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湖芯沉积物中有机质饱和烃、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_(crg))以及与前人得到的环境代用指标结果综合分析,重建了博斯腾湖从早全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环境和湖泊水文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大约在8130cal.a B.P.之前气候冷湿,湖泊不发育;约在8130~6400cal.a B.P.为暖湿的全新世适宜期,博斯腾湖流域降水和开都河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外溢,水生植物及陆生植物发育;6400~5500cal.a B.P.左右冷湿,有效湿度较高,湖泊仍处于较高水位;5500~3000cal.a B.P.左右气候波动明显,为温干时期,而大约在4500—3900cal.a B.P.期间降温,为冷干环境;3000cal.a B.P.以来气温降低,2300~1250cal.a B.P.左右气温有所回升,大约自1250cal.a B.P.以来博斯腾湖地区自然环境逐渐干旱恶化,陆生植物发育较差,而湖泊中沉水植物发育较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鄱阳湖沉积物的高密度采样和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讨论了鄱阳湖近 8 ka来的古气候环境.鄱阳湖沉积物有机质δ 13C值为-22.42‰~-32.42‰,属 C3类植物来源.暖湿期δ 13C值相对偏负;冷(凉)干期δ 13C值相对偏正.这些记录表明,鄱阳湖近 8 ka来经历了 4次暖湿和 4次冷(凉)干的气候环境变化, 7 900~3 660 a B.P.、3 440~2 990 a B.P.、2 940~2 170 a B.P.、1 820~6 50 a B.P.属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3 660~3 440 a B.P.、2 990~2 940 a B.P.、2 170~1 820 a B.P.、650~200 a B.P.为相对冷凉干旱的气候环境,自 200 a B.P.(1 750 A.D.)以来湖区气候开始转暖.暖湿期持续时间较长,冷(凉)干期持续时间较短,1 000 a B.C.左右为一次重要的气候变冷事件.我国全新世几个特征性气候在湖区均有不同的显示,并与孢粉、硅藻、历史记录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对应性较好,可以作为恢复古气候变化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岩性、粒度组成、孢粉和有机碳同位素等,分析了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及该区域近9 00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发现,江陵湖泊沉积物记录了该区湖泊水体逐渐减小直至消亡的过程,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1)8 900~6 300 a B.P.为水体较深、面积较大的开阔湖阶段,气候暖湿;(2)6 300~4 700 a B.P.为面积较小、水体较浅的潴水湖阶段,气候干旱;(3)4 700~3 400 a B.P.为面积更小、水体更浅的洼地湖阶段,气候偏暖偏湿;(4)3 400~2 500 a B.P.为湖沼泥炭发育阶段,气候暖湿;(5)2 500 a B.P.以来,由湖泊及湖沼堆积转化为洪水漫滩堆积,古云梦泽开始萎缩,气候变干。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所记录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与国内邻近区域(特别是鄱阳-洞庭湖区)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沉积物粒度研究是恢复区域古降水等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最近20年位于东亚夏季风北部边缘的我国北方半干旱区遭遇更为频繁、更为严重的干旱事件。然而,有关该区域过去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干旱事件的特征及机制仍知之甚少。文章详细分析了内蒙古中东部达里湖DL04岩芯上部6.5 m沉积物中< 38 μm碳酸盐的Ca和Mg含量、δ^18O和δ^13C值以及全样有机质TOC和TN含量、TOC/TN(C/N)比值,基于高精度的AMS^14C年代标尺,恢复了最近6000年(日历年)湖区的水文、气候变化详细过程。结果表明:达里湖< 38 μm碳酸盐主要为湖泊水体沉淀的内生方解石,其Ca和Mg含量、δ^18O和δ^13C值增大反映湖水蒸发量超过补给水量,进而指示湖区干旱事件。TOC和TN含量减少以及C/N比值减小总体反映地表径流减弱引起的陆生有机质入湖减少以及湖泊初始生产率下降。达里湖沉积内生碳酸盐和有机质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在6000~5300 cal.a B.P.、3200~2800 cal.a B.P.、1650~1150 cal.a B.P.和650~300 cal.a B.P.,流域地表径流显著减弱、湖面显著降低、湖泊生产率显著下降、湖区气候显著变干、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最近6000年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事件在定年误差范围内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一致,而与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和太阳活动变化相关性较差,表明千、百年尺度东亚夏季风突变主要受控于北半球高纬气候变冷。