳定域相对于沉积柱向上运移。  相似文献   

19.
AVO技术在水合物调查评价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VO技术进行真假BSR识别和水合物储集层预测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是否搞清了水合物沉积层与其上下围岩(层)之间的地球物理特征(尤其是纵、横波速度)差异以及不同的岩性组合带来的AVO效应的差异;②是否搞清了水合物沉积层与其它能引起类似于BSR反射特征的岩石(如火山岩)之间的地球物理特征(尤其是纵、横波速度)差异。只有搞清这些问题,在应用AVO技术进行真假BSR识别和储集层预测时才能有的放矢,辩别真假,避免AVO技术在应用到石油天然气勘探的早期所出现的应用“陷阱”。  相似文献   

20.
近海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中蕴藏着大量的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和海洋地质灾害因素,研究近岸海底沉积层中甲烷气体的赋存特征,可为海底浅层气的灾害防控、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等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杭州湾YS3、YS4、YS6和YS7四个沉积物钻孔(长约60 m)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沉积层中CH4气体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YS3和YS6孔均存在一个含甲烷气层,分别位于海底1.5~22.5和8~42 mbsf,而YS4和YS7孔均存在两个含甲烷气层,分别位于约5~11和23~47 mbsf。四个钻孔中甲烷主体埋藏于粉砂和黏土为主的沉积层中,CH4最高含量分别为5.66、1.73、1.96和2.12 mM,均为CO2/H2还原途径生成,生成后在海底原位沉积层中甲烷的扩散迁移和厌氧氧化作用达到了动态平衡。沉积物孔隙度、黏土含量、有机碳含量、沉积速率等是海底甲烷的含量、分布层数、分布深度和赋存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