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炼油厂污水池底泥中富集、驯化、分离、筛选,得到4种优势石油降解菌。采用摇床培养,研究了各优势菌和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4种菌和混合菌20 d可将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0 mg/L的石油烃依次降解90.8%、88.9%、57.8%、49.8%、91.2%;培养液中石油烃的半衰期依次为5.5、6、15、19、5 d。初步鉴定4种菌分别属:节细菌(Arthrobacter sp.)、芽胞杆菌(Bacillus 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性地介绍了模糊混合聚类法的基本原理,并用商丘大吴庄均衡试验区的土壤乐果含量的实测资料,具体说明了模糊混合聚类法在农药污染研究中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3.
时空聚类是数据挖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环境保护、疾病预防与控制、犯罪预防与打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已有的时空聚类方法中,时间“距离”都认为是真实的间隔,而对于具有社会属性的案事件而言,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忽略这些特征将很难反映出案事件真实的时空规律。本文综合考虑多时间尺度下的时间属性,构建等效时空邻近域,并借鉴经典的密度聚类算法,提出了多时间尺度等效时空邻近域密度聚类算法(MTS-ESTN DBSCAN)。通过对福州市区2013年案事件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该方法在案事件时空聚类方面具有可行性,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犯罪地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用灰色聚类方法建立划分矿床勘探类型的定量模型。以我国锡矿床勘探类型为例,通过选取矿床勘探类型划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用一组灰数加以定量化,并根据不同因素的状态特征建立相应的白化函数,计算标定聚类权和聚类权系数,达到对矿床勘探类型的定量评判。该方法克服了定性为主的传统划分方法的缺陷,具有简便、实用、综合性强、定量化程度高及结论明确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杜热草场水化学资料为例,运用FUZZY ISODATA聚类方法对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划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传统的舒卡列夫法和基于模糊关系聚类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说明了本方法的可靠性。文中运用该法对研究区水化学成份划分的五种类型,基本符合本区地下水化学成份形成与分布规律,分类合理,计算简便,特别是对水化学成份差别不大的地区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6.
以半导体TiO2和自制复合型半导体Fe2O3/TiO2为催化剂对光催化降解乐果废水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复合型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下以及紫外光照下的活性都较好;而半导体TiO2只在紫外光照下才能降解乐果.控制催化剂TiO2的用量能提高对乐果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机械制造中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精节生产的需要,以多因子模糊“分枝-聚类”法进行成组分类。此零件分类成组的新方法考虑了加工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多种因素应用模糊等价关系来评价零件之间相似性,其分类结果具有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8.
空间离群是指空间邻域中属性特征值明显不同于其他对象的空间对象,空间数据离群挖掘能为人们提供很多有趣的信息,但空间数据具有复杂的拓扑关系、方位关系和度量关系等空间特征,传统的面向事务型数据库的离群挖掘算法并不适用于空间数据库。本文提出了基于MST(Minimum Spanning Tree,最小生成树)聚类的空间数据离群挖掘算法(SOM);有机结合了最小生成树理论与密度的方法,既体现了空间离群的局部特性,又体现了空间离群的孤立程度。该算法通过MST维护空间数据的基本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打断MST中最不一致的边形成MST聚类,不仅具有密度的聚类方法能够聚集非球状簇和分布不均的数据集的特点,而且聚类结果不依赖于用户参数的选择,因此,离群挖掘结果更合理。最后,通过实例数据,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它适用于大规模空间数据集的离群挖掘。  相似文献   

9.
高光谱遥感数据的聚类是定量遥感研究的热点。为提高其聚类精度,将光谱相似性测度与模糊动态聚类法有机结合,构建四种模糊聚类新方法:光谱角度-模糊聚类法、光谱信息熵-模糊聚类法、光谱角度与光谱信息熵混合-模糊聚类法与海明距离-模糊聚类法。以实测植被高光谱信息为数据,利用该四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聚类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光谱角度与光谱信息熵混合模糊聚类法以及光谱角度模糊聚类法的聚类精度均相对其他几种方法较好,是最有效高光谱遥感聚类方法。为今后该领域的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种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CURE算法处理大量数据时聚类速度较慢的问题,一方面采用网格聚类方法对初始聚类对象进行网格预聚类处理,缩短初始化族聚类时间;另一方面采用MapReduce框架对算法进行并行性扩展,使其能够充分利用集群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从而加速海量数据的处理。以联合程序开发网站的数据集和MATLAB人工数据集作为测试数据集,对改进算法Grid-CURE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可有效提升处理大数据的效率以及提升其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图像增强算法(IIA),这种算法是对图像中的像素点进行基于网格和密度的聚类,自动寻找到图像中需要增强的区域,然后进行增强处理.在此处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忽略对图像中孤立点的增强,从而抑制噪声.由于算法中对单元网格的处理相互独立、无关联性,从而表现出较好的并行特性.  相似文献   

12.
