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杰  魏凤英  李兴  柯凡 《气象科技》2023,51(6):815-823
使用均值生成函数、标准正态均一性检验方法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96个观测站1931—2020年夏季降水量长年代资料进行了一系列插补、检验、订正及效果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1)均值生成函数拟合的1931—2020年各站夏季降水量资料的整体趋势和极值与观测值均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无缺测资料的6个站点观测值和拟合值在距平符号一致率上达到了86.1%,可以满足插补工作的需要。(2)对1931—1950年和1951—2020年2个时段的夏季降水量资料,用平均值和方差2个统计量对插补后的资料进行差异性检验,共有8站具有显著性差异。(3)对插补后的1931—2020年夏季降水量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和均一化订正,其中13站存在非均一性。(4)将订正后的站点资料与CRU_TS4.05(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Climatic Research Unit Global 0.5°Monthly Time Series)数据库的格点资料进行空间分布相似度分析,2套资料在1931—1950、1951—2020和1931—2020年这3个时段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  相似文献   

2.
项瑛  巩庆  艾文文  蒋薇  程婷 《气象科学》2020,40(2):180-190
利用1961—2016年江苏省70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和暴雨定义,分析了江苏省半个世纪以来暴雨发生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分布型El Nino发展年份对江苏省夏季降水和暴雨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暴雨日数占全年的73.6%,尤其又以7月为最多;暴雨总的分布特点为苏北多于苏南,淮北西北部及苏南东部最少;江苏暴雨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各地区暴雨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差异,频发期为1960s、1990s至今,尤其是1990s以来,全省暴雨增多趋势明显,且2011年之后雨带明显南移;东部型El Nino发展年份较中部型El Nino年份的环流形势更有利于导致江苏夏季降水偏多,尤其是沿江苏南地区与常年同期均值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天气预报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台站业务人员又增加了一项新的业务一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我局于1997年5月从省网络中心引进了一套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通过近半年的学习、实践,对其操作流程进行了总结,现就其中的主要过程介绍如下:1站点选择选站点的关键是要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突出性的点n代表性即能代表这一区域的天气;突出性则表现为:(1)该区域内某气象要素具有突出性Z(2)该区域之天气与其它区域有明显差异;(3)地理位置的突出性。站点不能太多太密,太多太密则有雷同感;也不能太少大稀,太少太稀则影响整个节目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甘肃崆峒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址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选用2016年1~12月新站和旧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要素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利用均值差异、相关与回归、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新旧测站气温差异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新址气温、气压均低于旧址,风速高于旧址,降水量、相对湿度差异大,变化无规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观测场周边环境的不同造成;新址与旧址气温存在高度正相关,两站气温差异不显著,可以合并计算,研究结果可为资料使用者提供订正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佛冈县近50年来气温统计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统计软件SPSS和小波变换等工具,分析了佛冈县1957-2007年气温的统计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佛冈县气温呈现明显变暖的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年平均气温和4个季节平均气温均存在33年周期,目前佛冈县正处于由偏冷转向回暖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暖冬的发生几率逐渐增大;M-K突变检验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前后出现增温性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1960—2017年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国东部降水极端特性的地区差异、季节和气候学特征及变化格局,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极端性降水的演化与降水均值或总量的气候型态、降水集中性和持续性密切关联,尤其雨带迁移和雨型演替是影响极端性降水地区差异与时空演变的根本因素。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部极端性降水强度和频次变化存在较好的协同一致性,近60年来在长江以南,强度加大的地区极端性降水亦趋于频发。同时,两者季节特征和地区差异明显。春季东北地区及华北北部极端性降水强度和频次均有明显增加。近60年来夏季极端性降水强度和频次的趋势变化在长江以南均以增加为主,以北以下降为主。秋季极端性降水强度和频次在华北地区亦呈增加趋势。冬季华南和江南地区极端性降水强度和频次趋势变化均以增加为主。华北地区及以北和内蒙古的西部冬季极端性降水强度增加显著,但频次变化不明显。而东北地区北部冬季极端性降水在强度减小的情形下,其频次仍趋显著增加。特别是中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夏季多雨带南移,雨型以北方型和中间型占优,转换为以长江型和华南型为主,多雨带的极端性降水群发性强,影响指数显著增加。此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位相及ENSO暖事件期间,长江以北夏季极端性降水的影响指数会显著降低。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则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夏季极端性降水的频发和群发,极端性降水强度加大,其影响的危险性趋于增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78个站点近50 a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EOF法对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场进行场展开,并对环流形势进行分析,以期探寻西南地区干旱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月际变化不大,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近10 a降水明显偏少;降水量差异分布大致有4种型:相对一致性、南北反位相型、东北局部与其余大部反位相型、东南局部与其余大部反位相型;西南干旱事件是1972、1975、1978、1989、1992和2006年,雨量介于416.1~502.5 mm,均值为467.7 mm;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北美大部环流偏弱,A0呈正位相,西南水汽通道以及东南面水汽通道通量较常年弱,水汽通量散度辐散控制区等因素,导致西南地区干旱。  相似文献   

8.
