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胡声 《海洋世界》2001,(6):28-28
水母何物?一种生活在水中游动的腔肠动物。种类虽多,但可分两大类,水媳水母和钵水母。水媳水母生活在淡水中,个体较小,身体透明。钵水母生活在海洋里,个体大,身体也透明,水母有两种繁殖方式;即有营裂体的无性生殖(附着水媳体,钵形,构造接近海葵)和雌雄交配的有性生殖(游泳的水母体伞形,由其内胚层产生生殖细胞)。性成熟的水母,开始产卵,  相似文献   

2.
水母毒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母 (Jellyfish)属于腔肠动物门 ,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及热带海域 ,是海洋杂食性生物。我国除北海分布偏少以外 ,大部分海域都广泛存在。自古以来 ,水母既能供人食用 ,又可入药为人治病,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如气味咸温 ,无毒 ,主治妇人劳损 ,积血带下 ,小儿风疾 ,丹毒 ,汤火伤等[1]。水母的刺丝囊中含有毒素物质。当水母大量存在时 ,人们在海上的活动如捕捞、游泳、养殖等将受到干扰 ,当水母刺到人时 ,轻则皮肤红肿 ,疼痛 ,重则死亡 ,因此它成为沿海地区伤人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日本一核电站曾因大量水母而被迫停机。另一…  相似文献   

3.
海问2000     
你知道沙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大海为什么是蓝的吗?为什么有些生物是发光的吗?海胆是以什么为食的?鱿鱼是怎么游泳的?蟹类换几次壳?蛤是如何繁殖的?僧帽水母是如何得名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母暴发主要发生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 在南海海域较为少见。文章对2019年5月海南海口、文昌和广东茂名等南海北部多处海域的水母暴发原因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 海口与文昌附近海域的暴发水母为同一种水母, 其伞部为半球形, 生殖下穴呈梨形突起, 口腕布满丝状物并在末端有1条鞭状附属物, 与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形态相似; 而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区别于海口和文昌, 该水母伞部呈较平的半球形, 生殖下穴乳状突起, 口腕无丝状物, 与端棍水母(Catostylus townsendi)形态相似。基于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基因(16S rRNA)序列比对, 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东太平洋鞭腕水母相似性为97.5%和97.7%, 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马六甲海峡端棍水母相似性为93.5%。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水母为同一种水母, 与鞭腕水母聚在一支, 而茂名附近海域水母与端棍水母亲缘关系近。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数据认为, 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 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端棍水母(Catostylus sp.)。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3年6月和2006年6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两次大面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网采样品,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及生态类群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水域共记录水母类77种,其中水螅水母60种,管水母12种,钵水母1种,栉水母4种。优势种有: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两手筐水母(Solmundella bitentachlata),嵊山秀氏水母(Sugiura chengshanense)和瓜水母(Bere cucumis)等。其中水螅水母类的优势种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2003年为嵊山秀氏水母,2006年为四叶小舌水母和两手筐水母。研究水域内水母类平面分布不均匀,2003年平均丰度为13.3个/m3,除在长江口外存在一个由河口低盐种贝氏拟线水母(Nemopsis bachei)大量聚集形成的高值区外,在舟山群岛南部还存在一个密集中心;2006年水母类丰度略有上升,平均丰度为16.0个/m3,与2003年相比,其密集中心向东北部偏移。2006年6月研究海域温、盐较2003年同期均大幅升高是造成两航次优势种类更替及水母类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水母是海洋中重要的浮游动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水母近4000种,其中水螅虫总纲水母3702种,钵水母纲水母225种。中国水螅虫总纲水母519种,钵水母纲水母40种。从环境不稳定的沿海到风大浪急的大洋深处;从常年炎热的赤道海域到极度寒冷的两极,都能发现水母绚丽摇曳的身姿。近年来,罕见的桃花水母也陆续在河流、  相似文献   

7.
