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雷达探测技术(GPR)原理及其与GPS集成的峰顶专用雷达探测设备和测量情况。经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获得峰顶觇标处的冰雪层厚度为3.50m,为珠穆朗玛峰岩石面高程的确定提供了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2.
2005年我国对珠穆朗玛峰高程进行了新的测定,为此在珠峰及其邻近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工作。相对于1975年珠峰测高,2005年在珠峰以北地区的地面控制和珠峰高程测定中采用了GPS技术,采用了雷达探测技术测定珠峰峰顶冰雪覆盖层的深度,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重力和数字地形数据、以及GPS水准等资料,精化珠峰地区的大地水准面,提高了测量珠峰高程和探测峰顶冰雪覆盖层深度的精度和可靠性。由此测得珠峰峰顶雪面正常高为8 846.67 M,珠峰峰顶雪面正高(海拔高)为8 847.93 M,珠峰峰顶岩面正高为8 844.43 M,珠峰峰顶相应点的冰雪层厚度为3.50 M。  相似文献   

3.
日前,国家测绘局正式公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最新数据: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一数据与1975年相比,高度降低约3.7米。同时,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工作经过艰苦的外业实测和周密、精确的内业计算及检验,获得了珠峰峰顶的高程数据。经专家评审认为,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珠穆朗玛峰最新海拔高程8844.43米…  相似文献   

4.
《测绘通报》2005,(10):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高程新数据,即日起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公开出版的地图、教材及社会公众活动中使用。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原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特此公告。二○○五年十月九日国家测绘局关于启用珠穆朗玛峰高程新数据的公告  相似文献   

