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的发震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紧密相关,应用反射地震探测方法精细探测发震构造内部的结构特征,对研究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有重要意义.5.12地震后在地表错断最剧烈的区域之一虹口乡白庙村穿过发震构造和深钻科研井WSFD-1和WSFD-2布置了兼顾浅中深层信息的反射地震探测剖面,该区域断裂带硬岩出露,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起伏剧烈,只能采取弯线地震测线布设方式采集二维反射地震数据,而且弯曲度大,造成CDP点分散严重.区域内构造复杂,褶皱逆推构造发育,地层和构造倾角大,采用常规二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叠加处理时,易将不同地层的反射信息叠加到同一反射层.弯线叠加剖面上侧面波,混波干扰严重,会显著地降低原本低信噪比数据的分辨率,或剖面可靠性低,容易在二维剖面中造成解释陷阱.本文利用弯线地震采集的三维特性,用拟三维地震叠加技术处理汶川地震科学钻井附近横跨北川-映秀断裂带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弥补常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不足,将不同地层的反射信息分离归位到不同的三维叠加剖面上,解决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处理时混波干扰严重的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选取合适的共中心点面元,获得了高分辨率的三维叠加剖面.相比于二维弯线叠加剖面,三维叠加剖面切片成像更真实,剔除了不同地层反射信息混叠的影响,能得到更准确的断点信息,并可以获得沿断层走向横向的信息,显著提高了构造解释的可靠性和精度.应用拟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处理龙门山断裂带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获取高分辨率的构造信息,有利于断裂带内汶川地震发震机制和龙门山隆起机制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海洋地质调查中,高分辨率数字单道地震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调查手段。单道地震采用单一震源激发地震子波,会使震源子波旁瓣较多,地震剖面出现大量同相轴,从而影响地震解释。为了能够有效压制地震子波旁瓣,利用同态反褶积估算地震子波,基于估算子波进行俞氏子波整形处理,提高剖面的分辨率。经过仿真实验和实际资料分别验证了同态法估算子波和利用估算子波进行子波整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大排多金属矿区位于闽西南坳陷大田—龙岩次级坳陷带南部,政和—大埔深大断裂西侧,是福建省较大的多金属矿产地之一.随着找矿勘查的不断深入,对在该矿区外围和深部寻找隐伏矿床提出了迫切需求,但研究区地表地形崎岖、植被茂密,以往很少进行高精度大比例尺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因此对隐伏的控矿构造、赋矿层位和火成岩体分布的认识远不能满足深部找矿的需求.本文实施了反射地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剖面测量和大比例尺航磁面积性测量,在成矿理论和找矿模型的指导下采用反射地震真地表偏移成像技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二维带地形反演技术和航磁数据精细处理与三维反演技术,提取识别了剖面浅层逆冲推覆控矿构造和赋矿层位的反射地震特征,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期火成岩体的地震、电磁特征,以及控矿构造和隐伏岩体平面分布的航磁异常特征.在地表地质和已知钻孔岩心及物性的约束下,构建了剖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的地质解释模型,包括浅层推覆构造和控矿地层分布,推断解释大断裂6条,次级断裂16条和3处较大的隐伏岩体分布,为深入认识研究区的矿床成因和分布规律,指导在外围和深部找矿提供了地球物理有效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剖面测绘成果,结合区域第四系测年结果等资料,对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新发现的桃源断裂、刀郭断裂、合江村断裂及已知的龙蟠—乔后断裂等4条主要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研究。成果表明,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在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明显,活动强度中等,龙蟠—乔后断裂和合江村断裂属全新世活动断裂,桃源断裂和刀郭断裂属晚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龙蟠—乔后断裂和刀郭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而桃源断裂和合江村断裂则表现为正断走滑为主。这些断裂的活动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研究区及附近区域的地震风险和构造稳定性。新的调查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龙蟠—乔后断裂带桃源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提供了新的资料,并可为深入理解该区的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工程建设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
