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3维显示技术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它能在计算机中为用户提供一个3维的直观环境,通过视觉提高真实感.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3维地理空间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数字城市”项目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发展,3维GIS进入了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时期.这里探讨了综合运用3dsMax,Arc Map,creator,CAD,PhotoShop等软件制作3维地物模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3维模型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3维数据的生产入手,系统阐述了3维数据生产过程中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加工,以及后期数据发布三个关键阶段的数据生产流程,对3维数据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具有多分辨率、海量数据的大规模虚拟地形场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海量纹理数据的管理与生成算法是三维地景仿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金字塔塔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思想,设计了多分辨率纹理数据的生成方案,对其流程进行了具体实现,对一些相关技术进行了讨论。通过试验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灵活地对全球影像数据进行管理和使用,对全球三维可视化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3维GIS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磊  周云轩 《测绘学报》2002,31(3):274-277
3维数据模型是3维GI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充分分析现有3维数据模型的基础上,从实际应用出发,针对传统模型的不足,提出1种3维GIS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以解决空间不规则实体本身,以及实体间复杂关系的描述、表达和组织等关键问题,并给出此模型应用实例,证明此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自"数字地球"提出以来,数字城市、数字流域和数字校园等概念相继涌现。3维可视化数字校园信息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的一部分离不开3维模型的构建。本文针对当今常用3维模型的构建方法,介绍郑州测绘学校在构建数字校园实践过程中3维模型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一种快速开发3维WebGIS的方法,该方法使用Google公司推出的SketchUp和Google Earth JavaS-cript API实现,随后通过一个3维校园实例予以说明。实例证明,基于Google Earth JavaScript API,用户可以快速开发出易于部署、成本低廉、通用性好的个性化3维We...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球与3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美国副总统戈尔关于“数字地球”的演讲引起许多国家政界、学术界的关注。基于“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全球信息数字化过程中,3维地理信息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空间对象和3维GIS的复杂性,在处理各种空间现象时,如地质现象的表示和矿山应用,宜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和可视化方式,包括2维、2.5维、3维的以及它们的结合,以取得良好效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3维数据模型的建立是实现真3维GIS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充分分析现有3维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比较了传统模型的优缺点。针对空间目标建模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面向对象的3维数据模型。考虑到软件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着重论述了3维交互式设计及数据管理。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3维城市模型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拓扑关系、尺度及可视化等问题,讨论了3维城市模型的建设方法及关键技术,并对3维城市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设计和制作一种多要素地物地貌模型的过程和方法,该模型涵盖了各种常见的地物、地貌要素,并且各要素具体分布位置设计合理、形象逼真,符合自然形成规律。该模型在主要的地物和地貌特征点上都设计安装了LED灯,可以在演示系统的控制下根据需要打开和关闭LED灯,以显示不同的地形、地物特征;同时,该模型还能够很好地满足模拟摄影测量系统对于地面高差的控制要求;另外,在该模型的两边设计制作了4个测量控制点观测墩,以便利用控制点对模型进行数字地形测绘。  相似文献   

11.
三维GIS的空间认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认知的角度出发,在简要介绍三维GIS主要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特性对其空间认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三维GIS在空间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辩证分析了三维GIS空间认知的情况,对于三维GIS建设中建立合适三维模型、完善功能模块设计与应用分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认知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磊  武芳  钱海忠 《测绘科学》2007,32(2):64-66
从空间信息中更快、更多地获取用户所需信息以辅助完成工作是GIS系统的根本目标。从空间认知的不同模式出发,分析了三维空间可视化的两种趋势;考虑到不同人群认知能力的差别,对用户进行了具体的分类,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与目的并在可视化实现中对比例尺与LOD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适人化三维GIS模型。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三维地图在光照与阴影表达上存在的不足,从色彩学的角度探讨光照与阴影的颜色随时间和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基于空间认知习惯,对不同太阳高度角下光照与阴影的RGB值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三维地图光影模型,为人们在使用已有三维建模软件或利用组件式技术开发三维地图可视化软件时提供依据,以增强三维地图的视觉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悄然而至,人们已不再将可以定量表达的信息结果局限在2维空间上,逐步向3维空间信息表达深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3维信息模型,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实现了3维信息的虚拟可视化以及虚拟环境中数据交互查询和交互操作的全过程,并在3维虚拟环境中实现了相应的数据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来中国出境客流井喷式增长,国内用户对境外交通地图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以来,境外道路数据因其数据资源较少,道路标准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国内用户对其理解与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难度。境外道路数据在三维环境下的可视化研究工作旨在增强地图表现力,提高用户在难以接触实地情况下的快速认知水平。本文基于空间认知理论,结合地图学和色彩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境外矢量道路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Google Earth平台Open StreetMap(OSM)道路数据的二级解译模式和三维环境下道路符号中的视觉层次建立方法,并在EV-Globe海量空间信息平台的三维环境中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6.
空间数据模型是GIS实现空间数据组织、表达、分析、处理和应用的基础。从面向对象的角度提出了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OOSDM)的相关定义、对象构建过程、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模式,并以城市道路交通信息为例,设计了道路交通信息的对象组织方法和构建过程。模型设计方法的研究为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描述城市空间信息的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并设计出一种面向对象的3D数据结构,实现城市建筑物、管网以及其他较为规则的空间实体对象的三维表示和重建。  相似文献   

18.
针对“空间数据是否要建立拓扑关系并在数据库中显式地存储记录”一直是G IS领域争论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融合拓扑关系数据模型和面向实体数据模型,进而在分析和总结现有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4层空间数据模型。对模型作了4个层次划分:几何对象、基本和复杂要素、分层与分区以及多尺度表达。模型具有3个特点,即多尺度描述地理空间;能描述不同要素层、不同区之间的关系;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要素层拓扑关系。最后给出了模型在自主开发的地理数据库管理平台Geoinfo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a review on current research on 3DCM is presented, an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by integrating the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of object-oriented method and 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 is suggested. Through the approach urban spatial entities as objects are extracted, which are represented with primary 3D elements (node, edge, face and body) and their combina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object, the method supports the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of Level of Details (LOD). More importantly,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jects are described so that 3D topological operations can b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