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哪些因素如何影响景区票价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整理相关经典文献,总结归纳了四个影响景区票价的主要因素:景区规模、景区等级、产品类型和区域经济水平,并以478家国内4A级和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借以分析景区规模和区域经济水平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景区票价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景区等级越高,景区票价越高;不同类型的景区票价相差较大,休闲娱乐类景区的票价总体较高,历史文化类景区的票价相对较低;景区规模对景区门票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经济水平对景区门票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景区规模和区域经济水平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景区门票价格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
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原则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陈烈  黄海 《热带地理》1995,15(3):272-277
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项目。民俗旅游资源具有世界性、地域性、集体性、增智性和封闭性等基本特征。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要严格掌握和妥善运用有关的民族政策,保护民族利益;要注重发挥民俗资源特色和保护当地社会文化环境,避免盲目仿效、随意移樾和粗制滥造;要区分主次,重点开发,切忌一拥而上;要注意把当地民俗资源优势与其它景观优势结合配置,增强吸引力,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朱竑  陈晓亮 《地理科学》2008,28(5):607-615
旅游景区是地球表面上一类特殊的景观类型,而A级旅游景区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等级分类系统。它的设立和评比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业已发挥巨大的作用。且自旅游景区评A以来,随着各级政府的日趋重视,旅游景区评A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同,进而使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以现有2 286个中国A级旅游景区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看似毫无组织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其实是有其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的。它两端稠密、中间稀疏的整体分布格局是伴随着中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在空间组织上还是在时间演变上,A级旅游景区都与人口分布、地形地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和配比性。虽然中国31个省份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情况各有差异,但其组成结构仍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不断分散的趋势。总体看,中国各省份都存在着旅游景区的组团形态,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A级旅游景区向无序化方向发展。研究对目前中国A级景区的分布状况与资源间的错位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伏牛山重渡沟景区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性,探讨重渡沟景区旅游扶贫机制和发展路径,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策略,既有助于旅游扶贫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可以促进旅游扶贫实践的科学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一手资料,采用企业经济分析的理论方法,揭示了重渡沟景区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合作博弈图景.研究表明:伏牛山重渡沟景区旅游扶贫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景区公司+农户的互补型旅游企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旅游公司对农家宾馆的垄断管理和一体化的经营机制、旅游公司与社区合作博弈中政府的制度保障和约束作用的发挥等;结论是农户深度参与景区旅游企业经营体系,保证社区居民旅游受益最大化,是旅游扶贫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刘敏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492-1502
景区经营权转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现象.为探讨中国旅游学界对景区经营权转让的研究现状,部分借鉴系统综述方法(systematic review)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对2002-2011 年143 篇入选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总体脉络.目前我国有关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是属于探因式、应对式、后补式和改良式的研究,而非前瞻性的引领性研究.②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上升趋势.③研究深度.总体上主题较为分散,深度不足.主要集中于基本分析、价值评估、转让效应、转让模式、制度安排、政府行为与政策建议、经营主体、综述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不够深入.⑤研究主题.总体上较为分散.相对而言,价值评估、委托代理关系和转让效应等方面较为集中.作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关注:①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法制环境;②景区经营权流转的驱动因素及机理;③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及制度安排;④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利益主体关系及利益分配;⑤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微观尺度效应及实证;⑥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宏观政策建议及规制.  相似文献   

6.
游客满意度评价对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很重要。结合文献分析与德尔菲法,构建了传统型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琅琊山景区为例采用IPA模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琅琊山景区7个要素测度层——资源特色、景区环境、景区产品、景区交通、景区服务、景区设施、景区价格及30项因子测度指标感知均值都为满意度重要性,游后感知实绩(满意度)全低于游前期望(重要性);IPA矩阵分析30项因子分布为:优势区域6项、修补区域4项、机会区域15项、维持区域5项,游后满意度(实绩)与游前重要性(期望)感知评价"双高项"占20.0%,"双低项"占50.0%。总体上游客期望值较高而满意度不高,各评价因子的满意度评价差异较大,景区需提升产品与服务。  相似文献   

7.
以临潭县冶木峡景区招标项目的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以景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和评价为基础,通过对规划中面临的挑战和冲突的把握和认识,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的不断搜寻、验证和思考,逐步明确为若干个相对清晰的规划目标和规划理念.并从景区发展的总体定位、空间结构、用地竖向、道路系统、传统建筑风格与风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针对上述挑战和冲突,提出了规划对策.最后,针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通过"规划预研究"的形式解决景区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缺失的矛质;并对设计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基本态度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在对北京市183个重要旅游景区进行了全面考查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市整体及中心城区、郊区客流时空变化特征,典型景区的客流变化规律与变化动因,以及客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和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错位问题。据此作者提出进入产品衰落期的旅游产品淘汰的必然性;进入发展停滞阶段的旅游产品的振兴和复苏计划;旅游需求与供给的空间整合;价格杠杆的效用性和城区资源整合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POI数据的山西省旅游景区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艳萍  刘敏 《地理科学》2021,41(7):1246-1255
运用大数据与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以山西旅游景区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后,研究其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分布方向以及具体地市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旅游景区总体分布格局呈现晋中地区集聚特征,具体各类旅游景区的集聚形态与程度有所差异。其中,地文景观类旅游景区集聚于晋中、晋东南和晋北东部地区;水域风光类旅游景区以晋中、晋南和晋北东部地区为轴呈条带状分布;生物景观类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菱形”状集聚形态;遗址遗迹类旅游景区集聚于晋北和晋东南地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景区呈“三角形”状集聚特征;娱乐购物类旅游景区在全省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方向与山西省区域形状吻合,除娱乐购物类旅游景区分布方向性和向心性不明显之外,其他类别旅游景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集聚特征;各地市旅游景区分布情况中,水域风光类旅游景区在各市域间分布较为均匀,地文景观类和建筑设施类旅游景区热点区域出现在阳泉市,冷点区域出现在晋城市,但其集聚程度均较低;生物景观类旅游景区热点区域位于长治市,冷点区域位于临汾市和运城市,其集聚程度较高。最后,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两方面对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分析翡翠谷景区旅游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景区规划的原则和设计理念,并就旅游环线、景区划分及主要景观作出规划设计。将翡翠谷景区构想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和科普考察于一体,以"博爱"和生态回归为主题的旅游区。  相似文献   

