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文俊 《内陆地震》1996,10(3):235-244
将近几年提出的地震活动性新指标η、c及b值直接用在地震综合概率预报中,经计算分析,效果较好。在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标进行综合概率预报时应考虑实际的预报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v值范围。通过在不同v值下计算结果的综合判别才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预报意见。作为例子,文末给出了新疆喀什地区的实际预报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用于中短期地震预报的一些地震活动性参量相关性讨论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陆远忠  阎利军  郭若眉 《地震》1999,19(1):11-18
在利用地震活动性图像预报地震的研究中,发展了众多定量描述活动图像特征的参量,用它们综合进行短期预报,其相互间的相关性是十分重要的。利用计算机产生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和强度分别符合均匀分布,泊松分布,负指数分布,韦泊尔分布5个随机地震目录,以及华北地区无强震时段的天然地震目录,分别计算了b,C,D,Mf,N值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分析了其相关关系,结果认为,D值与N值呈显相关;b值与Mf值呈显性负相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1993年12月30日都江堰ML4.4地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及震前预报概况。震前异常主要有空区、b值、波速比、电磁波等  相似文献   

4.
新疆天山地区 PP回归综合预报模型研究及预报效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翠萍  王海涛 《地震》2000,20(4):79-85
运用基于 PP回归理论的数值型地震综合预报软件系统, 对新疆天山地区进行了 PP回归建模研究。 通过回顾性 PP回归动态建模预测检验,对其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认为,该模型作为时序性数值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报效能。 尤其对地震样本量大、震级分布完备的地区,其预报效能更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地震综合预报方法来加强地震预报工作,本文在检验多个单项测震学指标预报效能的基础上,根据“九五”攻关的思路,采用R值评分方法,在华东地区分区域对综合概率,图像识别,模糊聚类3种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了全时空分析和评估。结果认为:(1)3种综合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各区域的R评分值普遍较高,但预报效能各区域仍有差别;(2)每种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多个区域及全区均能通过97.5%置信水平下的R0值检验,且较4个单项指标的预报效能有明显提高,可用于实际预报。  相似文献   

6.
地震学异常度预测法的概念、计算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学异常预测法是基于CAPSeis软件对N值,蠕变值,能量值,b值,缺震值、η值,GL值,Rm值,C值,D值等10项地震学预报指标空间扫描数据进行综合异常判定的方法。以华北及华东地震的地震资料为例,系统总结了该法的原理,计算方法,历史震例,地震学异常度预测图的判读原则与预测实例。结果表明,其预报效能明显高于各单一参量的统计概率。根据环江地震,嘉义地震的预报经验以及对环江地震和张北地震后两种不同类  相似文献   

7.
和宏伟 《地震研究》1992,15(2):154-161
本文简要介绍了应用门限自回归方法处理浑沌时间序列,建立了浑沌时间序列自回归预报模型,并用其进行外推预报的基本方法及步骤。作者运用该方法建立了云南及滇西、滇东和滇西南等三个片区的半年最大震级序列的震级预报模型。由此预测了1991年上半年模型相应地区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相似文献   

8.
对比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发生的6次中强地震前b值与C(n)值异常变化特征.6次地震前,b值和C(n)值都有异常显示.b值异常一般出现较早,最早出现在震前1年左右;C(n)值异常大多在震前半年至2~3个月出现.b值曲线异常形态一般不太典型,而C(n)值异常形态较典型,表现为峰值异常.地震前2种异常同时出现.还对计算上述参数的空间范围的选取及窗长和步长的选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化及其在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炜  王峥峥 《中国地震》1999,15(2):116-127
在分析描述地震活动性的各类参数的基础上,认为A(b)值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特征。作者用1972 ̄1996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A(b)值空间扫描。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前2 ̄3年,在未来震中周围出现较大范围A(b)值中期异常区域,有很好的预报效果。文中还就A(b)值进行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蒋海昆  刁守中 《地震学报》1995,17(4):524-527
一个具有分形结构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及分形维数D与b值之间关系的初步讨论蒋海昆,刁守中(山东省地震局中国济南250021)主题词分维数;地震模型;趋势预报关于能够产生分形结构的破裂模型,已有一系列研究结果(Turcptte,1986;1989;Nagah...  相似文献   

11.
采用b值时间扫描及地震复发周期等统计方法,对乌鲁木齐至沙湾一带1977年以来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分析。初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5.0级以上中强地震发生前,b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异常。利用地震复发周期计算公式和未来地震震级定量计算公式,得到区内不同震级区间的平均复发周期及今后2年左右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相似文献   

