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秦纬 《地理教学》1995,(1):24-24
山西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一套《中学生看社会》丛书。该套丛书由上海市教育局、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青年报》社等单位的有关同志共同编写.内容涉及到经济、文化、地理、信息、人口、国际政治、人际关系、社会职业、社会心态、社会调查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构建高效信息传输网络为代表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正在蓬勃兴起。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在即将来临的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将成为人类生产资料的第一要素。从世界范围看,信息产业从传统的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兴产业的趋势已日益明显。信息产业可以成为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具有持久效能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也是中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两个转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地名与徽州区域社会——以婺源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地理面貌、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历史人文景观各具特色,这在地名上的反映非常明显。徽州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地名的角度探讨徽州区域社会的一些特点,选取的地名集中在婺源一县。  相似文献   

4.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人地关系论、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泸沽湖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演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中的独特性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泸沽湖湖泊类型及其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突破行政分割,协调自然与社会保护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国家级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理论观点,在史地结合的层面上,对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地理环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背景与舞台、物质能量前提),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生产力的重要成分),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在对传统观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历史与社会》既不是一门历史课,也不是一门社会课,而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括社会、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学科知识。而教材中出现的地理知识,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人文地理,而且知识量比重又很小。但是,纵观教材的整体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夯实学生应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既不要拔高,又不要过分拓展,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以来英美城市社会极化问题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社会极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举世瞩目的现代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从经济转变、种族、职业收入、财富分配、家庭结构和教育等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着重介绍1980年代以来英美学者对社会极化问题的解释与论证,主要包括对城市社会极化的认识、新城市贫困(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区)的成因、种族隔离对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韩建交以来,青岛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快速的经济发展吸引大量的韩国人和韩国企业流入,韩国人已逐渐成为当地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资料,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构建了在青岛的韩国人的社会融合维度,分析了在青岛的韩国人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青岛的韩国人社会整体融合的水平不高;其中,文化融合的程度最高,社会经济融合的程度次之,心理融合的程度最低。融合程度受年龄、文化程度、本地亲属数、来青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思想转变、搭建信息平台、政府管理三方面提出促进在青岛的韩国人社会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限于被动的接受,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副课”,而不加以重视。认为学习历史与社会不过是死记硬背,不需要理解和思考,因而成绩很难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所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地理高考试题的设计正进行着一些稳步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试题设计越来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例如,2003年上海市地理高考试题中有一题要求考生分析长江年均输沙量下降的原因和对长江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类试题既考了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不是一门单纯依靠记忆就能学好的课程。这类试题对于引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关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有关人类发展和环境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开拓思路,使地理高考试题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现特另举一些试题例子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与环境”一章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至此,贯穿于上下两册的人地关系主线更为突出。这一章中图表不多,仅“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一幅。该图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较清晰地概述了人类社会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铮 《地理学报》2002,57(2):250-250
社会地理学一直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1949年以后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成为了一个禁区,作为这两个禁区交叉学科的社会地理学更是禁区中的重点。虽然1979年以来,社会学和入文地理学得到了承认,但是由于社会学家需要解决许多迫切的社会问题,诸如人口控制、再就业等,地理学家们更关心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地理问题,中国的社会地理研究一直停滞不前。虽然不乏一些对西方理论的介绍,也出现了诸如顾朝林、阎小培、丁金宏、柴彦威等一些青年学者对社会地理的某些问题的富有政策见解的研究,但是从纯学术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地…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地图的东莞市社会空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云刚  苏海宇 《地理学报》2016,71(8):1283-1301
既有社会空间研究以社会区研究居多,主要基于社会区理论和因子生态分析方法,较多考虑分析对象的社会属性而非空间特征,对社会空间的空间侧面刻画不足,其分析结果也常常被聚类人口的数据特征所左右。本文尝试基于社会地图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和社会设施机构POI数据首先进行社会空间属性的归纳,制作社会地图,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归纳的方法渐进探索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特征。具体以东莞市为例,通过社会地图归纳方法将东莞市划分为3大类、11小类社会空间,并具体解析了多种社会空间要素组合类型。和既有基于社会区的分析结果相比,本文对各类社会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描述更为精细,其结果对认识中国社会空间特质及其后的社会空间政策制定更具参考意义。本文认为,基于社会地图的社会空间研究,有助于自下而上地发现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和结构,也有助于建立基于中国的社会空间理论,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论述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背景与舞台,地理环境的作用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罗素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漫长的一生,他不仅把哲学问题的研究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趣结合起来,而且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以巨大的热情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同时他还积极地对社会改造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形成自己有特色的社会理想。他的社会理想在《社会改造原理》中有较为集中地体现,这里试以此为基础探讨一下他对社会改造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是旅游活动产生的诱因与支持力。但目前许多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表现出对旅游客源地的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的经济发展的“仆从化”趋势。本文在剖析其趋势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保护旅游接待地文化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尤为迫切和重要,并试图探索一条使旅游与社会文化发展双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社会经济在整个自治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产业结构发育水平低,具有待开发区的典型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温饱已基本解决,农业经营粗放,属福利型农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十分明显。该区区位适中,便于外引内联,基础设施较好,人才相对集中,有利于开发。能源交通为区域开发之“瓶颈”,且自我开发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9.
过渡时期俄罗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后,在其实行经济转轨的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本文在着重阐述了俄罗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新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不同的发展模式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众所周知,近200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加大,而且这种影响仍在与日俱增。如果人类社会活动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它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将是危害性的。因此,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作者利用国内近年的资料,从采掘冶炼业影响自然环境、现代化生活导致环境恶化和人口剧增及其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初步分析了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