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社区旅游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探讨了社区旅游的特点,社区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及欠发达地区开展社区旅游的重要性,提出了典型的欠发达地区-邵阳市社区旅游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北京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交通拥堵、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过度通勤等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勤行为研究对理解城市结构、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市政策性住房、胡同社区、单位社区和商品房四类居住区居民为对象,通过2012年城市居民职住分离抽样调查问卷获取了不同社区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通勤行为及居住满意度等基本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这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试图理解社会极化加剧背景下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差异,丰富城市地理研究内容。结果发现: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四类社区中政策性住房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最长为50.4 min(标准差24.7 min),单位社区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最短为33.6 min(标准差20.3 min);不同社区居民的通勤工具选择也明显不同,反映出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差异是通勤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间整合的特征、动力因素、整合内容不同。文章对比分析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城市整合的主要差异,并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龙图城市整合为例,进一步探讨了欠发达地区城市整合的必要性、整合动力机制与整合“结节点”,对欠发达地区城市整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需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郑州市地铁1号线、2号线周边11个典型社区的居民调查数据,对地铁开通前后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进行了核算,从职业、收入和距离等方面分析了地铁沿线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地铁1号线开通后人均通勤碳排放减少18%,地铁2号线开通后减少43%;(2)不同职业类型的居民在地铁开通后通勤碳减排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师、公司职员、其他、工人、公务员;(3)居民收入与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成正相关,与地铁开通后的碳减排比例呈负相关;(4)居民通勤碳减排率与居住地到最近地铁站的距离成负相关,地铁开通后距离地铁站为0~1,1~2,2~3 km的小区人均通勤碳排放减少率分别52.76%,41.12%,24.36%。  相似文献   

5.
低碳城市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研究领域,但从微观层面探讨城市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利用对广州市不同圈层社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其通勤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分等定级和洛伦兹曲线分析社区间、社区内、个体间的分异,并建立了基于多元回归的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较符合“60-20”规律(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20%的人排放了总量的60%).中心区和边缘区的通勤碳排放不均等性更大;不同个人、家庭和通勤属性的通勤者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通勤距离、出行交通方式、每天的通勤往返次数、个人的工作月收入和所在街道的人口密度对家庭通勤碳排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CBD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但有关CBD范围界定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却仍很少.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政府部门资料、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以广西南宁为例,综合运用峰值地价法、功能单元现状分布法、交通网络法和土地垂直利用强度法等多种方法尝试确定了南宁现有CBD的范围,以期为我国城市CBD的研究,尤其是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CBD范围的界定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特征,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这些地区经济早日腾飞,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也会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了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特征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东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昆明市为案例,将通勤个体的实际通勤时间与理想通勤时间、通勤时间容忍阈值比较后,细分出3类通勤时间异质群体,揭示人们对通勤时间的实际感知与理想偏好、容忍阈值的匹配程度对通勤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通勤时间在理想通勤时间之内的样本(群体1)的通勤满意度最高,而实际通勤时间超过容忍阈值的样本(群体3)的通勤满意度最低;采用不同出行方式去上班的通勤人群的通勤满意度差异明显,且他们的满意度在3类通勤时间细分群体下的分布特征不一致。构建路径分析模型,以实际通勤时间在理想值和容忍阈值之间的样本(群体2)为参照,群体1的通勤满意度更高的可能性更大,而群体3的通勤满意度更低的可能性更大;通勤方式对通勤满意度不仅存在直接效应,还通过通勤时间细分变量对通勤满意度有间接效应;工作位置越靠近主城区,通勤满意度越高。  相似文献   

