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体模实验,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结合降低金属植入物伪影(MAR)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和材料:利用环氧树脂制成的定量标准体模,在其周围8个标准圆柱形筒内注入不同浓度的碘溶液各20mL,分别模拟金属植入物周围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密度。中间圆筒内注入氯化钠溶液,内置弹簧圈。将标准体模行能谱CT扫描,根据扫描模式不同,分A和B两组,A组采用常规CT扫描模式获得常规混合能量CT图像;B组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扫描后数据采用能谱分析软件获得3组图像,分别为单纯MAR图像(68keV单能量)、40~140keV单能量图像(MonoE)、MAR+(40~140keV)MonoE图像。四组图像中,弹簧圈周围均可见到条形高密度伪影和低密度伪影,分别测量记录伪影区的CT值和SD值,计算伪影指数、硬化伪影去除率;采用ANOVA检验及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对A和B组图像的伪影指数、硬化伪影去除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常规混合能量CT图像比较,对于高密度伪影,MAR、MonoE、MAR+MonoE图像伪影指数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低密度伪影,MAR、MonoE、MAR+MonoE图像伪影指数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R图像高低密度伪影的硬化伪影去除率分别为82%和92%;MonoE和MAR+MonoE图像的高低密度伪影的硬化伪影去除率随着单能量级别的递增,硬化伪影去除率逐级增大,其中MAR+140keV MonoE图像高低密度伪影的硬化伪影去除率最高。结论:能谱CT使用MAR、MonoE和MAR+MonoE重建方法均可不同程度的减少金属植入物伪影。三种方法中使用MAR+MonoE重建方法降低金属伪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技术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疑似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能谱CT头颈部减影CTA检查。获得最佳单能量、常规混合能量两组减影图像,测量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计算两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两组血管质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最佳单能量组、常规混合能量组在主动脉弓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5.25±105.45、283.88±71.96;在颈总动脉末端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4.00±96.02、350.38±76.40;在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375.00±73.78、280.00±5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SNR分别为62.01±39.56、31.36±17.35;CNR分别为60.46±39.19、30.10±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减影CTA较常规混合能量减影CTA,具有更高的血管CT值、SNR、CNR、主观质量评分,可提高头颈部血管CTA质量,优化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颈动脉体瘤(CBT)的研究价值。方法:收集30例接受CT能谱检查并经手术确诊的CBT患者,通过GSI Viewer重建60 keV和40 keV单能量图像,对40 keV、60 keV单能量图像及120 kVp like三组图像的CBT供血动脉CT值、背景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分析CBT能谱参数及影像特征与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手术结果均无相关性;CBT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术中出血量呈强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术中出血量呈中度相关;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颅神经损伤呈中度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颅神经损伤呈强相关;40 keV是CBT供血动脉显示的最佳能级,CT值、SD、CNR及SNR均显著高于60 keV组及120 kVp like组,60 keV组CT值、噪声显著高于120 kVp like组,二者CNR及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 keV组主观评价分值最高,两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结论:(1) 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GAPP评分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肾脏占位实质期不同水平单能量图像质量,寻找显示肾脏实性占位单能量图像的最佳keV。方法:收集在我院医学影像科行泌尿系双能量CT增强检查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数据。利用实质期低能量(80kVp)与高能量(Sn 140kVp)图像后处理出40~120keV总共9组单能量图像。采用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方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客观评价分别计算出显示肾脏实性占位最高CNR和SNR单能量图像,然后与权重因子为0.5(M=0.5)的线性融合图像进行比较。主观评价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学影像科医师进行评估。记录设备上提供的辐射剂量参数CTDIvol,并计算SSDE。结果:入选肾脏单能量图像的病例数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CTDIvol均值为(11.54±4.09)mGy,SSDE为(14.86±3.97)mGy。客观评价:单能量图像CNR值最高是在60keV,SNR值最高是在70keV,分别高于线性融合图像(M=0.5),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70keV组单能量图像与线性融合图像(M=0.5)在整体图像质量及病变细节显示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实性占位实质期单能量图像最高CNR及SNR值分别为60keV及70keV,均高于线性融合图像,然而单能量的整体图像质量及病变细节评估与线性融合图像相类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肝门静脉、胃底静脉曲张及胃肾分流等的显示情况,评价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在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术前的参考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肝门静脉能谱CTA检查。比较最佳单能量、70keV及混合能量(QC)3组图像肝门静脉CT值、图像噪声(I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将图像质量最佳组用于影像诊断。结果:最佳单能量、70keV、QC组肝门静脉平均CT值分别为273.12±25.48、168.70±20.16、164.92±20.74;IN分别为31.22±4.13、17.72±3.09、24.25±2.98;SNR分别为8.95±1.80、9.92±2.64、6.93±1.37;CNR分别为6.18±1.52、4.82±1.71、3.22±0.99;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4.57±0.63、3.10±0.98、2.47±0.93;除70keV、QC组肝门静脉平均CT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最佳单能量组图像质量最佳,并能清晰显示胃肾分流、胃底静脉曲张、肝门静脉血栓等征象。结论:肝门静脉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可优化图像质量,在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术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数字减影(DSA)可为颅内动脉瘤病人提供4DDSA成像信息,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宽体检测器和ConeXact锥束重建算法。