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比较分析法,基于企业与行业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较大。根据工业企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将企业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可为企业的分级管理提供依据。(2)工矿仓储用地不同行业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可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用地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     
F293.2 2007021549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研究=Intensity as- sessment of land use in development zone in Jiangsu province/吴郁玲,曲福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703~707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化评价,并探讨集约度的合理水平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政策和用地结构是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几大因素.指出: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由用地结构、用地强度、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4个子目标层、9个因素层组成的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ayes判别法,对湖北省9个工业行业的365家典型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度进行判别分析,并对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可挖掘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365家企业中,集约利用企业共82家,占企业总数的22.47%,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共215家,占企业总数的58.90%;集约利用企业比例较大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比例较大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中度和低度企业集约利用潜力总面积为865.70ha,占企业批准用地总面积的42.38%,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鹰  陈云  李静芝  阎晓静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
土地集约利用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综合状态,是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反馈关系回路以及指标变量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低土地集约利用度、中等土地集约利用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三种不同状态条件下,2016-2030年区域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供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用地规模仍处于扩张状态,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三种发展状态下用地增长规模、速度存有差异;② 在低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规模及供地数量大,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高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供给紧缩,用地规模增长缓慢,总规模偏小,不利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中等集约度模式则在用地规模和供给量上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能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理念;③ 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保持在15%~21%之间,其中低集约度模式下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和高集约度模式下呈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之势;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维持在27%~35%之间,其中低集约度和中等集约度模式用地占比呈下降趋势,高集约度模式比例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通过对三种发展模式的设定,确定了不同指标在三种模式下的变化趋势,可为土地供需决策优化、城市建设规划及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土地集约利用对提高土地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和相关性分析,对2008年~2013年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度及主导因子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兰州城市土地集约度不断提高,并且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0.9661,且在2011年~2013年城市集约度增长迅速,达到每年增长0.19个单位;(2)各指标因子对兰州城市土地集约度影响程度依次为:城镇绿化覆盖率单位面积商品零售额单位面积总产值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交通用地面积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城镇人口密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面积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城市建筑密度单位面积就业人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应协调好生态投入和经济投入。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方法,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浙江省11个市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浙江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普遍偏高,无论是用地效益还是用地结构状况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处于领先地位。(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高、中平、南北低。(3)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03。BP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克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省148个县(市、区)商服、住宅和工业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协调模型分析二者的空间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商服和住宅地价较高、空间波动较大,工业地价较低、空间变化平缓,呈现出"各市辖区中心带动,周边县逐步发展"的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偏低,差异较大,中心带动作用较强,在地域条件的影响下,集约度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逐步提高;3)不同类型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比较稳定,呈现优质和良好协调类型集中分布、失调类型离散分布且均以协调类型为主的分布特征。探析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布关系,可为有效调控土地要素价格、调节土地供需和促进城市土地资源朝集约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土地供需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地供需矛盾影响因素很多,城市土地集约度是其重要的调控指标.将集约度作为土地供应的阀门,建立集约度与供给、需求影响因素之间的反馈关系,进行集约用地约束下的土地供需研究.模型模拟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由城市土地储备量、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差、城市总体节约度共同决定.建设用地供给量在储备足够的情况下,由建设用地供需差决定,在低度集约模式下,用地规模过大,用地方式粗放,导致供需出现恶性循环;在过度集约模式下,用地规模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人均用地面积过低,不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在适度集约模式下,既满足一定的用地规模又可节约集约用地,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数据,从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产出及生态效益层面构建了评价指标;运用组合赋权法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06—2016年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分值进行计算;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因子进行诊断。结果显示:(1) 2006—2016年间上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始终保持高度集约状态。天津、武汉始终保持中度集约状态;北京、广州、成都、郑州、重庆变化较大,北京、广州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中度集约上升到高度集约,成都、郑州由低度集约转化成中度集约,重庆由粗放利用转化为低度集约。(2)影响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准则层主要障碍因子为土地利用程度及土地产出,说明我国中心城市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无法满足可持续用地需求;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地均GDP、人均绿地面积及建成区路网密度等。  相似文献   

10.
