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广东木棉、苦楝主要物候期温度指标及其农业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物候观测资料,计算出木棉和苦楝展叶期和开花期温度指标,并分析其对应的农业气候意义,同时分析了当前气候变暖背景下物候期对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木棉开花始期的指示温度为11℃,苦楝展叶始期的指示温度为10℃;由于气候增暖,上世纪80年代以后,稳定通过物候期指示温度的日期明显有提早的趋势,春季物候期也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2.
气候增暖对广东省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珍珠  李春梅 《气象科技》2007,35(3):400-403
根据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和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1982~2004年温度变化对广东省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物候期差异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上升,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平均温度下降,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推迟。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在同等升降温幅度情况下,降温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升温导致的物候期提前幅度大。  相似文献   

3.
春季的一些物候现象能很好地反映某一界限温度的出现,如把这些物候现象作为该作物播种期指标,就能做到既早且稳。例如: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地区每年春季种大豆季节较紧,播早了容易烂种,造成缺苗,播晚了又浪费有效积温,使大豆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他们通过对物候资料的多年观测发现,当落叶松叶芽开放时,正是气温稳定通过SC的初日,因此他们就把落叶松叶芽开放作为大豆的适播期,实践证明效果较好。用物候指标,比用温度指标简单,直观而且可靠。对于一般季节要求木是太紧的作物,可按不同物候现象分期播种试验,产量高的播期所对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年对物候现象的观测,利用850农场科研站水稻多年分期播种及不同插秧期的试验资料,分析出最佳插秧期的温度指标,用物候现象与温度指标的相关性,指导水稻播种、插秧的最佳时间及最佳收获期,从而获得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利用农业气象调查中所获得的农作物物候、农业气象灾害情况等资料,与相应时期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或利用田间试验所获得的农作物方面的资料及相应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农业气候区划指标.  相似文献   

6.
赵秀玲 《气象》1981,7(6):25-25
作物发育期和植物物候期(简称作物物候期)观测记录是鉴定农业气象指标、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和制作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的基本资料。它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科研、业务与服务工作的质量。因此,对物候观测记录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以求资料准确无误,这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根据诺木洪气象站1980-2000年的物候期观测资料和年降水量,日照时数、气温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归纳划分出诺木洪地区的物候季节;春季(初春、仲夏)、夏季、秋季(初秋、仲秋),冬季(初冬、隆冬、晚冬),然后根据物候出现期和界限温度的密切关系,为农林生产部门如何利用物候季节、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农业气象调查中所获得的农作物物候、农业气象灾害情况等资料,与相应时期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或利用田间试验所获得的农作物方面的资料及相应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农业气候区划指标。  相似文献   

9.
用1971—2005年北疆31个气象站的界限温度10℃初日资料和乌兰乌苏站的物候期资料,分析了对冬小麦及柳树、杨树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疆界限温度10℃初日越来越早,进入90年代以来偏早的趋势更加明显。10℃平均初日北疆的2个迟中心,分别位于和布克赛尔和北塔山附近,初日出现较早的区域在博乐至石河子的北疆沿天山一带和伊犁地区。石河子10℃初日早的年份,积温高,日照充足,冬小麦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2~19d,其中起身期提前19d,全生育期提前7d;柳树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9~19d,其中展叶盛期提前19d。杨树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4~12d,其中展叶盛期提前12d。  相似文献   

10.
用木棉树物候期做农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木棉树物候期做农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的方法是:先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木棉树物候期出现的指示温度,若此指示温度与某农作物适宜播种期的温度指标一致,则认为该物候期对该农作物播种有指示意义,统计结果得到:开花始期可以作为棉花适宜播种期的指标,开花盛期可以作为早稻适宜播种期指标,叶芽开放期可以作为甘蔗适宜下种期的指标,展叶始期可以作为早稻安全移栽期、花生适宜播种期指标,展叶盛期可以作为甘薯苗适宜栽插期指标。在此基础上用逐步回归、一元、多元回归方法给出这些有指示意义的物候期与其前面的物候期的相关模式,当观测到前期的物候期后,即可用相关模式来预测后期的农作物适宜播种种植期。预报同一个农作物适宜播种期,可有多个预测模式,不同的模式用到不同的前期物候期,即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预报时效和精度,可以灵活采用。但预报适用于单用温度指标就可以较好地确定适宜播种期的农作物。  相似文献   

11.
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9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长季界限温度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此为当地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探讨因升温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始日提前、终日椎后,持续时间延长,积温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1d,活动积温趋势增加340℃·d;≥5℃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3d,积温趋势增加359℃·d;≥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2d,积温趋势增加305℃·d;≥2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8d,积温趋势增加326℃·d。初(终)日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城市早(晚)于乡村、南部早(晚)于北部;不同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变化特征为城市多于乡村、南部多于北部。  相似文献   