新技术在水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水母在海洋中迅速繁殖,在许多海域不断出现大量的水母,对海洋生态和渔业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水母监测是水母研究和防控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网具监测法存在许多缺点,文章介绍了水下摄像、声呐成像和航空影像的水母监测新方法,并分析了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应用水母监测新技术,就能够进一步研究水母的时空分布、移动过程和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蒋双  陈介康 《海洋通报》1994,13(3):17-23
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来所采集标本,在鉴定出辽宁沿海水螅,水母46种,管水母2种和栉水母2种的基础上,(其中有水螅水母一新种,Ectopleura platyapicata Xu et Huang;另有水螅水母5种属黄海新纪录,水螅水母22种和管水母1种属渤海新纪录,水螅水母29种,管水母1种和栉水母1种是辽宁沿海首次记录)。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报告,就现知黄渤海浮游水母类(钵水母除外)的共81种的地理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获得了青岛野外采集到的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核糖体RNA基因ITS区序列。序列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在青岛采集到的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的ITS区序列相似度最高,同源性在93%以上;同时,在系统发育树中也与索氏桃花水母聚为一支。研究结果表明,青岛采集到的桃花水母为索氏桃花水母,这也是青岛地区桃花水母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水母对浮游食物网的摄食影响,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标记法,研究分析了渤海红沿河海域常见的4种小型水母(伞径直径5 cm: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球形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帽铃水母Tiaricodon coeruleu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3种大型水母(伞径10—200cm: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水母的食物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卡玛拉水母、球形侧腕水母、帽铃水母、半球美螅水母和白色霞水母均偏肉食食性,食物组成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更高,高于海月水母与沙海蜇。在食物粒径谱上,帽铃水母和半球美螅水母较大粒径的食物比例均高于小粒径的悬浮有机物(POM)比例。卡玛拉水母和球形侧腕水母各个粒径食物比例接近。大型水母中,白色霞水母的食物中大粒径的浮游动物的比例高于海月水母,更高于沙海蜇。由此看来,小型水母和大型的白色霞水母的暴发会直接影响大中型浮游动物数量,海月水母的暴发对不同大小的浮游生物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沙海蜇的暴发会大量摄食1 mm的小型浮游生物和POM,对大中型浮游动物以及更高营养层生物(鱼类等)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蜇伤以及饵料竞争导致的。因此,不同种类水母暴发对浮游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本研究从摄食角度初步探究了水母对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为水母暴发的灾害防治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黄海小型水母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松  张芳  李超伦  杨波  吉鹏 《海洋与湖沼》2012,43(3):429-437
根据"973"项目2000年10月—2007年8月浮游生物大网样品,对黄海小型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各优势水母种类在黄海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测区内小型水母整体丰度较低,且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浅海域,各小型水母类群如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类和栉水母类以及10种优势种类的季节更替非常明显。与其它海域相比,黄海小型水母丰度水平最低,平均为0.8ind/m3,占整个浮游动物丰度的比例小于0.5%,因此从丰度上看,小型水母在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中并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2015年5月黄海及东海北部大型水母分布及生物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涛  王俊  吴强  袁伟  栾青杉 《海洋与湖沼》2016,47(1):195-204
2015年5月搭载“北斗”渔业调查船、使用渔拖网的采样方式,在整个黄海及东海北部进行系统的走航式大面调查,记录了30°N—39°N海区内的大型水母种类组成、伞径大小及生物量分布,估算和比较了大型水母与其他渔业生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5月整个调查区,大型水母的总生物量估算值5.9万t,绝大部分由黄海中部的多管水母和洋须水母生物量贡献所致。出现的大型水母种类伞径分布呈单峰型。不同种类的水母分布具有明显地理区域和水文偏好性。其中,洋须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北部50m水深以深水域,多管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部50m水深以浅的西侧以及整个东海北部;沙海蜇多为幼体,分布于黄、东海交汇区31°N—33°N间;霞水母较为集中出现于31°N以南、123°N以西近海。各水母种类的高密区的底层水温按洋须水母、沙海蜇、四叶小舌水母、霞水母呈升高趋势。东海多管水母分布区的底层水温与沙海蜇相近;黄海多管水母分布区的底层水温较洋须水母略高。沙海蜇和四叶小舌水母较其他水母的适温范围宽。霞水母和洋须水母处于相对高盐区域。  相似文献   

13.
近岸海域水母暴发可导致滨海火/核电厂取水口堵塞,对电厂安全运行造成潜在威胁。寻找水母源地及其迁移路径是水母治理的基础。本文基于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方法(LTRANS)建立反向追踪模型,并结合水母生态学特性对2015年6—9月聚集在红沿河电厂海域的大型水母进行溯源,获得水母源地及迁移路径,可以为螅状体栖息地寻找和水母拦截打捞提供依据,对近岸海域水母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溯源结果表明:(1)红沿河电厂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母可能来自多个不同源区,辽东湾西部、北部及电厂南北两侧等海域的水母均有可能迁移至电厂附近;(2)受水温和环流影响,6—9月期间到达电厂附近的水母主要源区及迁移路径不同,早期出现在电厂海域的水母很可能是局地产生的,而7—9月持续的高风险水母灾害则主要取决于渤海不同源区水母的物理聚集;(3)根据水母的主要迁移路径,建议在电厂取水口约15km的海域设置一条封闭监测断面,对水母进行实时监测;在距离取水口约30km的外侧海域设置一条调查断面,于7月初至8月中旬,每5天进行一次定点拖网调查。此外,在距离电厂取水口15—20km的西南方向上,对水母进行拦截打捞可大大降低水母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14.