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西部地区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但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研究材料使学者们对该区域的气候演变过程有着不同的解释,另外,新石器时代环境演变对长江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也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为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我们在长江三角洲西部高淳地区获得了一个13200 cal a B.P.以来的406 cm厚湖泊沉积剖面,依据孢粉、腐殖化度、烧失量、元素地球化学等古气候记录重建了13200 cal a 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与传播路线,研究表明:13200~4400 cal a B.P.期间气候以暖湿为主要特征,但在早期有波动,属于从冷干向暖湿转化的过渡期,4400 cal a B.P.以来以温凉湿润为主要特征,另外,长江三角洲西部地区13200 cal a 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并不稳定,高淳剖面古气候代用指标记录了三次气候突变事件,分别为"新仙女木"事件、"8.2 ka"事件和"4.2 ka"事件,6000~4000 cal 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过程有利于长江三角洲西部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沿古中江两岸分布的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表明古中江是长江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进行了多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15.4ka B.P.以来,TOC和TN含量变化较大,两者正相关(R=0.99),TOC含量从冰期的1.60%逐渐上升到近代的34.40%,可能反映了湖泊有机质逐渐累积过程.TOC/TN比值的变化范围为10.4~18.8,平均值14.2;δ13Corg.值在-31.79‰~-22.51‰之间波动.四方山天池周边为森林,植被类型以C3植物占绝对优势,δ13Corg.值的变化可能主要受到有效降水量的控制.根据δ13Corg.的变化以及TOC、TOC/TN指标,本区域15.4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1)15.4~14.5kaB.P.,TOC含量低(1.60% ~4.76%,平均值为2.95%),TOC/TN比值在10.4~13.8之间,可能表明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湖泊藻类和陆生C3植物的共同输入,且水生植物贡献比例较高,δ13Corg.值相对偏正,有效降水量低,气候冷干;2)14.5~12.7kaB.P.,与Bφlling-Allerφd暖期相对应,TOC含量和TOC/TN比值显著上升,且波动明显,并于13.6ka B.P.左右同时达到此阶段的最大值,可能指示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在13.6ka B.P.左右发生了从以陆生植物为主到湖泊藻类和陆生植物贡献相当的转变,δ13Corg.值整体偏负,并在14.4ka B.P.左右出现最负峰值(-31.79‰),有效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也经历了明显的湿-千变化;3)12.7~11.3ka B.P.,此阶段对应新仙女木期,TOC含量稍有增加(6.33% ~ 10.19%),TOC/TN比值持续下降(平均值为13.7),此时湖泊藻类和陆生C3植物对沉积物有机质都有贡献,但水生植物略多,δ13Corg.值严重偏负,有效降水量增加,气候冷湿;4)11.3~7.2ka B.P.,TOC含量有所增加且变化较大(8.49% ~ 20.24%),TOC/TN比值在11.5~18.4之间,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植物和湖泊藻类的共同输入,δ13Corg.值是整个剖面曲线上最为偏正的时期,气候升温明显,有效降水量减少,但也有冷暖-干湿波动;5)7.2~4.5ka B.P.,TOC含量较高且基本保持不变,TOC/TN比值在高频振荡中逐渐升高,陆生C3植物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比例逐渐增加,δ13Corg.值逐渐偏负,有效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6)4.5ka B.P.以来,TOC含量显著升高(19.45% ~ 34.40%),TOC/TN比值和δ13Corg.值变化不大,湖泊沼泽化明显,气候较为稳定且总体变干.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清楚记录了B-A暖期、新仙女木事件以及8.2ka B.P.