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04年广东省干旱灾害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广东省气候湿润、植被覆盖度高的特点,以NOAA/AVHRR资料为数据源,采用植被供水指数法,对2004年广东省发生的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灾害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并结合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掩膜技术提取干旱分类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0月上旬全省部分地区出现旱情,10月下旬全省受旱总面积达到峰值,占全省面积的72.6%;11月上旬后期受旱面积有所减少,中旱、重旱区域有所增加,其后旱情总体呈减缓趋势,但在12月中旬出现了短暂的增加趋势.以11月上旬为例的干旱灾害分类研究还表明,水田、旱地、灌木、林地等不同的用地类型,其受旱比例依次递减.该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本次干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过程,为相关部门进行干旱灾情评估、制定和实施抗旱减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干旱灾害为例,对其干旱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利用GIS技术,建立气象数据库,集成基础地理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人口经济等资料;选择适当指标,实现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栅格化的计算。通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完成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绘制,并分析了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徐水县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呈地区性差异,中部地区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较高,西南地区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1995年夏季吉林省异常旱涝的影响因子分析刘实,朱其文引言1995年夏,吉林省出现了异常的旱、涝灾害,其主要特点是:东南部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西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降水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为建国以来所罕见,为研究1995年夏季吉林省异常旱...  相似文献   

4.
2009年夏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夏季我国旱区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西藏、吉林、辽宁以及湖南等省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 ℃以上.持续发展的旱情给各省农作物造成了严重影响,其中山西省受旱面积达106.6×104 hm2,内蒙古全区受旱面积达到256.1×104 hm2,河北省受旱面积达98.3×104 hm2,辽宁受旱面积达169.3×104 hm2,吉林省全省受旱面积187.7×104 hm2.干旱还造成人及牲畜饮水困难,牲畜死亡,中小河流断流,水库蓄水减少、干涸.受干旱影响,山西省玉米病虫害红蜘蛛进一步加重,内蒙古草场共发生虫害136.9×104 hm2,西藏旱区出现蝗虫等虫害.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旱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采用旱涝受灾率、成灾率、降水变率、脆弱度、灾害损失率、干旱指数等要素,评估了江西省旱涝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江西省旱涝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防灾减灾对策,防御和减轻旱涝灾害,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每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涝风险,且洪涝风险大于干旱风险;干旱风险的变异程度小于洪涝风险.其空间分布为干旱风险北部重于南部、山区轻于平原;洪涝风险东部重于西部、南部轻于北部.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重点以吉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对象,给出了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对造成的损失及影响特征进行了探讨。综合分析表明,洪涝、干旱、低温冷害是严重制约吉林省农业发展的三大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胡学文 《贵州气象》1994,18(4):39-42
我国的气象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具有同样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那么,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特征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是民众最关心的,面对防灾减灾也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就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类为序,分别介绍于下.1于早卖(干旱、干热风、高温、热浪)谁是我国”众灾之首”?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中以干旱最为严重,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灾害。我国的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各旱以及季节连旱等.春旱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上游和云贵高原也有时出现。其中华北和东北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1-2014年全省46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了吉林省夏旱和春旱对玉米产量影响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夏季干旱与产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气象产量随夏季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他地区夏旱与产量大多呈二次或三次曲线关系,当干旱指数接近或达到中等干旱时,气象产量达到峰值点;春旱不是影响气象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于中西部地区,当出现轻旱时,发生在作物需水临界期的干旱年份的减产频率并不高于发生在其他时期;对全省来说,当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夏旱时,往往也出现作物需水临界期干旱;发生中等程度夏旱的减产频率,并不比发生轻度夏旱的减产频率高;当发生严重夏旱时,减产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历史资料记录,考虑西南(云贵川渝)和华南(粤桂)各自不同的孕灾环境(包括气候背景、下垫面状况、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河网分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等,分别构建了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干旱灾害链模式,分析各自灾害链链条上的灾害传递特点。结果表明,尽管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的链条结构有相似的地方,但各自链条上灾害的传递过程不同。干旱灾害链上灾害传递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西南在轻度气象干旱时就会引起作物干旱,而华南则要在中度气象干旱时才会下传到作物干旱;西南在中度气象干旱就会引起诸如人畜饮水困难和牲畜饲草料不足等问题,而华南则要在重度气象干旱时才会引起相应的问题;由于孕灾环境的差异,西南在重度气象干旱时可引起部分区域的石漠化现象,而华南则除了桂北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出现石漠化的概率小。在同一区域,对不同承灾体而言,干旱等级的下传阈值不同,如干旱达中旱等级就可下传影响航运,达到重旱等级时可下传引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而达到特旱等级时才可下传导致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应用盘县站1960—2009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盘县干旱的气候特征,发现盘县连续出现中旱以上等级的春旱的年份呈增加态势;自21世纪以来发生中旱以上等级秋旱和冬旱的频率呈增加趋势;盘县的连旱以冬春连旱出现最多,发生频率为16%。针对盘县干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抓好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抗旱技术推广、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等措施进行防旱抗旱。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我国粮食重要生产区——北方冬麦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干旱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开展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在确定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标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MCI、CWDIa、CI、Pa及Ma干旱指数的适应性,确定了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在分析北方冬麦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时,考虑了冬麦区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河网水系、灌溉条件、降水量及干燥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冬小麦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主要生育期的水分敏感系数、历史产量等。与以往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方法不同,本文首先建立了干旱指标与冬小麦减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减产率等级来确定干旱致灾临界阈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综合考虑干旱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地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建立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区划方法,实现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MCI更能反映北方冬麦区干旱的特征,故以MCI指数作为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我国北方冬麦区中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应该加强防旱抗旱能力建设,南部地区包括苏皖和河南东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小。本文建立的北方冬麦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干旱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实时业务中。  相似文献   