9.
10.
申悦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12,67(6):733-744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勤的可变性,将活动弹性的概念引入对通勤行为的研究中,提出通勤弹性的概念,并界定了时间、空间、方式、路径4 个通勤弹性维度,通过探讨4 种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7 种基于弹性的理论通勤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天通苑与亦庄两个郊区巨型社区为案例,基于活动日志与GPS 定位数据相结合的为期一周的居民时空行为数据,分别利用传统方法和通勤弹性视角研究居民的通勤特征,验证通勤弹性现象的存在以及该视角透视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合理性,并利用GIS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7 种理论通勤模式居民的活动—移动时空特征进行刻画,从而透视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通勤特征及复杂模式,为北京市城市与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外贸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欠发达地区外贸如何发展、发展什么?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文章以衢州市为例,提出了生态特色外贸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单位居住区职住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宁市的4个单位居住区的510户居民进行基本通勤特征的问卷调查,分析就职单位空间密度分布,揭示西宁市不同单位类型居民的就职空间演变。结果表明:传统的、重组的、破产的和易地搬迁等多种类型的单位居住区共存,西宁市单位居住区就职空间发生了显著的空间分化,单位居住区就业空间演变受到居住区聚集度增加、居住区功能独立化、居民来源多样化、离城市商服中心的距离和单位运营结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居住空间趋向于规模化和聚集化,就业空间由高聚集的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职住分离显著。  相似文献   

13.
居住—就业平衡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规划学界对于能否解决居住—就业平衡问题以及是否有必要解决有着争论。通过对上海市普陀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出上海市普陀区居民的通勤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费用距离都在加大以及居住—就业匹配失衡情况较严重等结论。这种失衡加剧的可能原因是级差地租、市场经济下的政策和高房价,同时在市场机制下人们的选择较为复杂,通过规划实现居住和就业的就地平衡较为困难。因此,现阶段的重点仍应放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上,同时减少高峰时段私家车和非必要公务用车的使用,中远期应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着重剖析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作用机理,并结合实证案例分析其作用过程与格局,认为:1)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影响、耦合发展的特征,耦合机理体现为区域发展过程中旅游中心地与区域地理空间增长极两种中心地系统的空间耦合;2)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在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及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有着极强的非空间要素耦合表现;3)通过对实证案例的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影响甚至改变区域原有的城镇体系格局,而借助旅游产业发展起来的次级中心城镇往往具有旅游吸引物集聚地与旅游服务地为一体的旅游中心地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敏  甄峰  张晓明 《地理研究》2008,27(4):927-937
基于半城市化相关理论回顾,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半城市化现象,以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相对滞后的福建沿海城市——莆田市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为例,提出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所呈现的半城市化现象。运用309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资料,通过人口、用地和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半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及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被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在我国的研究日益凸显。但是,中国国情复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系统加以分析。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因素有:开发条件、资源禀赋、管理指导、居民素质、市场竞争能力、旅游发展状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部系统主要由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当地社团、社区居民构成,外部系统的是由社区外部利益者和外部环境构成。经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内外部关系分析,得到内外部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借鉴国外过剩通勤理论,构建了城市空间结构对居民通勤行为影响度公式,并利用大规模问卷调查获取的通勤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城市空间结构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城市空间结构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程度要小于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通勤的影响程度,因此,为了减少通勤,既要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更要减少个体自由选择职住区位的制度性约束;与单中心城市相比,各组团内部职住平衡度较高的多中心城市,在减少居民通勤距离,提高城市通勤效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李雪铭  杜晶玉 《地理研究》2007,26(5):1033-1042
私家车的出现改变了交通结构,增强了空间可达性,从而影响居住空间的格局和规模。以大连市为例,基于居住-就业之间的通勤行为研究私家车对居住空间扩展的作用,通过居民的社会属性、通勤行为和心理偏好等信息,利用GIS技术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购车情况与居住-就业空间分布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城市扩展区居住-就业的不均衡性,通勤不便是城市边缘区居民的主要问题,私家车增强了通勤的便利性,在距城市中心5km以外,私家车随居住空间的扩展而增多,并通过循环与累计效应使城市的整体规模扩大。同时,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在1990~2004年,影响居住空间扩展的诸多因子中,私家车的贡献率平均达到2.14%。  相似文献   

19.
石志奇 《热带地理》2001,21(4):311-314
通过对技术转移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短缺形成机制,提出采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稳定和充实科技队伍,改革户口制度,发展小城镇规模等措施来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开发当地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积积累,顺利实现技术转移,发展当地经济。  相似文献   

20.
郑伯红 《热带地理》1998,18(4):344-355
从界定欠发达地区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内陆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论述了内陆型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依靠区域经济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调整行政区划,集中地区优势,强力发展中心城市,并实施圈层分化,梯度推进与跳跃开发相结合,使内陆欠发达地区快速跃过低发育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