水母类在自然海区的食物组成是摄食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管花萨氏水母(Sarsia tubulosa)和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表明:管花萨氏水母和八斑芮氏水母现场摄食食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管花萨氏水母摄食食物31种,八斑芮氏水母29种;两种水母从食物组成上看,属于杂食性生物,其食物包括浮游动物、真菌、浮游植物、陆地植物碎屑等;管花萨氏水母和八斑芮氏水母二者互为捕食对象;二者摄食的食物类群具有相似性,主要来源于节肢动物门和颚足纲,均以太平真宽水蚤为摄食优势种,分别贡献两者食物总量的45.14%和42.42%。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深入探究水母现场食物组成新的技术手段,两种水母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为水母摄食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母灾害的形成机理、监测预测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芳  李超伦  孙松  魏皓  王彦涛 《海洋与湖沼》2017,48(6):1187-1195
受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双重压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近海水母呈现增多的趋势,局部海域水母灾害连年发生,对近海核电站等重大设施安全运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不仅亟需在科学上阐明我国近海水母灾害发生的重要过程和机制,而且在技术上亟需研发水母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以提升我国海洋水母灾害应对能力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国际交流与合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水母灾害的形成机理、水母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各种水母监测技术,防控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在特定海域成功应用的原因,展望今后我国水母灾害的监测技术及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1981年8月和10月浙江近海上升流调查中一条断面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管水母、水螅水母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双生水母、拟细浅室水母、五角水母等的垂直分布,以及一些重要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海区水母类及其优势种在数量和分布上的变化与浙江沿岸上升流和台湾暖流的盛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复查了中国南海丝螅水母目高手水母科的所有属,解决了该科和一些属、种存在的分类问题,并给予更新的鉴别。以前,无手单肢水母Nubiella atentaculata Xu and Huang,2004包含在单肢水母属内,现变换为拟单肢水母新属Paranubiella n.gen.,隶属于高手水母科内,原无手单肢水母新组合为无手拟单肢水母Paranubiella atentaculata(Xu and Huang,2004) n.comb.。本文记述了二个新种:南海拟单肢水母,新种Paranubiella nanhaiensis sp.nov.和无突单肢水母,新种N.apapillaris sp.nov.。此外编制了高手水母科已知属和单肢水母属已知种的检索表,总结了中国南海高手水母科已知种名录。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养小水母作宠物已经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时尚了,但是很多人都不懂怎么养,而且也担心水母有毒,怎么办呢?下面向大家简单介绍饲养水母的注意事项。步骤/方法 1挑选合适的水母。海月水母,毒性相对其他危险水母(如箱水母)而言小很多,但是体质敏感的人若是不小心触碰了水母,还是有可能因为接触了水母身上的刺细胞而出现皮肤发痒、发红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采用脂肪酸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法研究了东海6个水母常见种的食性。结果表明,6种水母的总脂肪酸含量都不高,说明作为饵料,水母不能够给捕食者提供较多的脂类营养物质。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a)、瓜水母(Bero cucumis)和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的脂肪酸组成较为相近,它们更多地通过捕食食物链获得有机质。同时,这几种小型水母摄食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和甲藻)比其它几种水母多;另外,它们对植食性桡足类也有一定的摄食。4月份墨绿多管水母(Aequorea coerulescens)主要通过腐生食物链获取有机质;另外,其对植食性桡足类也有一定的摄食。双生水母(Diphyidae spp.)参与腐生食物链也较多;另外,20:1+22:1含量较低指示了其对植食性桡足类几乎不摄食。蝶水母、瓜水母、四叶小舌水母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的δ13C更接近于陆源的C4植物的δ13C,说明其受陆源影响较大。δ15N特征结果表明,蝶水母、瓜水母和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在浮游食物网中均处于较高营养级,沙海蜇虽个体较大,但由于其摄食器官较小,故其与这3种小型水母的营养地位相近。并且相对于其它几种水母,沙海蜇细菌脂肪酸标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对导致水母暴发原因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对前期的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发表在本专辑中,涉及水母生活史策略、环境因子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水母的暴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新认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