本文对目前常见锥束扫描重建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Feldkamp类,Grangeant类,Katsevich类和ConeXact锥束重建算法。应用方面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一次成像获得满意图像,无阶梯伪影,并与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常规DSA对比,320排CTDSA检查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和术后复查一种方法,与CTA相比320排CT动态容积成像和功能成像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管电压对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亭林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男37例,女30例,平均年龄(68.94±11.68)岁,根据施加的管电压不同分成3组,将患者分配到A、B、C三组,A组为120 kV 23例、B组为100 kV 24例、C组为80 kV 20例。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3组间的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以及胸锁乳突肌的CT值、SD值、SNR、CNR,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TDLP以及ED,采用Kappa检验法,检验两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3组间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CT值及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CT值及SD值随管电压下降而上升,上升幅度为15%~55%;3组间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A组>C组,以B组评分最高;两名医师主观评分的Kappa=0.80,为高度一致;3组间TDLP以及ED有统计学差异,TDLP以及ED随管电压下降而下降,下降幅度为25% 和39%。结论:根据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的要求,在进行头颈部CTA检查时,3种管电压以100 kV为最佳管电压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宝石能谱CT多模态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谱CT平扫、CTA及CTP图像,观察多模态64排能谱CT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结果:①能谱CT平扫患侧脑碘(水)值、水(碘)值含量明显低于健侧,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能谱曲线斜率及能谱CT值两个指标无明显差异;②能谱CT动态CTP显示58例患者中,55例(94.83%)患者存在灌注异常,患侧和对侧的 MTT、TTP及CBF等指标都存在明显差异,CBV无明显差异;③利用CTP原始图像重建的CTA原始轴位图显示颅内血管4~5级分支血管清晰,三维重建图显示血管结构清晰,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能谱CT多模态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可快速发现梗死责任血管、分辨梗死及缺血区,检查速度快、参数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能谱纯化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低剂量CT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6月武汉市肺科医院确诊的70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初检采用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10 kV,参考管电流52 mAs,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图像;复检采用低剂量组(能谱纯化):管电压Sn 110 kV,参考管电流73 mAs,正弦图迭代重建(SAFIRE)。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升主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两组图像主观评分相比无差异,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升主动脉CT值无差异;低剂量组图像SNR低于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ED(0.36±0.15)mSv与常规剂量组(2.35±0.73)mSv相比降低约84.7%。结论:能谱纯化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检查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常规扫描方案比较,探讨能谱扫描方案在乳腺癌患者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乳腺癌行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的女性患者40例,其中行常规颈胸腹盆增强CT患者20例,能谱颈胸腹盆增强CT患者20例。比较两种扫描方案动脉期和延迟期辐射剂量;通过测量颈胸部淋巴结的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主观评分,评价两种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和能谱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方案的动脉期和延迟时期的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能谱的辐射剂量更低;颈部动脉期淋巴结的SNR值、CNR值在常规和能谱扫描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胸部动脉期腋窝淋巴结的SNR值、CNR值在常规和能谱扫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颈部淋巴结常规和能谱扫描的主观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胸部腋窝淋巴结常规和能谱扫描的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能谱主观评分更高,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16。结论:能谱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更低,扫描流程更简便,患者配合度更高,对于胸部腋窝淋巴结的显示更清晰,加之能谱扫描可以提供多参数的图像数据,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能谱CT多参数联合诊断与常规CT图像、最佳keV能量图、70 ke V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在胰岛素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42例胰岛素瘤患者资料,通过能谱分析软件,选择70 ke V单能量值、最佳ke V能量图像和碘基图进行重建,观察能谱CT多参数联合诊断与常规CT图像、最佳keV能量图、70 keV单能量图像、碘基图的检出率。分析病例能谱CT进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动脉期和静脉期常规CT图像、70 keV能量、最佳keV能量图像、碘基图、能谱多参数图像的检出率分别为,69%(29)、71.4%(30/42)、90.5%(38/42)、90.5%(38/42)、92.9%(39/42)和47.6%(20)、47.6%(20)、64.3%(27)、69%(29)、76.2%(32)(表1)。