地震成藏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学之后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分支,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其成果与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其研究方法、内容及关键技术分析,认为直接利用地震解释成果(构造解释剖面、岩性反演剖面、烃检测剖面等)进行油气成藏分析是其研究的独特方法,它以精细地震构造解释技术、高精度地震岩性反演技术和稳定的地震弹性参数反演及烃类检测技术为手段,以现代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结合地震资料及解释成果,在油气潜力预测和勘探开发方面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塔南凹陷t46井区为例,发现日产近万方的油气井,论证了高精度地震岩性反演技术在隐蔽油气藏(主要是岩性油气藏)预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58井区是一个被多条断裂切割的复杂断块区,地层倾角变化大,断裂分布多.百58井地区已有三维地震资料成果剖面显示,地震波组连续性差,断裂带附近资料成像模糊,断面很难进行准确的空间识别与追踪,地层的接触关系不清楚,无法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制约了该区的深化勘探.为此,在详细分析原始资料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断裂精细解释技术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断裂具有响应特征的地震属性进行优化组合,有效刻画了研究区大级别断裂和微断裂的平面组合以及交切关系。工作流程首先以基于导向的相干体属性控制断裂展布趋势,然后优选融合凸显局部细节的倾角体、方位角体和曲率体等地震属性体精细刻画三、四级断裂和微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通过该方法有效识别出研究区断裂的5种平面组合样式(梳状、反梳状、岔Ⅰ型、岔Ⅱ型、帚状),7种剖面组合关系(反Y字、Y字、复Y字、X型、帚状、阶梯状和叉状)。该技术方法对复杂断裂的识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2019年在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区布设的N01、NE02测线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走时进行层析成像反演,获得测线下方地壳上部二维速度结构。对N01测线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进行多次波衰减等处理,并与Pg波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与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获得沿探测剖面沉积层上地壳基底形态特征等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测线穿越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断裂带,走时层析成像和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结果综合显示研究区结晶基底面起伏较大,沉积层速度和厚度变化较剧烈,受台湾海峡西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影响,显示了相应的断裂或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在上部地壳内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02的CCD数据,对新疆东天山巴里坤活动断裂带进行了研究.针对CBERS-02的CCD数据特点和地震应用的需求对遥感数据中有关洪积扇期次、断层和阶地的信息进行了增强,在对这些增强信息判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巴里坤断裂带分为东(东盐池-巴里坤断裂带)、西(西盐池-东盐池断裂带)两段,根据对每段断裂带微地貌的遥感解译划分了各段的次级断裂.结果表明,CBERS-02的CCD数据能够应用于地震活断层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的数字三分量反射地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简要介绍在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进行数字三分量地震勘探试验数据采集处理技术,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鉴于结晶岩地区波场的复杂性,在剖面调查之前要先进行波场特征调查,才能确定三分量地震调查观测系统采集参数.数据处理中与水平分量处理有关的三个困难环节包括静校正、速度分析与动校叠加,必须有所创新.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三分量数字地震调查之所以放在终孔后才进行,主要是因为三分量地震解释要以钻孔资料和VSP成果为基础.如果没有岩芯物性测定资料或VSP纵横波速度计算曲线,横波速度剖面模式就难以建立,水平分量数据处理和解释就难以进行.与单分量地震调查相比,水平分量采集处理提供了转换波信息,可反映独特的很有意义的地质信息.在三分量数字地震调查X分量深度叠加剖面左半边深度2600~3400 m区段出现密集的水平反射层,与Z分量反射剖面和变质岩片倾向不一致.对比主孔气体异常曲线可知,这些水平反射是地层中流体含量升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叠前Kirchhoff积分偏移识别小断裂与低幅度构造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小断层和低幅度构造存在较大困难.本文利用纵波和横波速度模型对采集得到的二维地震数据进行叠前Kirchhoff积分偏移得到纵波和转换横波深度和时间剖面,根据不同分量的深度和时间剖面联合解释小断层与低构造.深度剖面克服了时间剖面受地层厚度和地层速度共同制约的缺点,有利于识别低幅度构造.纵波(P)剖面与转换横波(PS)剖面相比有利于识别层间小断裂.我们对准噶尔盆地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证实了这些优点.  相似文献   

12.