12.
广义极值分布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广义极值分布研究地震最大发震震级的规律,给出了广义极值分布下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相关公式与方法,并对台湾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进行极值统计分析,发现最大震级超过7级的地震理论发震次数与实际发震次数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几年发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以古登堡—李希特的震级—频度关系式(logN=a-bM)为基本公式,导出计算不同震级复发周期及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公式。利用陕西省丰富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对陕西未来地震的最大震级及中长期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借助容易获取的地震相关因素间接预测地震震级,提出基于相关向量机(Relevance Vector Machine,RVM)方法的地震震级预测模型。通过样本学习建立地震震级与地震累积频度、累积释放能量、平均震级、b值、η值和相关区震级等6个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利用已知影响因素预测地震震级。结果表明:RVM模型预测结果均优于BP神经网络及SOM-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通过敏感因子分析比较各因素的敏感程度,b值和η值最为突出,在震级研究中应重点分析。综合分析,RVM模型具有精度高和离散性小等优点,对地震震级预测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b值和地震复发周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过去计算b值的误差,提出了两条改进措施:(1)采用统一的绝对震级标度-矩震级标度MW;(2)舍弃缺失地震次数的点,然后用最小二乘拟合求得b值,使b值计算较准确. 据此,用3种不同来源和不同精度的资料计算,得到的b值都接近于1. 我们固定b值为0.85,用13年的现代地震观测资料,计算今后50~100年内较大地震(外推震级1~2级)的复发周期,结果表明,6级和7级以上地震的复发周期与用近100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计算得到的复发周期相当一致,可以说外推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水库地震的综合概率增益预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库地震预测中首次引进了地震概率增益综合预测模型,叙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影响水库地震最大震级发生的因素;结合中国水库及其水库地震震例资料,对水库地震综合影响因素E值、库容、库水深度因素或指标预测水库地震最大震级的效能R值和经验概率增益K值进行了统计和评价,表明概率增益综合预测能够对各种预测方法预测水库地震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国内外若干水库进行了水库地震最大震级回溯性检验,表明该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水库地震最大震级预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广义极值分布模型的构建机理进行了深入详细的阐述,给出了逻辑意义更加合理的的重现期和重现水平定义,以及相关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应用构建模型对巴颜喀拉块体中部的地震危险性做了客观的评价,得出巴颜喀拉块体中部每年的平均最大发震为Ms5.1,每20年发生Ms6.0以上强震可能性超过97%,Ms7.5左右的超强震约100年一遇,块体内部孕育地震的能量积累迅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辽东半岛南部及东侧海域的地震活动背景及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来该区周围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该区位于华北强震二维破裂网格分布的结构点附近、中强地震带空段的交汇部位;发生在1988年辽宁及其邻区有两条4级地震条带在其附近交汇;本区还存在着地震活动空区、空带和低b值异常;全国地震综合预报专家系统和综合模式识别两种方法确定该区为全国Ⅱ类地震危险区;极值分析结果也表明该区周围处于缺震状态,5—6级地震具有较高的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9.
认为地震活动度5、P(b)值、A(b)值、b值、小震调制比Rm、地震时间熵Q^l、算法复杂性AC、地震非均匀度GL、多分维均值Dq、地震集中度C值、地震演化指数YH、地震强度熵Q^E、G-R关系偏离度η、缺震和等效震级M^*等15种地震活动时间扫描分析方法对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4.8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将这些方法在震前所显示的异常同步性引伸为地震时间预测信度同步性,初步确定了各种地震活动参数首次出现异常后4.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不同时段上的信度,证实了震前预测地震时间信度的同步性要远好于异常同步性,进而计算出这15种分析方法的综合预测信度。研究发现,运用综合预测信度可以较为明确地预测出M≥4.8级地震的发生时段,如果在所预测时段内同步发生了地震活动度.S、P(b)、A(b)和b值异常(并非都要全部发生),则有可能做出6个月内发震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20.
交城断裂带北段最大潜在地震发震概率评估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太原市目标区交城断裂带的定量研究,特别是对活动断裂上的古地震资料进行的系统、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建立了反映该断裂地震地质特点和运动学属性的复发模式和概率模型.引入震级-地表破裂长度、震级-震源破裂长度、震级-断层破裂面积以及震级-地震矩的经验关系进行震级估计,最后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交城断裂带北段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复发模式的建立兼顾了泊松和准周期两种模式,利用专家意见法组合相应的Poisson模型和BPT模型,计算活动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复发概率.结果表明,交城断裂带北段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Ms7.2级,而未来50a、100a、200a发生Ms7.2级地震的概率分别为2.1%、4.0%和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