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博  程圩 《地理教学》2008,(10):1-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及其关系 1.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旅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民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欧洲耕地撂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地撂荒伴随的森林植被自然演替最早发生在欧洲.耕地撂荒严重影响农田土壤、粮食生产等方面,且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该文总结了欧洲耕地撂荒的定义、规模、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国耕地撂荒的现象、成因和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以期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谷妍  张丽 《中国地名》2010,(11):44-46
辽宁地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是满族崛起、发展、壮大的地区,遗留下来丰富的独具魅力的满族文化遗产资源,但一些资源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严重,一些散存的资源发掘和保护不够,如何在有效保护满族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 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国际著名旅游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所刊载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献的学术梳理发现,国外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与商品化、政治性质、旅游影响、立法保护、动力机制等方面。研究方法多采用民族志田野调查法、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理论探索多基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其学术取向明显不同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应用对策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部长城--苗疆长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热带地理》2002,22(1):62-65
中国“南部长城———苗疆长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已成为湖南省西线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文中分析了“长城”沿线旅游资源赋存和旅游开发优势 ,认为要实现“苗疆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一致 ,必须强化遗产保护意识 ,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加强遗产管理 ,依靠科技进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徐建春 《地理学报》2001,56(4):501-501
1999年 1 0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铃等编著的《国土资源管理概论》,过了 8个月后的 2 0 0 0年 6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倪绍祥主编的《我国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版了两本国土资源方面的著作 ,说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预示着国土资源学科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国土资源表现为以下的特点 :1、总量丰富 (土地、矿产、水、森林等总量名列世界前茅 ) ,品种齐全 ,人均占有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匀 ;3、开发历史悠久 ,开发利用程度低。针对我国国土资源的上述特点 ,…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湖南省虎形山花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挑花艺术、打蹈舞、乌哇歌、花瑶服饰艺术等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级别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品级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好后反过来可以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在此互动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社会学互动原理,根据互动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进行针对性研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9.
王心源 《地理研究》2012,31(2):388-388
运河,顾名思义,就是人工开凿用以运输的河流。由于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使得主要河流大多是由西向东流向。为沟通这些水系,形成一个水路交通网,就必须开凿运河,以弥补东西向河流的不足。中国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的地方性运河的开凿,到秦、汉时期全国规模水运交通网的初步形成,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河、海之间的运河网的形成,及至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最后到元、明、清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卓越精神。历史的积淀,于是乎形成了运河的文化———一种别样的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刘会远、李蕾蕾都是我在中国地理学会认识的老朋友,现任教于深圳大学.写书评是我平生第一次.不是由于作者的朋友关系,也不是受人之托写个书评提高书的销量,更不是闲来无事写段小文.主要在于: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书中涉及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在中国也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作者对德国工业遗产林林总总的案例所做的梳理,能够给读者以启迪,给大众以知识,给决策者以思路.  相似文献   

11.
陶伟  蔡浩辉 《热带地理》2022,42(1):16-28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遗跨学科研究体系贡献力量。首先,从“非遗”概念的诞生以及民间文化的复苏入手,回顾了中国历年有关非遗的保护实践,总结出非遗研究的“特性与意义的构建”“传承与制度的反思”和“开发与社区能动性”3个重点议题,论述了中国学者在积极借鉴西方批判性遗产研究学术成果上所着力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遗研究体系。其后,将非遗放置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和文化强国3个国家战略中给予考量,指出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已被纳入到国家政治和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最后,在总结归纳非遗研究话题与进展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在非遗领域可以开展的工作进行讨论,以期启发和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河南被誉为“戏曲之乡”,地方戏资源灿烂多彩。但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之外,其他剧种的生存状况堪忧。本文从旅游资源的新角度重新审视河南地方戏的保护、继承与发展,指出河南地方戏的保护应做到:(1)市场化;(2)抢救与保护濒危剧种;(3)都市化与现代化;(4)校园化(5)社会化;(6)旅游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名山的历史保护与启示——以中华五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超  陈耀华 《地理研究》2011,30(2):372-384
中国山岳的开发历史悠久,中国名山在当前多作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其中部分还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仍能较好得到保留,对其认识和保护的历史经验值得探究.五岳作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名山,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悠久,是研究中国名山历史保护的良好范例.通过对五岳的文献资料与历史遗迹的研究发现,古人...  相似文献   

14.
肖爱玲 《地理研究》2011,30(12):2316-2316
颜廷真、孙鲁健合著的《中国风水文化:理论演变和实践》一书,于2011年9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繁体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本著除了序言、前言和后记之外,共10章,27万字。其中前6章重在论述中国风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偏重于理论层面的梳理,并以古代都城、墓葬、园林为重点案例展开分析;后4章则以风水文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全球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空间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尤其值得地理学家关注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空间不均衡分布(即所谓的"数字鸿沟"),这将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信息时代,良好的区位意味着可接近、快速沟通与高收益的网络,即高信息化发展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并计算洲际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变差系数CV,系统研究世界信息化发展进程、空间格局及存在的数字鸿沟。另外,还分析并揭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期对中国信息化发展提出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逐步应用到了旅游产业中,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也产泛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功能尺度和空间集聚角度探讨旅游产业集群,实践应用主要从地方旅游业发展战略角度在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和组成合作的“集群组织”;国外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显示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征,而且一般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而实践中则强调政府的作用和项目组织者对于推进集群内部企业合作性竞争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践也仅是政府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因此,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应尽快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开发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并仍然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支撑,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必须要将傣族传统文化即贝叶文化的精髓注入其中,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完美结合,这就必然要面对旅游开发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课题。长期以来,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被当成一对矛盾体为学术界所热议,事实上,旅游开发不是导致传统文化变异、消失的元凶,"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才是展现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效益、标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赵翠薇  王世杰 《地理研究》2010,29(4):597-606
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生态补偿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手段日益受到重视,补偿效益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优化选择补偿区域和合理的补偿标准是提高补偿效益的关键,机会成本是应用较广的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不同区域提供的生态服务以及损失的机会成本有差异。我国对区域差异关注较少,补偿标准未能反映农户的真实成本,存在补偿不足或对不需补偿就能提供生态服务的区域实施补偿等问题,补偿资金利用效益较低。国际上比较注重生态补偿的区域差异,在生态补偿效益、促进环境保护积极性等方面效果较好。针对我国目前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地理卷作为其重要分册之一,是地理学的工具用书,更是普通大众了解地学知识的一个窗口,也是以书为鉴,明得失、知兴替的“铜镜”。基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第三版的编写,聚焦西南区,分析地理词条的构成与特征,探讨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特色。梳理出西南区旅游与地理学协同发展,资源与生态保护地位凸现,地质灾害研究成效显著,地缘与经济战略优势突出等特点。并在浅析西南区地理学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区内地理学发展的展望,即加强西南区地理学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研究,提升地域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动态响应研究,拓展新时期地理学的量化与应用性研究,重视地理科学知识科普的人才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朱宇 《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175-17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经历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进入了人口大迁移的时代。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所产生的一部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