刘浩  张毅  郑文升 《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利用强度、利用形式与利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可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本文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  相似文献   

11.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高新技术产业区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 在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具有重要 作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引入了土地利用绩效的概念, 构建 了包括土地效益、土地利用效率和创新功能三个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理论模 型, 以这一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由3 个二级指标, 8 个三级指标, 37 个四级指标组成的高 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以土地利用绩效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 构造了与土地利用绩效指标体系相匹配的矢量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 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 业区中5 个不同类型的园区为例做了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 清华科技园、上地信息产业 基地以及中关村西区的土地利用绩效指数较高, 中关村软件园和永丰基地的土地利用绩效指 数较低。通过与其他评价模型的对比验证, 本文构造的评价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创新能力 指数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构建了分层线性模型以揭示不同层次因素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差异有63.96%是开发区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36.04%是区域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开发区成立年限、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变异,开发区区位和开发区级别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关系不依赖于区域环境的变化;区域工业产值和区域城市化率两个变量对开发区成立年限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正向关联影响不显著;区域工业产值会强化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而区域城市化率则弱化了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受区域工业产值的影响不大,而区域城市化率会强化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区域层次变量解释了18.18%的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解释了11.27%的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前有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成果较多,但理论基础薄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尺度和方法单一、对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环境效应问题重视不够、节地技术研制力度不足、土地集约利用标准研制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在 对上述相关技术方法研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未来土 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应加强以下4 个方面:①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研究。梳理相关技术标准、模式以及政策法 规,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与支撑理论体系。②土地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研究。应着重土地集约利用调查、监 测技术方法及调查精度研究,加强基于政府、开发商、研究者、农民(居民)等多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重视 不同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下的环境变化过程与模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过程与生态风险机制等研究。③土地集约利 用潜力与节地控制技术开发。包括主要行业建设用地节地控制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节地控制方法、土地集约利用 的节地工程化技术等。④退化废弃地恢复与再利用技术开发。包括退化废弃地信息挖掘与评价、退化废弃地生态恢 复与再利用、污染土地风险评估与生物修复、采矿塌陷区土地复垦等技术综合应用示范。⑤土地集约利用技术标准 和规范研制。包括土地集约利用调查及评价技术规范、重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村庄整理与农地整理标 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节约型社会的土地规划用地标准、城镇污染土地再生利用标准、采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标 准等。研究结果和结论将对促进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无锡城市制造业企业区位调整与苏南模式重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袁丰  魏也华  陈雯  郭垚 《地理科学》2012,(4):401-408
苏南地域广阔,区域和城市发展路径多样。较多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发展带来的苏南模式创新,但是城市化对苏南模式重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基于企业数据的空间分析以及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从制造业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角度,考察无锡市南长区在从乡镇企业典型发育地区(郊区)转变为城区过程中的产业升级和空间格局调整过程。研究表明:南长区制造业经历了产权重组、结构重组和空间重组三个过程,呈现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空间上高度集中等城市化特征。政府表现出明显的"企业化"倾向,与传统苏南模式中直接介入企业经营不同,地方政府通过规划调控以及开发区建设、税收等金融刺激政策和措施影响企业区位行为,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空间再集聚。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地出让视角,构建产业发展驱动力评价体系综合测度2009~2013年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借助ESDA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格局与宏观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呈现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的态势;② 依赖用地规模扩张的产业驱动结构仍有待突破,东部应进一步强化产业结构分工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③ 国家政策扶持是装备制造业驱动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城市化发展、企业集聚水平和基础设施优势对其发展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清可  段学军  李平星  王磊 《地理科学》2017,37(11):1696-1704
通过探讨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程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① 1996~2015年,江苏省土地开发度指数从0.339升至0.426,呈现平稳增长→快速增长→平稳增长的态势。利用效益指数从0.459提高至0.596。 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1996~2015年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强度高,利用效益提升显著。苏北地区的宿迁、淮安与盐城等市的利用效益较低,“中部凹陷”特征明显。③ 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总体耦合态势可划分为减弱-波动-增强3个阶段,土地开发与利用效益重心均向东南移动,但效益重心移动速度稍快。④ 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度与开发效益耦合度大于0.8,低值区集聚在淮安、盐城等地。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不同所有制企业空间组织网络演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刘可文  袁丰  潘坤友 《地理科学》2017,37(5):651-660
以总部在长江三角洲的大型企业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所有制企业空间组织网络的演化特征、类型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为:国有企业从相互独立的星状企业网络演化为行政中心辐射型网络;跨国公司为中心辐射型网络,有向多中心网络演化的趋势;民营企业从小团体离散型网络向多中心扁平化网络演变。3种所有制企业的网络密度、网络结构、网络重要节点等变化趋势存在着差异。企业空间组织网络类型可分为局地型、中心辐射型、多中心扁平型3种。企业扩张模式和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网络治理、区域资产与基础设施、制度与技术等是驱动企业空间组织网络演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北京批发企业空间格局演化与区位选择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服务业对居民生产、生活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其企业区位选择已成为从微观视角解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途径。以北京为典型案例地,将批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Ripley's K(d)函数以及条件Logit模型,分析了北京批发企业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与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批发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批发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五环以内,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规模主要集中在0~28 km范围内;② 从空间集聚强度看,集聚峰值出现的距离不断向外扩张,二环内集聚强度有所下降,并在外围形成了3个核心集聚区;③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土地价格、集聚效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对批发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地价格和集聚效益的影响最大,新企业在区位选择中都存在明显的集聚效益;④ 从不同类型批发企业来看,外资批发企业通过检验的影响因素较少,受已有该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且对交通区位条件、创新环境要求更高,但商业基准地价在外资企业区位选择中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