主要利用四川1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逐日最高温度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达州地区的高温天气特征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2003年前后高温天气的差异以及达州地区高温天气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在这53年间,达县站的高温日数明显偏多,为该区域之首;区域内各站点的年高温日数的多年序列均为两峰一谷,但呈现出前后持平和前低后高两种型态;1960~2003年与2004~2012年的年高温日序列存在显著性差异,2003年后达州地区站点年高温日数有显著增加并达到历史最高峰;年高温日数的频率分布在该区域有四种形式:准正态型、偏态型、L型和双峰型。  相似文献   

9.
Dool  HM  张瑞雪 《气象科技》1992,(2):1-9
许多研究表明当把分级预报的得分分解为单个级别时,N 级(“接近正常”级)的得分即使不为负值或零,往往也低。我们看到许多对接近正常天气预报困难的讨论,但文献中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在此给出几个新的实例,通过一些统计学分析和得分的定义,试图解释此种现象。这里引进均方根误差(rms)和得分(skill)的定义,专指给定的距平的。3级预报中 N 级得分低,原因是(a)当具有准高斯分布的预报量的分级宽度在中心附近很窄时,我们预报方法的 rms 误差与预报振幅关系不大。(b)检验观测值偏离 N 级的机会(其两侧均有偏离机会)比其它级的机会大(半闭合级只有单侧偏离机会)。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解释是:由于在得分的定义中,所需检验方法以随机预报为参考,因而在均值附近得分低。从 rms 的意义上来说,随机预报在均值附近效果最好。均值附近预报得分低并不只出现在分级预报或任何特定时间。本文不是给出一个解决方法,而是提醒人们不能过分解释等级评分的概念。似乎均值附近预报得分低,主要是定义所造成,因而不需要物理学和动力学方面的解释。当取持续性预报为参考代替随机预报时,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最后,我们注意到,远在我们对评分作预报之前,在实际中均值附近得分低已应用了预测预报得分的概念。分析表明只要预报距平相对于预报 rms 误差来说比较小,则可以预测距平相关随预报幅度线性增加。这已被 Tracton 等(1989)从经验上发现。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黔东南2010—2019年203个乡镇区域站和国家站16县(市)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降水量、雨日、暴雨日、极端降水量进行时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乡镇区域站的降水量、雨日、暴雨与国家站相关性较好,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呈正相关及线性一致增加;全年降水量均呈单峰型、雨日呈平缓型、暴雨日数呈双峰型等分布,但量级均有一定差异,其中,雨日和暴雨日数的峰值期、开始期和结束期等不同。乡镇区域站的降水量主要以两条带状分布,并掺夹3个大值中心区,雨日和暴雨日数的集中区呈零散破碎型分布,极端降水量呈带状型分布;而国家站的降水量、雨日、暴雨日数、极端降水量等呈片状型分布。由于乡镇区域站点分布密集,相较于国家站以点带面,乡镇区域站能更好地反映出山地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围场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站址对比观测数据,利用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新、旧站址的气温、风向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及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表明,新站址观测记录较旧站址气温偏低、风速显著偏大、主导风向有偏差、水汽压偏小,各气象要素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陕西6个基准站1994-2009年的人工及2004-2009年自动气象站24次逐时观测资料(简称24次)或4次定时观测资料(简称4次),分别统计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及2 min风速的均值,分析其差异,并对1961-2009年长序列气温资料进行显著性t检验及Mann-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24次较4次统计的气温、气压、风速偏高,相对湿度偏低;2种统计方法气温差异较大,其他要素差异较小,而且气温在春秋季节差异较大;统计方法的改变不会引起气温长序列资料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0—2021年福州市地面最大风资料,结合统计和图示法,分析逐时最大风速及对应风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地面逐时最大风速年均值呈减小趋势,静风次数明显增多。月均值呈双峰型,5月最小,10月最大;日变化为单峰型。分风向均值最大为NNE,最小为W。年概率最大风向是NE,最小是W。6—7月主导风向为S,其余月份主导风向为NE。空间分布地域性和季节性明显,高海拔区和沿海南部是风速均值大值分布区,有明显年份突增,且多在中午到傍晚出现。西南地区和罗源湾附近静风占比较高,闽江流域是SW-NW高发区。1月和10—12月风向较一致,2—6月和9月风向较散乱。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温气压(GPT)系列模型可用于计算全球任意位置的气温、气压和水汽压等各种气象参数,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且精度较高的全球气温气压模型主要为GPT2w模型.本文利用2012—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102个国家气象站实测的气温、气压和水汽压数据对GPT2w模型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GPT2w模型的气温误差均值为-0.45 ℃,标准偏差均值为10.04 ℃;气压误差均值为2.05 hPa,标准偏差均值为6.55 hPa;水汽压误差均值为0.11 hPa,标准偏差均值为6.15 hPa.