12.
宋欣  邢曼曼  袁静  杨萌 《山东气象》2015,35(4):29-33
利用潍坊地区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根据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统计潍坊地区冬小麦生长周期发生干旱、晚霜冻和干热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次,分析了冬小麦生产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潍坊冬小麦发生干旱程度以轻旱为主,中旱次之,重旱发生较少,特旱在返青至抽穗期间发生较多;潍坊冬小麦发生晚霜冻的程度以轻霜冻为主,重霜冻次之;潍坊冬小麦灌浆成熟期间发生干热风的程度以轻干热风日数为主,重干热风日数次之,发生干热风年型的程度是轻干热风年型较多,重干热风年型较少。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夏旱特征及分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雪梅  宋国强 《高原气象》1997,16(3):292-299
干旱是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应用夏旱强度指数和修正的帕尔默指数及降雨量等其它指标,对贵族夏旱的类型、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地区分布、易发生时段和垂直变化等特征作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贵州夏旱的主要特征并进行了夏旱分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吉林省26站逐日降水资料,基于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对吉林省1961-2000年作物生长季干旱及春、夏、秋旱进行识别,并检验与实况吻合率.结果表明,DNP识别各级干旱及春、夏、秋旱发生频次均呈由西到东减少的空间分布,重旱多发在西部,与干旱灾害实况一致.春、夏、秋旱占旱灾总频次的60.7%、22.6%、16.7%.不考虑干旱等级的检验结果显示,除通化地区外DNP对实际旱灾吻合率是60%~97%.对阶段性旱灾识别中春旱吻合率较高;夏旱吻合率不高;秋旱在西部有较高吻合率,中东部秋旱识别率低.历史典型旱灾年检验时,若不考虑干旱等级,吻合率达90.9%;若考虑发生时间,吻合率达86.4%;若将中旱等级以上识别为旱灾,则吻合率只有40.9%,此时若增加连续2次轻旱过程且间隔不超过4天同样识别为干旱,吻合率可提升至60%.总之,DNP评定干旱等级较实际偏低,但对阶段性旱灾有较好识别效果,能为干旱监测、旱灾评估业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甘肃黄土高原帕尔默旱度模式的修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甘肃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的发生包含许多复杂过程和条件,因而研究一个考虑因子较为全面的干旱指标较为困难。本文在美国帕尔默旱度模式和中国修正的帕尔默旱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区特点,从建模资料站点、可能蒸散计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径流计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正,并利用甘肃黄土高原12个站点的资料,建立了适用于本区的旱度模式,以期为本区的干旱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干旱灾害频发的辽西地区, 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 选取WOFOST作物模型, 利用干旱胁迫控制试验数据、田间试验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模型, 进行典型旱年的模型适用性及不同播期的干旱损失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参数校准后的WOFOST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辽西地区典型旱年春玉米产量及损失。辽西地区不同播期受干旱的影响程度不同, 因旱减产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减小, 2015年(中旱)干旱导致的平均减产率可达59%—61%, 2018年(轻旱)可达20%—39%, 2020年(中旱)可达36%—62%。不同生育期内干旱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总体上拔节期—抽雄期和抽雄期—乳熟期持续重旱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抽雄期—乳熟期、拔节期—抽雄期。玉米各生育期受干旱影响程度, 朝阳站最大, 其次是黑山站和阜新站。辽西地区在旱年, 拔节期—抽雄期发生中旱和重旱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增加, 抽雄期—乳熟期发生中旱和重旱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减少, 当拔节期—抽雄期和抽雄期—乳熟期连续发生重旱, 干旱灾损程度随播期推迟而加重, 减产率可高达46%—84%。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探讨了以灾害样本为集值的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理论模型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利用西北五省区主要农作物旱灾面积资料,对西北农业旱灾进行风险评价实例分析,通过比较表明西北农业受旱指数,成灾指数发生灾损的概率风险估计值与实际农业旱灾较吻合,该方法对灾害样本少以及小区域范围的灾害风险评价也较适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向地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理论依据,减弱气象灾害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方法】该文利用2011—2018年贵州省88个县逐年辣椒生育期、产量资料,1980—2020年贵州省84个地面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贵州干旱标准,采用克里金插值、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设计辣椒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结果】(1)轻旱和中旱主要发生在贵州西南部,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盘州、普安等地区;特旱主要发生在贵州东北部,发生地区较少,但最高频率达到78%;重旱在贵州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低值区主要包括西南地区的盘州、北部地区的汇川等地区。(2)以绥阳县为例,计算了辣椒保险费率为6.45%,并确定辣椒干旱气象理赔的标准。【结论】完成贵州省辣椒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为保险公司合理客观地制定保险相关条款、支付经济补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1~2010年各类干旱统计资料,结合地形特征、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等资料,构建加权归一化回归模型,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定西市干旱灾害孕灾环境的敏感性、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与承灾体的暴露度进行分析与评估,最后给出了基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与承灾体3个条件的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定西市干旱灾害频率呈增加趋势,1999年后3县及以上区域的春旱每年均有发生;干旱灾害的高风险区在定西市北部到中部,大体上呈D字形分布,南部为干旱灾害低风险区。定西市中北部易受干旱威胁,在农作物结构布局上应以大秋作物为主,尽量使农作物在生长及需水关键期避开前半年的主要干旱时段。  相似文献   

20.
干旱是植物生长关键期内土壤有效水份供应不足的现象.眉山市为农业大市,以水稻生产为主,同时又是多种优质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因而夏旱的发生对本市的农业经济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着重分析夏旱这种气象灾害的气候规律和特点,并建立了长期预报模式,以此提高决策服务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