选取长治市某区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项目中宋家庄断裂和安城断裂等隐伏断层精确探测成果,从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解释三方面,对浅层人工地震观测进行研究。在获得高精度成像地震剖面的基础上,结合区内地质资料,对新近系与第四系厚度,断层的位置、性质、产状以及上断点埋深等关键参数进行推断解释。结果表明,浅层人工地震能够精确探测目标区隐伏断层,并为其活动性鉴定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是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工作中目标区主要隐伏断层勘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重磁异常解释断裂构造的处理方法及图示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磁异常解释断裂是地质构造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重磁异常解释断裂通常是在等值线图或剖面平面图上进行的,而重磁异常在进行等值线网格化成图时会造成微弱信息丢失,这些原因造成重磁异常解释断裂的多解性.本文对重磁异常数据在化极、曲面延拓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水平梯度法提取延拓曲面上的重磁异常梯度带,之后对断裂带进行窄化处理,通过图示技术将重磁异常数据转换成灰度值,图像的灰度值以变密度显示,形成彩色的变密度图像,这样就提高了数据图像识别断裂的视觉效果.该方法应用在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层次(时间序列)的断裂研究中,提取和识别重磁异常特征所反映的断裂信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断裂带可能位置. 地壳速度结构为陆壳结构,地壳厚度由陆地向海区逐步变薄;在上地壳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2.5~4.0km的低速层,并向海区方向减薄,该区未发现明显的高速层. 滨海断裂带为一纵向低速带,位于南澳台东南35km处,对应于重、磁异常带,断裂带断至莫霍面,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南沿海滨海断裂带是1条活动强烈的地震构造带,位于珠江口盆地北缘的粤东滨海断裂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确定该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位置与最新活动特征对科学评价华南沿海地区地震危险性、地震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南海东北部海域地质地貌、地震反射剖面、深部探测、地震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粤东滨海...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析了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明确了伸展和走滑断裂体系组成和平面位置,认为该段由多条主干断裂组成,具有断裂属性横向分区的特征:以池河-太湖断裂为界,东侧主要发育池河-太湖(隐伏)、嘉山-庐江和古河-散兵等断裂,组成正花状构造样式,主要呈现压剪性走滑活动特征;西侧主要发育五河-合肥、石门山和池河-太湖(浅部)等断裂,呈现半地堑结构,其中2条断裂往南伸入合肥盆地而消失,只有池河-太湖断裂继续南延为合肥盆地的东部边界,主要呈现伸展活动特征.本文提出的断裂带横向分区等认识,既融合了前人有关“裂谷论”和“平移论” 的重要成果,又弥合了二者的认识分歧,为今后精细研究郯庐断裂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88年10月9日至13日,国家地震局在银川召开了全国地震活断层填图工作会议,共有29个局、所的有关地震科技工作者8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朱世龙主持,学部委员丁国瑜等十几位专家到会评审。会议期间邓起东、周瑞琪、刘百篪分别就海原断裂带1:5万活断裂填图,曲江断裂带1:5万地震地质填图和全新世古地震研究方法与标志的研究三项成果作了详细汇报。与会代表和专家对此三项成果进行了重点评审。对辽宁、安徽、福建、四川、甘肃、陕西、江苏七省地震局的活断裂填图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择我国典型南方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开展地震勘探技术攻关.针对该区地表灰岩普遍出露、激发弹性波能量转换少、散射噪音干扰严重等勘探难点,研究和应用了“宽线+折线”地震采集技术和与其配套的拟三维地震处理技术,能较好地压制噪音,提高剖面信噪比,在主要目的层得到了较好的成像效果,桂中1井钻探结果与地震勘探解释成果吻合较好,检验了该方法用于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勘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利用研究区已有的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方法,对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进行了储层的精细预测.在预测中通过对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的适用性及主要相关参数(有效样本数,最佳截止频率)的优选,综合分析不同方向的反演成果剖面,东西走向的反演成果剖面横向上砂岩的连续性相对于南北走向反演成果剖面较好,没有发生较为明显的间断,砂岩整体厚度左厚右薄;但是纵向上东西走向反演成果剖面砂岩出现的叠置现象较少或者没有出现;平面上,研究区目的层段砂岩储层经历了水进和水退的沉积变化,并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发育了不同规模和不同位置的砂岩储层,通过切片演化分析砂岩储层的变化特征,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储层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择我国典型南方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开展地震勘探技术攻关.针对该区地表灰岩普遍出露、激发弹性波能量转换少、散射噪音干扰严重等勘探难点,研究和应用了"宽线+折线"地震采集技术和与其配套的拟三维地震处理技术,能较好地压制噪音,提高剖面信噪比,在主要目的层得到了较好的成像效果,桂中1井钻探结果与地震勘探解释成果吻合较好,检验了该方法用于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勘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