动脉期能谱多参数图像检出率(92.9%)大于最佳keV图像检出率(90.5%)等于碘基图病灶检出率(90.5%)大于70 ke V图像(71.4%)大于常规CT图像(69.0%),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χ2=14.191,P=0.004,认为动脉期五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能谱多参数图像检出效能最高,常规CT图像最低;静脉期常规CT图像、70 keV能量、最佳keV能量图像、碘基图、能谱多参数图像的检出率比较,Pearson卡方结果χ2=11.724,P=0.02,认为静脉期五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虽然动脉期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但部分胰岛素瘤仅在静脉期显影,因此能谱CT需要对动脉期和静脉期结合观察才能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分析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在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分期的11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T1和T2-3期下动脉期和静脉期在胃壁内层、外层以及正常胃壁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并40keV、60keV以及120keV时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果: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内层与外层和正常胃壁碘基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外层与正常胃壁的碘基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0keV组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60keV组和40keV组(P<0.05)。60keV组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40keV组(P<0.05)。60keV组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高于40keV组和120keV组(P<0.05)。三组在病灶显著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方式,对于鉴别诊断T1和T2-3期胃癌具有显著价值,且能够提高图像的质量,对于增强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影CTA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颅内静脉窦病变患者,其中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畸形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肿瘤累及静脉窦10例;行CT平扫,增强及减影CTA,研究病变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28例患者CTA静脉影像显示成功率为100%,可清楚显示病变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减影CTA对颅内静脉窦病变具有无创,安全,快捷,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作为颅内静脉窦病变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轴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对颅脑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颅脑急诊CT患者合理选择扫描模式提供依据。方法:20例患者,急诊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模式,首次复查时采用轴扫描模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90mA,球管转速0.8s,层厚5mm,间隔5mm,螺距0.969∶1,标准重建算法。测量脑灰质和脑白质CT值和背景噪声,计算SNR和CNR,并对图像噪声、颅底伪影、脑灰、白质对比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扫描后从CT剂量报告中调取辐射剂量值。两种扫描模式影像质量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卡方检验。结果:轴扫描模式时脑灰、白质CT值分别为(38.02±2.23)HU和(27.01±1.72)HU,螺旋扫描时脑灰、白质CT值分别为(37.76±2.22)HU和(26.99±1.69)HU。CT轴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时,脑白质CT值、SNR和C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0.045,0.119,0.502),图像噪声、颅底伪影、脑灰、白质对比显示主观评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3.142,0.0,3.159)。有效剂量在螺旋扫描模式时为66mSv,在轴扫描模式时为43mSv,但螺旋扫描模式扫描时间短,后处理重组图像对影像诊断有意义。结论: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两方面考虑,对颅脑急诊患者CT检查时首选轴扫描模式,但对躁动不合作患者或体位不合作患者应选择螺旋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320排、64排CTA以及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比较研究,达到选择最合适检查方法的目的。方法:收集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釆用320排CTA、64排CTA和3D 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动脉瘤患者经320排CTA诊断动脉瘤92个,64排CTA诊断90个,3D DSA诊断96个,以X2检查比较,所得数据均釆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320排CTA、64排CTA和3D 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各有其优势。CTA可作为辅助DS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方法;320排CTA有快速、无创和准确性高等优点,对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图像效果明显优于64排CTA,可作术后复査和随访首选;320排CTA无法取代DSA和3D RA“金标准”的地位,可能漏诊微小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水平的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最佳单能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优化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腹部能谱增强扫描检查患者30例。通过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出最佳单能量值,分别用30%ASiR、40%ASiR及50%ASiR算法进行重建,分析比较三组图像及混合能量组图像中各静脉的CT值、图像噪声SDn、CNR及SNR。由放射科两名资深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四组数据进行主观评估并记录评分。结果:混合能量组与其他三组在CT值、SDn、CNR及S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30%ASiR组、40%ASiR组及50%ASiR组图像在CT值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3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30%ASiR组与40%ASiR组,4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下腔静脉主干、左肾静脉、右肾静脉、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3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30%ASiR组与40%ASiR组,4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三组图像之间的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最佳单能量(65 keV)+40%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质量较其他三组有所提高,可以在临床腹部静脉血管成像方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A在诊断及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7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首先随机选择CTA及MRA两种无创伤检查中的一种,随后均行DSA检查。以DSA和外科手术确诊为参考,比较CTA,MRA及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优势和不足。选择相应治疗后,行CTA+DSA或MRA+DSA复查,评价动脉瘤的残留情况。结果:①50例行CTA+DSA检查组中,确诊阳性病例46例。