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2005~2016年梧州市强对流天气个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各类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并使用MICAPS软件计算统计各类强对流天气物理量参数值,总结出一些物理量参数值在各类强对流天气的分布区间,确定强对流天气类型判断阈值,为梧州市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5年南疆23个地面气象站大风和沙尘暴资料,采用大风集中度和大风集中期的方法,讨论了年内大风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尘天气频数和大风天气频数有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南疆沙尘天气年际变化趋势与大风天气基本一致,1979年后发生突变性减少,2000年以后趋于平稳。(2)南疆地区年内大风季节长短较为固定(4-8月),月内大风次数均在20次以上,年内大风天气出现最多的时段主要是5月中下旬到6月初期间,且有提前出现的趋势。(3)盆地北部是大风频发区,大风次数年际变化较为剧烈;盆地南部是大风少发区,大风次数年际变化幅度不大。其中盆地北部等地区(喀什、巴州北部)年内大风天气发生情况较为集中,大风季节较短,爆发期在5月下旬以后;盆地南部等地区(和田、克州等地区)年内大风天气发生情况较为分散,大风季节较长,爆发期主要在5月中旬以前。  相似文献   

3.
应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法对渤海海峡1979—2013年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大气环流客观分型,分析了渤海海峡大风天气与大气环流型的关系;以长岛气象站在渤海海峡大风天气中的指示作用为基础,分析了主要环流型下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海峡大风天气以平直环流型为主,偏北型明显多于偏南型;春(夏)季是发生大风天气最多(少)的季节,以西南(SW)型出现频率最高,秋、冬季大风天气的环流型频率分布基本相同,均以偏北型为主;不同环流型下出现大风天气的概率及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绥化市近年来的大风灾害天气个例,从气候学角度对大风灾害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绥化市近年大风灾害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为准确判断大风天气的发生、发展,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大风沙尘天气是茫崖地区频发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通过统计近30年茫崖地区风速≥17m/s的大风天气日数,分析得出该地区大风的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经对近5年沙尘天气分析,总结归纳出大风沙尘天气来临前3小时到1小时,都会出现气压下降、气温上升、相对湿度急剧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江西三类致灾大风天气活动与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灾情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江西出现的灾害性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致灾大风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飑线回波带和超级单体等雷达回波系统相伴随的雷雨大风天气,同时还伴随强雷电、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2)与冷锋雷暴回波带和冷空气大风相伴随的混合大风天气,具有雷雨大风天气和冷空气大风天气活动的特征;(3)由雷暴下沉气流触发、中高空动能下传和气压梯度风共同作用产生的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没有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伴随。  相似文献   

7.
广西丘陵错落,河谷纵横,大风天气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气候和地理特点。大风(按气象规范定义)天气一年中各季都会出现,就其出现次数而言,是小概率事件,属于出现次数较少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大风天气产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的天气尺度系统、中间尺度和中尺度系统上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上,受地理环境影响,具有强烈的局地性。 广西大风已经有一些分析和总结,本文用广西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国家气象中心出版的天气图和高空资料,对广西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风天气基本事  相似文献   

8.
利用巴楚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的大风及沙尘天气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变化趋势方法,分析巴楚县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天气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初步探讨沙尘天气日数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出现的沙尘天气主要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大风和沙尘暴最少。沙尘的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每年的3-10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近50a来大风和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减少。沙尘天气与当地大风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偏西北大风能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性最大;降水量与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负相关,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就偏少。  相似文献   

9.
黄、渤海大风的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军  张胜军  朱晶  赵雅轩 《高原气象》2012,31(4):1032-1041
选取2008年12月出现在黄、渤海的一次大风过程,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大风期间的次天气尺度特征及其与天气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大风区的次天气尺度环流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这种波动结构的维持与否和大风期间的天气尺度背景密切相关。黄、渤海位于高空槽前,波动结构维持,该区域从次天气尺度系统获得正涡度和动能,气旋发展,大风形成。中纬度斜压带东南移至黄、渤海上空,波动结构遭到破坏,消耗次天气尺度系统涡度,气旋减弱,但低层大气仍获得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大风维持。在与高空槽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虽然次天气尺度环流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但低层大气若获得次天气尺度动能,则有利于动能输入地区的风速增幅和大风持续,若消耗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大风停止。次天气尺度动能大值区主要在850hPa以下的低层。  相似文献   

