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2011年3、5、7、9和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渔业资源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州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及其季节变化。本次调查共采集96种鱼类,隶属于2纲13目44科71属,选取其中的58种鱼类(其生物量之和占所有鱼类总生物量的95%以上),依据适温类型、产卵类型、摄食类型和洄游类型四个方面,对生态类群进行划分和研究。研究表明,从适温类型来看,海州湾各季节暖温性鱼类的生物量和种类数均超过总数的40%,占首位,其次是暖水性鱼类和冷温性鱼类。从产卵类型来看,海州湾鱼类以浮性卵鱼类和黏着沉性卵鱼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17%和31.19%。从摄食类型来看,海州湾各季节均以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其种类数和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55.17%和65.42%。从洄游类型来看,海州湾洄游鱼类(包括长距离洄游和短距离洄游)的种类数和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67.25%和57.11%。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鱼类生态类群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其变化规律与生态类群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及邻近水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和季节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报告了胶州湾及邻近水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和季节分布的调查结果。所用材料为1980年8月-1981年7月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曼氏无针乌贼是5月上旬进入胶州湾生殖洄游,乌贼在胶州湾生长很快,8,9月间日增长量可达1.13mm。整个胶州湾均为曼氏无针乌贼的产物卵场。11月曼氏无针乌贼离开胶州湾,开始越冬洄游。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肠鳃类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2004年共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进行系统的5个全年度检测,对胶州湾肠鳃类动物的分布范围、出现率和栖息密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胶州湾的肠鳃类共分布有3科4属4种,即黄岛长吻虫(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三崎柱头虫(Balanoglossus misakensis)、多鳃孔舌形虫(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和青岛粗吻虫(Glandiceps qingdaoensis);前3种主要分布在潮间带,黄岛长吻虫在潮下带也有发现;青岛粗吻虫分布于湾内中西部潮下带,以湾顶部出现率高,栖息密度大.肠鳃类的分布与底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荣成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4个季度荣成湾海域的调查资料,探讨荣成湾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荣成湾渔业资源生物96种,其中鱼类43种,无脊椎动物53种.荣成湾的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赵氏狮子鱼、细纹狮子鱼是春季的优势种,六丝矛尾鰕虎鱼在夏季优势地位最高,短吻红舌鳎是秋季和冬季的第一优势种;荣成湾无脊椎动物海蜇生物量最高,虾类丰度最高.荣成湾渔业资源量存在季节波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除秋季外,无脊椎动物对渔业资源贡献均超过鱼类资源.不同季节荣成湾鱼类资源多样性变化不大,秋冬季无脊椎动物资源多样性显著高于春夏季.荣成湾渔业群落种类和资源量呈显著季节变异,鱼类与无脊椎动物季节变化特征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季度10个站位定置张网调查资料, 对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共获得游泳动物209种, 隶属于3门4纲19目73科144属, 其中鱼类154种, 甲壳类48种, 头足类7种。游泳动物种类数以秋季出现最多, 四个季节共同出现的种类有42种。鲈形目种类最多, 其次是十足目。鱼类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居多, 占71.43%, 暖温性种类次之(27.92%); 生态类型以底层、近底层鱼类居多, 两者合占75.97%。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等14个种类是三沙湾游泳动物的优势种类, 季节性优势种居多。三沙湾定置张网调查渔业资源质量密度为111.09 kg/km2, 尾数密度为13.72×103 ind./km2, 均以夏季最高, 春季最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三沙湾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同时重视对外来物种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鱼卵和仔稚鱼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渔业资源的早期补充群体,其分布、群聚结构对评估渔业资源和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进行春、夏两季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组成及群聚结构变化等特征。结果发现:(1)两季共鉴定出鱼卵、仔稚鱼8目21科40种,其中定性样品鱼卵、仔稚鱼8目21科36种,定量样品鱼卵、仔稚鱼4目11科24种;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鲷科未定种(Sparidae)、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鮻(Liza haematocheila)、舌鳎属(Cynoglossus spp.)、石首鱼科未定种(Sciaenidae)、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p.);仔稚鱼优势种为鮻、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小公鱼属、细棘虾虎鱼属(Acentrogobius spp.)、缟虾虎鱼属(Tridentiger spp.)。(2)三门湾湾内与湾外鱼卵、仔稚鱼群聚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湾内密度均高于湾外,反映出优势种鱼类在产卵季对于水文环境(如海流、温度)的空间响应。(3)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的群聚组成季节波动明显,主要由鱼类产卵的季节节律以及以洄游习性等差异形成。结果表明,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空间、季节差异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鱼卵、仔稚鱼资源从“年际”短时间尺度看已初步显现一定恢复态势。  相似文献   

7.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4月(春季)、10月(秋季)在乐清湾口的大小门岛海域开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鱼类数据, 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的指标, 对乐清湾口调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两季共获得并鉴定出的鱼类有49种, 隶属于10目26科,其中以鲈形目最多, 有20种, 占鱼类总种数的40.8%; 鲱形目次之, 有9种, 占鱼类总种数的18.4%; 优势种有龙头鱼和刀鲚; 数量是秋季较多且分布较均匀; 根据鱼类适温性可将该海域的鱼类分为暖水性和暖温性2种适温类型, 其中暖水性种类占55.1%; 同时, 根据其生态习性, 可分为河口性、沿岸性和近海性3种生态类群。  相似文献   

8.
福建三沙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戴燕玉 《台湾海峡》2006,25(2):256-261
本文根据1990年2~11月在三沙湾海域分别进行4个季节调查的资料,对三沙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主要种类的分布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6种,分别隶属于17科22属.在数量上,鱼卵最高值出现在春季(5月),其中鱼卵丰度较高的种类是真鲷、带鱼、鲾和康氏小公鱼等种类.仔稚鱼以夏季丰度最高,并以鰕虎鱼丰度(71.8%)最高.在分布上,鱼卵的丰度以三都岛东北部和东吾洋海域最高,仔稚鱼以三都岛东部最为密集.这表明本海区的鱼类的主要产卵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数量、分布与水温及桡足类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4年1—12月用浅水Ⅰ型和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在胶州湾进行的每月一次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调查结果表明,在胶州湾出现的浮游动物共81个种,春、夏季的种类数多于秋、冬季,湾北部的种类数少且年内波动大,湾南部、湾口和湾外种类数多且年内波动小。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短角长腹剑水蚤(O.brevicorni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和小介穗水母(Podocoryne minima)等。从个体大小上来看,体长<1mm的浮游动物丰度最大。与历史资料的比较显示,2004年胶州湾水母类比90年代同期增加15种,八斑芮氏水母成为冬季优势种。海区比较显示,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渤海相似,与黄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5月(春)、2013年10月(秋)在温州瓯江口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定点拖网调查获得的鱼类数据,利用渔获率作为数量分布的指标,对瓯江口海域的鱼类生态类群和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目空间分布及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鱼类66种,隶属12目37科51属,其中暖温性鱼类29种,占44%,暖水性鱼类37种,占66%,种类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有银鲳Pampus argenteus、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棕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 4种,而秋季为花鲈、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 3种;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显示,种类数春季沿岸区域高,秋季岛礁区域高,生物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相似,均为江口外部海域高于内部,近岸和岛礁处高于中部,地形、台湾暖流和瓯江淡水团对其分布影响较大;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种级和属级之间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