11.
旅游目的地区域(TDD)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对旅游目的地区域(TDD)进行了界定。以"一日游"旅游行为基准给出了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即以250 km为半径,相当于单程旅行2.5小时的通达范围。并发现西安TDD对周边地区旅游客源产生了明显的截流效应。分析了主要旅游景点(3A以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呈现集聚分布,有利于旅游资源组团式开发。运用洛仑兹曲线,发现西安市出行的5条主要旅游路径利用强度存在严重不均衡。文章结论主要包括:TDD的核心表现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三种空间要素,其中对旅游目的地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要素是高级别景区与旅游路径,二者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向。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进,客观上要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旅游热点地区要逐步打破地区壁垒,共同开拓市场,优化旅游景点组合,打造旅游精品群,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策划和区域协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旅游地形象策划”(TDI)是当今旅游学和旅游业界关心的一个现实课题,文章对浙江省江郎山这样一处地处偏僻但景观壮美的风景区实例,设计其旅游形象总体构思,行为准则和视觉形象,并对“浙中丹霞走廊”旅游区域协作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阐述旅游地演化发展规律的理论,其存在价值不容否认。但以游客量、旅游收入或利润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衡量标准并不合理,而以旅游地生命力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衡量标准更为合适。基于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重新对旅游地生命力进行定义,分析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特点及其与旅游地吸引力、竞争力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研究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以沙坡头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沙漠型景区游客的基本社会属性、决策行为特征、时空行为特征、景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基于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沙漠型景区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是主要客源市场;(2)沙漠旅游发展趋势愈加大众化。游客以中等收入的青年、中年为主,且沙漠旅游意愿强烈;(3)网络和亲友推荐是沙漠型景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4)沙漠型景区自助游如火如荼,倍受青睐;(5)沙漠型景区的体验项目备受欢迎;(6)游客在沙漠型景区停留时间集中在4~5 h。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测度模型及广州实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贡  朱良斌  刘远征 《热带地理》2012,32(2):190-194
标志景区是旅游目的地的符号象征,成为人们感知和认识目的地的重点对象.通过对标志景区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的认知与界定,选取市场影响度、价值贡献度、旅游吸引度和其他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因子和12个测量指标建立标志景区测度逻辑模型,运用AHP方法确定模型中各因子权重,建立标志景区计量模型.以广州作为案例,对候选标志景区测度值进行解析,广州重要标志景区有越秀公园、广州塔、陈家祠、中山纪念堂、白云山风景区、北京路步行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南越王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旅游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旅游国。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旅游业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主要旅游职能进行旅游区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新疆国内旅游调查报告”及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主要通过对新疆国内游客构成,游客来疆旅游目的,国内游客在新疆旅游的花费情况、停留情况及旅游组织方式等的分析,试图揭示新疆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新疆旅游市场的发展提出点建议,如丰富旅游产品,推出旅游精品系列,加强宣传促销;开辟更多新航线,降低票价,铁路提速;实施新的假期制度;逐步实行对中亚各国的旅游免签等。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形象建设是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丹霞地貌作为独特的造景地貌资源,由于开发程度较低,旅游形象建设尤显重要。文章以中国发现丹霞地貌最多的地区之一———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其地方性、旅游意境流和可替代性产品背景,在尺度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应用比附、领先、空隙和逆向等多种方法对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定位,提出"丝绸之路,丹霞画廊"为甘肃省整体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同时对20多个景观综合体也设计相应的主题口号,并就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旅游者行为规律与旅游地图编制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志良  殷力 《地理科学》1998,18(6):549-554
旅游者行为规律是旅游地理研究的一个方面,行,吃,住,游,娱,购行为是旅游者空间行为的重要方面,它与旅游地图有着双向导的密切关系,是旅游地图的主要内涵。旅游实施行为指导旅游地图编制,旅游地图为旅游者引导旅游实施行为,为其提供服务。因此,研究旅游者行为规律对旅游地图编制和产品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successful bid for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 has provided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ice-snow sports and making improvements in the efficiency of ice-snow tourism in China. Taking Zhangjiakou City in He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ing questionnaire analysis 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this paper examined several hypothe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t experiential value and tourist loyalty in the context of ice-snow tourism, and a medi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avel compan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functional value, emoti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ourist loyalty; (2) Tourist satisfaction is a partial mediator between functional value, emotional value, social value and tourist loyalty, and a full mediator between cognitive value and tourist loyalty; and (3) Travel companions play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value on tourist loyalt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ce-snow tourism in China, including developing ice-snow family tourism products, building an ice-snow brand with winter Olympics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ng the ice-snow industrial system, and cultivating ice-snow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