12.
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9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长季界限温度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此为地方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调解农业种植结构,掌握因升温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始日提前、终日推后,持续时间延长,积温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1 d,活动积温趋势增加340 ℃?d;≥5℃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3 d,积温趋势增加359℃?d;≥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2 d,积温趋势增加305 ℃?d;≥20 ℃持续日数趋势延长8 d,积温趋势增加326 ℃?d。初(终)日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城市早(晚)于乡村、南部早(晚)于北部;不同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变化特征为城市多于乡村、南部多于北部。  相似文献   

13.
极端气温事件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动态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付伟  许信旺  司红君  刘蕾  朱琦 《气象科学》2014,34(4):443-449
用安徽省17个城市逐日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百分位法计算了1988—2010年安徽省年际极端气温事件,并以计量经济学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将极端气温事件作为一个因子与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机械总动力构建了新的经济-极端气温事件模型。进一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极端气温事件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为负向,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而极端低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期为正向,后期逐渐转为负向。极端高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较高,可达0.033%,极端低温事件次之。模型内引起农业生产变化的各因子中,极端高温事件的贡献比例可达25.3%,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极端低温事件的贡献比例最高为10.9%,也是比较主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Exposur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sea-level rise and storm surg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n increase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s strongly evident at all latitudes and in all oceans.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to date suggests that increas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ill intensify cyclone activity and heighten storm surges. The paper assesses the exposure of (coastal)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sea-level rise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torm surg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software is used to overlay the best available, spatially-disaggregated global data on critical exposed elements (land, population, GDP, agricultural extent and wetlands) with the inundation zones projected with heightened storm surges and a 1 m sea-level rise. Country-level resul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xposur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hese climate-induced changes.  相似文献   

15.
定量评估极端天气影响农业总产值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对极端天气敏感性和脆弱性较高的农业领域为研究对象,将极端天气因子和农业生产因子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气候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对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天气因子与浙江省农业总产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农业总产值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高温日数、低温日数、强降水日数每增加1%,浙江农业总产值分别减少0.072%、0.046%、0.076%;高温日数和强降水日数的短期波动对农业总产值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不同区域的农业总产值受极端天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浙江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受极端天气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温县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温县1971~2000年各年平均气温及距平气温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温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一致。气候变暖,将可能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为避免或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一是采取主动适应措施,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选育抗高温产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减缓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能量模型的水稻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考虑生命活动与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从热力学出发,引入一维能量模型。在一维能量模型的基础上,将水稻对外界能量的摄取能力与水稻生长季中的气温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建立在气温变化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模型。结合气温增长率、水稻最适气温和不同阶段的生物量,以徐士良单形调优算法为基础,利用Forcal二维方程参数拟合,得到关于水稻自然增长率、气温波幅和初始值等参数的最优拟合。将最优拟合数据代入水稻的生长模型,拟合得到水稻的生长曲线和水稻生长随气温的变化趋势。以水稻的生长模型为基础,定性分析水稻的临界气温和最大生长率出现时间。通过分析发现,水稻生长季的临界气温与气温增长率无关;水稻的最大生长率出现时间为水稻分蘖后期、孕穗期。为考虑异常气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利用Matlab对水稻分蘖期低温和生殖生长期高温的水稻生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水稻后期高温对产量影响比前期受低温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不同受灾强度分布比率和综合损失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北方和南方的区域差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的气温突变对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对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的依赖关系及其在气候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平均每10 a约增加0.5%,风险明显增大。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每10 a约增加0.6%,高出南方1倍,风险增大的速度明显比南方快;北方农业旱灾几乎在很宽松的气温条件下就可以发生,而南方更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并且,在气温突变后,变化趋势明显加剧,全中国综合损失率约增加了0.9%,风险明显增高;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的增值高达1.8%,是南方的4倍还多,气候突变对北方农业旱灾风险的影响明显比南方更凸出。综合损失率在北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更敏感,而在南方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同时,关键影响期降水对综合损失率的影响比全年降水影响更显著;北方的关键影响期作用比南方更凸出。这些新的科学认识对中国农业旱灾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1—2010年东北地区5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数据、16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趋势变率、秩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近30年东北春玉米关键发育期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春玉米发育期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0年春玉米关键发育期 (播种期、抽雄期、成熟期) 均有延后趋势,大部分地区春玉米生长前期 (播种期—抽雄期) 日数减少,生长后期 (抽雄期—成熟期) 日数增加,全生育期日数增加。在绝大多数年份,春玉米播种期在温度适播期之后,成熟期在初霜日之前。近30年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日数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为温度,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年际尺度的升温、温度生长期的延长和作物生长期的高温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指出,作物生长期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对生育期日数影响有间接效应,主导气象要素能够解释生育期日数变异的44%。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近40a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柴达木盆地6个代表站逐日平均气温、逐月降水资料以及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盆地4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充分利用变化了的农业气候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