CT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100%和98%。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100%和97.92%。DS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95.74%和94%。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50%和97.83%。②47例行MRA+DSA检查组中,确诊阳性病例45例。MR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0%、97.67%和93.62%。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66.67%和95.45%。DS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97.73%和95.74%。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66.67%和97.73%。③48例接受动脉瘤颈夹闭术的患者行CTA+DSA复查,以DSA为标准,CT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73%、100%和97.78%。42例接受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患者行MRA+DSA复查,以DSA为标准,MR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66.67%和97.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稍优于DSA,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稍低于DSA;同时CTA及MRA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及空间关系;综合比较,我们认为CTA对于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确定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可作为术后较为理想的随访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个性化造影剂注射方案在提升肺动脉CTA生物应用安全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亭林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配到A组和B组。A组为常规组,注射方案为:20 mL生理盐水+50 mL造影剂+3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均为4.5 mL/s。B组为个性化组,注射方案为:20 mL生理盐水+(造影剂注射剂量=体重×0.6 mL)+30 mL生理盐水,造影剂注射速率=造影剂注射剂量/10 s;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均为4.5 mL/s。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年龄、身高、体重、造影剂注射剂量和注射速率、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内的CT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等数据。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师间对所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结果:两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造影剂注射剂量和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内的CT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意义;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师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高度一致,Kappa=0.80。结论:在保证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给体重≤ 75 kg的患者采用个性化注射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造影剂注射剂量,减缓注射速率,从而降低造影剂给患者带来的潜在生物应用安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低”技术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90例临床似诊为主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双低组(n=45)。常规组:120kVp、对比剂量1.5mL/kg(浓度350mgI/mL)。双低组:100kVp、对比剂量1.0mL/kg(浓度300mgI/mL)。两组的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和Smart prep技术。读取CTA剂量报告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记录每位患者对比剂用量并计算碘含量。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靶血管和背景的CT值,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情况和血管锐利程度。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辐射剂量、碘含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低组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和碘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两组在主动脉主干及分支的CT值均>300HU,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NR、CNR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图像噪声略高于常规组,噪声在诊断范围内。结论:应用100kVp、对比剂量1.0mL/kg(浓度300mgI/mL),结合ATCM技术在主动脉CTA检查是可行的,优势是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碘量,同时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双低”(低管电压与低碘量)技术在肺动脉 CT 血管成像(CTPA)中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将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PAE)患者105例,随机分为 A、B、C 三组行 CTPA 检查(n =35)。A 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40mL(碘浓度350 mgI/m)、注射速率4 mL/s;B 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35 mL(碘浓度300 mgI/m)、注射速率3.5 mL/s;C 组: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注射速率3 mL/s。三组均开启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A 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B、C 两组采用 ASIR 技术重建。记录每例患者的对比剂量、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在轴位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采用 Kruskal-Wallis H 检验来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碘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A、B、C 三组分别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图像背景噪声、SNR、CNR 及主观评价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A 组相比,B 组和 C 组的 ED 分别降低了38.09%、51.99%;A 组接受碘量分别高于 B 组25%和 C 组42.14%。结论: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L)、注射速率3 mL/s 在肺动脉 CTA 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图像质量既满足诊断,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