5.
《测绘通报》2005,(10):1-1
[本刊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测绘局10月9日受权公布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数据: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根据国家测绘局发布的有关公告,珠峰的新高程数据8844.43米,即日起开始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公开出版的地图、教材及社会公众活动中使用.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完成峰顶测量任务。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同时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这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当觇标竖立在峰顶后,在珠峰周边海拔5 200米至海拔6 000米的6个交会点,测量队员开始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获取珠峰高程测量数据。据了解,2020珠峰高程测量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在珠峰及周边地区开展了水准测量、绝对重力测量、重力加密测量、GNSS测量和天文测量等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还开展了航空重力测量。登顶测量和交会测量的成功完成,为本次珠峰测量任务的外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测绘》2005,(5):184-185
在海拔8800米以上的珠峰顶,常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雪铠甲”,它的厚度到底是多少,由于测量技术手段的局限,在珠峰测量史上始终是一个谜团。而“冰雪铠甲”厚度的测定,又是精确测定珠穆朗玛峰高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登山路线上的实测重力点,通过试算分析确定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应采用的均衡模型及均衡深度,并利用该均衡模型推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地形均衡重力异常与珠穆朗玛峰峰顶重力值。根据正常高和正高换算关系的需要,计算了珠穆朗玛峰峰顶沿垂线方向至黄海平均海平面的重力值的平均值与正常重力值的平均值,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峰顶正常高和正高的换算,即大地水准面与似大地水准面差值计算,并对此结果采用其他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讯 我国测绘工作者最近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进行了一次测量,精确测得珠峰峰顶的海拔高程为八千八百四十八点一三米(可简注为八千八百四十八米)。这一精确数字是在中国登山队今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在登山队队员的大力协助下测定的,是我国测绘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交轨干涉测量技术对中国渤海东北部的海上浮冰的海冰冰弦高进行了探测。阐述了交轨雷达干涉测量进行海冰探测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首次利用高分辨率的Terra SAR-X和Tan DEM-X卫星(简称TSX/TDX)交轨干涉数据进行In SAR海上浮冰探测,提出了一种利用交轨干涉相位进行海上浮冰冰舷高(即海冰出水高度)反演的方法,以海水面作为基准面,基于干涉相位获取了海上浮冰的冰舷高,进而基于静力学平衡公式反演了浮冰的厚度信息。通过试验可以得到,在该试验区,海洋浮冰的冰舷高一般在1.01~3.06 cm,平均冰舷高厚度为2.376 cm。试验证明,交轨干涉测量技术是进行海上浮冰厚度反演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对目前探地雷达(GPR)工作在空间信息质量低、数据管理单一以及应用低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出应将GPR与3S技术集成起来才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在对GPR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的优势与方式作详细阐述之后,给出基于3S技术的GPR数字化采集、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GPS测量数据在机载预警雷达探测精度试飞试验中的应用,阐述了机载预警雷达探测精度计算的数据处理模型和数据处理流程,推导了有关精度计算公式。采用此项测评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雷达探测精度评估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星载降水测量雷达首次校飞试验-雷达性能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建  杨虎  尹红刚  吴琼  郭杨 《遥感学报》2012,16(3):435-447
2010年9月-10月成功开展的中国首次Ku/Ka双频星载降水测量雷达校飞试验,获得了宝贵的机载雷达实测数据和地面、海面同步观测数据,以及热带降雨测量卫星所携带降水雷达的同步观测数据。本研究给出了校飞试验中获得的Ku/Ka双频降水测量雷达探测结果;对Ku/Ka频段机载雷达与车载气象雷达数据进行了点对点比较,计算了定量指标,从统计意义上表明观测的一致性;并对比分析了校飞雷达数据与星载降水雷达数据,揭示降水测量雷达仪器的降雨探测能力;利用降雨和晴空海面实测数据给出了Ku/Ka频段雷达探测灵敏度和实际距离分辨率的分析结果,验证了Ku/Ka频段降水测量雷达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最年轻的崛起,为了最古老的凝结,为了极点上的觇标,为了雷达下的冰雪,为了生命攀登的壮美,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了科学的探索,为了探索的科学,敬礼,珠穆朗玛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测绘》2005,(5):185-186
2005年5月25日上午10时30分.在珠峰峰顶测量取得圆满成功之际,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隆重举行了“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的揭碑仪式.来自全国测绘界、登山界的近百人参加了仪式,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和西藏体育局党组书记群增为纪念碑揭幕。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探地雷达(GPR)技术,精确定位并查明堤防变形和隐患(空洞、裂缝等),可为堤防工程隐患的防治提供准确资料,为海塘的日常维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本文从浦东新区海塘的地质条件和结构特征分析了应用无损探测技术检测海塘隐患的必要性,阐述了全球定位系统和探地雷达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效果,为堤防工程安全检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是人类宝贵自然地理资源,她象征着人类追求最高最好的精神境界,她的海拔高程数据历来为世界各国关注。从1847年-2005年人们求证珠峰高程已经历10次之多,展现了人类用生命与心血勇攀高峰,探索自然奥秘的奋斗过程。自我国1975年发布珠峰高程之后,30年来国内外一些部门和组织陆续对珠峰进行了多次考察,测量并公布了最新的珠峰高度,因此对珠峰高程值的属权与使用在国际国内造成了混乱。珠穆朗玛峰高程的争议不仅是源于峰顶雪深与测量精度之争,其实质是世界第三极高程的属权之争。为维护珠峰高程的权威性,唯一性,国家测绘局于2004年4月向国务院提交了重新测定珠峰高程的报告,并于2005年3月-6月开始珠峰观测工作。本文对珠峰测量的历史作了回顾与分析,结合作者的体会对影响珠峰高度的自然现象作了阐述,探讨了2005珠峰高程测量的严密精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沿岸固定冰的形变特征,本文基于2018年1—3月连续获取的5景Sentient-1A雷达数据,利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对波罗的海东北部的沿岸固定冰进行了探测.阐述了重复轨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探测固定冰形变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并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固定冰形变产生的原因.研究指出:3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城镇化加快了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的进程。摸清地下空间目标的分布状况,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地下空间资源的永久利用,是维护未来城市安全中的重要任务。探地雷达(GPR)凭借其数据采集速度快、成像分辨率高、无损检测等优点在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中得以广泛应用。但仍存在GPR数据地下目标识别不准确、自动化程度低等缺陷,自动检测GPR数据中的地下目标或目标缺陷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本文分析并确定了GPR影像中可进行识别的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7类典型目标(如雨水井、电缆等)。并根据其反射信号特征,标记了GSSI SIR30设备以400 MHz波段采集的GPR数据中的典型地下目标,构建了GPR地下目标样本库,共包含7类总数为3033个。通过迁移学习的方法,精调预训练后的Darknet53网络参数,通过端到端的YOLOV3检测方法完成地下目标的自动识别与定位。最后,利用深圳福田区彩田路GSSI SIR30装备以400 MHz波段采集的GPR数据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地下目标探测方法对城市典型地下目标的检测精度和召回率达到85%以上,检测速度达到了16帧/s,能够有效探测GPR数据中的城市地下目标。  相似文献   

20.
探地雷达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线探测方法,在城市测量应用中逐步得到推广,通过使用LD9000型探地雷达对天津市部分区域进行综合管线探测和分析,阐述了探地雷达在城市管线测量中的应用原理和测量过程,得出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