铁锰氧化物对苯酚氧化降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铁锰氧化物对酚类污染物的氧化降解能力,采用天然以及合成的铁锰氧化物对苯酚的氧化降解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土壤中铁锰氧化物样品分别为天然针铁矿及氧化锰,合成铁锰氧化物样品分别为合成针铁矿及软锰矿.结果表明:苯酚与铁锰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还可能与土壤中杂质发生吸附等作用;铁锰氧化物还原反应强度随着反应介质pH值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在渗流过程中聚合物溶液机械降解问题,提出计算聚驱过程中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模型,引入降解因子概念,给出计算渗流过程中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数学模型及其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计算结果吻合程度很高;共选取9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其中7组实验数据所计算的结果与用新模型计算的结果之间的误差小于5%.聚合物分子的降解程度与降解因子之间有密切联系,即随降解因子的增加,聚合物分子降解程度也不断增加;降解程度呈现先迅速增加后趋于平缓的现象,渗流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呈现前期迅速下降后期趋于稳定的规律.新模型可准确描述渗流过程中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以Cu2O粒子为光催化剂,太阳光为光源,研究了Cu2O粒子对可溶性染料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情况。并考察了不同光源,光照时间,催化剂用量,双氧水加入量和溶液的酸度等对罗丹明B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2O粒子在太阳光照射下,能较好地降解罗丹明B,其最佳反应条件为:罗丹明B浓度为5mg/L,催化剂(Cu2O)为0.75g/L,pH值为5.2,H2O2加入量1.0%,反应时间25min。此条件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100%,即与在500W高压汞灯紫外(λ=365nm)光照有相同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以近 2 3年来湖北西部地区 ML≥ 4.0级地震前内符检验有一定震兆异常显示的 6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作为指标 ,估计样本有震或无震类别 (1— 0 )的从属度 ,判定预报样本所属类别。根据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鄂西地区的地震进行综合预测研究 ,统计结果认为 :模糊聚类方法对鄂西地区 ML≥ 4.0级地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空间聚类是当前地球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常用来揭示空间数据分布规律以及发现空间数据异常。空间聚类有效性评价即对空间聚类结果进行定量、客观的评判,对于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数据集选取最优的空间聚类算法以及确定最佳的聚类参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选取并编程实现了数种空间聚类有效性评价方法,包括聚类中心的距离矩阵、距离方差、改进Hubert's统计、Davies-Bouldin、Calinski-Harabasz和基于信息论的空间聚类有效性评价方法等,同时提出了顾及簇间分离度和簇内紧凑度的空间聚类有效性评价方法,并通过试验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及有效性。然后在K-Means法对数据集进行聚类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前述聚类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特性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Oleoylchitosans (O-chitosan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substitution (DS) were synthesized by reacting chitosan with oleoyl chloride.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and FT-IR.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e for-mation of an amide linkage between the amino groups of chitosan and the carboxyl groups of oleic acid. The viscosity of O-chitosan sharp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whereas that of unmodified chitosan rose only slightly. This increase became larger as the DS increased. All of the O-chitosans could reduce surface tension slightly. The 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 (CAC) of O-chitosans with DS 5%, 11%, and 27% were 79.43 mgL-1, 31.6 mgL-1, and 10mgL-1, respectively.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using an O/W emulsification method. The mean diameters of the polymeric amphiphilic nanoparticles of O-chitosans with DS 5% and 11% were around 327.4 nm and 275.3 n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两种在金相分析中采用模式识别技术,以距离聚类和角度类消除划痕的方法,使主体更加突出,分类评级更加准确,也降低了对试样的磨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