10.
温泉大风气候特征及预报思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博州温泉县30多年来大风资料的分析,找出了当地大风气候特征,并努力寻求天气环流形势和地形对温泉大风形成的机制,总结出大风天气的成因,为预报温泉大风提供一些有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04年盘县各测站逐日风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盘县大风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大风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盘县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天气出现,但大风天气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出现频次最高,冬季次之,秋季最小。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3月最多,4月次之,9月最少。大风天气20世纪60、70年代持续偏多,进入80年代后,大风日数持续偏少。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大风天气总日数近45 a来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梧州市1961年至2013年的雷暴灾害的统计分析,找出雷暴年变化的规律和不同季节引发雷电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不同天气系统引发的雷电灾害特征,并提出梧州市的防雷装置安装使用及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次春季冷锋过境引起的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春季由于一次冷锋过境产生的大风天气分析,总结出了本次大风天气过程中的日变化特征、引起大风天气的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特点,影响系统以及一些具有指示意义的气象要素和数值预报物理量要素场特点,得出一些对今后在大风天气预报预警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8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一次全市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和蒙古气旋及冷锋是造成这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导系统;高空强锋区及低层强温度平流是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高低空急流为大风天气提供能量;气压梯度大和冷锋后较大的3h正变压与大风天气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塔额盆地大风、沙尘天气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塔额盆地1961-2005年45a间的大风、沙尘、降水等相关气象资料,对盆地内大风、沙尘天气的分布、强度变化、影响范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盆地内大风、沙尘天气形成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塔额盆地沙尘天气一是受地形影响明显,沙尘和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即盆地西部多于东部,并由高纬向低纬渐强;二是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特点,强沙尘天气的频发周期约为20a左右,沙尘天气春末至夏季最盛,冬季最少;三是与降水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偏东大风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垂直风廓线(VWP)产品提供发生在牡丹江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资料及暴雨天气过程,计算并分析这次大风天气的风暴相对螺旋度(SRH)特征,利用垂直风廓线产品计算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并分析牡丹江这次大风天气过程的SRH特征。结果表明: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对尺度非常小的强对流大风和暴雨天气有提前10-20 min的预报作用。应用VWP产品计算出的SRH,可以作为实际业务工作中预报大风和暴雨等天气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9—2013年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雷暴和冰雹等观测资料,对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3年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夜间雷暴大风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白天,海岛站雷暴大风出现次数明显多于陆地站;雷暴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10月雷暴大风发生也较多。统计表明,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通常发生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均相对较大的雷暴群中,单体雷暴出现雷暴大风的概率极低,且大都伴有降水,但雷暴大风与暴雨或冰雹相伴出现的概率较低。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是由多种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及高低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其中高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是制约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因素,高空急流有时制约雷暴大风的产生方位和分布形态,大连地区雷暴大风通常位于高空急流轴下方及其附近区域;中高空干空气具有3个作用:一是增强大气不稳定度;二是在干湿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强的露点锋,有时具有雷暴的触发作用;三是与其他天气系统叠加时具有增强上升运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使用MICAPS天气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哈尔滨市2016-2020年5-9月产生的雷暴大风天气以500 hPa天气系统为主进行分型,并统计低层影响系统和地面天气系统出现的比率。然后利用NCEP资料计算各个雷暴大风天气发生前的环境参量,并采用百分位数法统计各型发生时的物理量,以25%分位数为阈值给出临界值。结果表明:(1)哈尔滨市雷暴大风天气分为冷涡型、槽前型和西北气流型。(2)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24℃,CAPE值≥310 J/kg,0-6 km垂直风切变≥10 m/s,地面露点温度≥12℃对于哈尔滨市雷暴大风天气有良好的指示意义。(3)槽前型雷暴大风天气的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最小,西北气流型个例中高CAPE值并不多;水汽条件并不是制约冷涡型雷暴大风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青海沙尘暴分布特征及其与大风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选用青海境内41个气象站1961年到2000年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天气等资料,统计分析沙尘暴产生的主要条件、地域变化、时间分布特征及沙尘暴天气与大风天气的关系。得出:青海近40年来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趋势的逐年减少;沙尘暴的中心与大风中心基本吻合;8级以上大风是造成沙尘暴天气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一年七月三日下午三时四十分,梧州市受到了一次飑线大风的袭击。瞬时最大风速达23.1米/秒,估计江面风力可达十一级或以上,这场大风,破坏力极大,一艘在江中锚泊的100吨起重船,被大风逆水吹走了六十米远。继而把一条《平乐镇102号》船压坏。陆上数株胸围为127厘米的大树被风吹折,当天中午我们增加了一次特殊的大风广播。在大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