总体而言,GPT2w模型计算出的气温、气压和水汽压值在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具有较高的精度.同时,三种气象参数的精度在中国大陆地区分布不均匀,不同纬度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且以年为周期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利用西北干旱区55个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利用EOF、旋转EOF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春、夏、秋三季均为正值,冬季除个别站点外均为负值。西北干旱区春、夏、秋、冬四季地气温差的空问分布前三个特征向量均表现为三种分布型: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东西差异型。在过去40年问,西北干旱区的地气温差表现为四种时间演变型:具有极小值的抛物线型、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型、单调递增型和单调递减型。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主要以3~6年和20年为主。这些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显著性不同。  相似文献   

16.
对甘肃合水气象站2013年站址迁移前后对比观测资料中的气温、降水、风、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要素利用差值、风向相符率、显著性检验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合水新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低于旧站;新站4—6月降水量小于旧站,7—10月降水量大于旧站;新站平均风速大于旧站,全年风向相符率为30.5%,两站风向差异明显;新站1、2、12月相对湿度小于旧站,其它各月大于旧站,而新站最小相对湿度小于旧站。新、旧站温度、相对湿度在均值和方差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可用新站观测数据替代旧站使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的气候分类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汉光  张先恭 《气象》1993,19(9):3-8
利用主分量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东部夏季雨带进行客观的气候分类。分析表明:当聚类因子(N=4),聚类数(K=2)时,第2主分量成分是在所有聚类因子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它不仅反映出两类不同雨带类型及其强弱的变化,而且在环流特征上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谭婷  许霞  刘慧  张敏 《陕西气象》2019,(1):53-58
从气象部门发展战略及业务人员工作规范等内容出发,分析得出基层综合气象业务人员知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权重,从而建立基层综合气象业务人员知识能力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表明所建立的基层综合气象业务人员知识能力评价模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高温热浪突出的福州市为典型研究区域,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取了962份有效问卷,并对部分样本进行深度访谈,问卷内容涵盖社会经济、高温热浪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与Spike修正模型,探究本地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在支付意愿上存在的人群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本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高温热浪支付意愿总体较高,且前者高于后者;2)本地居民E(WTP)非负为68.78元/月,而流动人口E(WTP)非负为46.78元/月,存在明显差异(WTP指支付意愿);3)导致高温热浪支付意愿相对较低的因素包括居民类型、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在福州时间和经济实力。本地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高温热浪支付意愿和支付金额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将为福州及同类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贵州山区短时强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贵州地区84站近5 a逐小时降水资料和安装在贵州山区高速公路沿线9个自动气象观测站2013年4—10月监测的1 min雨强与1 min能见度资料,分析贵州山区短时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分析不同类型降雨与能见度的关系及雨强与能见度的阀值。结果表明:贵州山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及独特气候背景短时强降雨与能见度的关系与平原地区有很大差异,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关键是1 min雨强,同时雨雾、低云等因子也有明显影响;贵州山区降雨与能见度存在雨雾型、对流性降水型及对流性降水转雨雾型3种典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