冷事件等全球性气候事件的发生,并与东亚季风影响区的其他高分辨率记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全新世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AMS~(14)C测年为框架,利用BJH01孔438cm沉积物岩芯的粒度、烧失量以及孢粉阔叶树含量等代用指标,初步重建了泊江海子地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1)11820cal.a B.P.以前,钻孔处为风成环境,流域发育荒漠或草原化荒漠,气候寒冷干燥;2)11820~11390cal.a B.P.,湖泊形成,流域植被好转,降水略增加,气候变暖湿;3)11390~7510cal.a B.P.,湖泊维持高湖面,降水增加,区域植被演化为阔叶疏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其中10500~8500cal.a B.P.为最宜期;4)7510~6800cal.a B.P.,湖泊水位降低,区域植被退化,气候变干;5)6800~1590cal.a B.P.,气候总体波动变干,其中5000~4000cal.a B.P.为湖侵阶段,气候湿润,4000~1590cal.a B.P.为湖退阶段,气候最为干旱;6)1590cal.a B.P.以来湖泊扩张,水位升高至钻孔位置以上,流域植被为典型草原,气候与现在相当。泊江海子重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与区域乃至更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相关性,表现出早全新世湿润、中晚全新世变干的趋势,是季风系统通过海气耦合对北半球夏季日辐射增加的快速响应。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地区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的黄土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湖周围堆积着很多黄土和风沙沉积,这些风成沉积序列是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相对于湖泊沉积,这些沉积物受到的研究较为薄弱.对青海湖南岸的黄土堆积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磁化率、Fe/Mg值、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测量.在具有绝对年代标尺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替代性指标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冰消期以来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经历了多次的冷暖和干湿变化过程:14~9 ka间气候前期相对冷干,后期转为凉干,其中可能在11 ka左右存在一次暖湿事件;9~2.5 ka间气候呈暖湿状态;2.5 ka以后的地层扰动较大.黄土和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过程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东北二龙湾玛珥湖孢粉记录显示,12.0 ka B.P.以来,该区植被和气候经历了以下变化:11.76~9.81 ka B.P. 发育针阔叶混交林,气候冷干。9.81~4.11 ka B.P.为落叶阔叶林植被景观,前期(9.81~8.86 ka B.P.)温干,为增温期;后期(8.86~4.11 ka B.P.)暖湿,为气候适宜期。4.11 ka B.P.至今,再次发育针阔叶混交林, 其中1.62 ka B.P.以前,气候温凉;之后湿度下降,气候凉干。研究表明:YD(11.56~10.21 ka B.P.)事件在二龙湾玛珥湖孢粉资料中有突出记录,4.0 ka B.P.左右开始的降温现象在东北东部地区广泛出现。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东部植被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系统屏障,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是影响当地水资源分布、植被演替、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预测未来季风边缘带植被景观、降水变化趋势和评估干旱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在该区域开展更多地质增温期历史相似型研究.本文选择生态系统脆弱、对夏季风变化响应敏感的内蒙古东部布日敦湖作为研究点,通过钻取长386 cm的湖泊沉积物并选取底部厚度176 cm(386~210 cm),分析其中的花粉指标,结合高精度AMS 14C测年,来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消期高分辨率植被演替过程和降水不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布日敦湖岩芯386~210 cm沉积物年代跨度为14918~10693 a B. P..湖泊周围植被在14918~14167 a B. P.为以蒿属、禾本科等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原景观;而在14167~12695 a B. P.,以桦属为代表的先锋树种出现在湖泊西部山地丘陵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以桦属为建群种的温带落叶阔叶林;12695~11505 a B. P.,桦属和其他阔叶乔木明显减少,湖泊西部地区植被迅速退化为开阔的疏林草原景观;11505~10693 a B. P.,植被逐渐恢复为与现今类似的森林草原交错生长群落.乔木/非乔木花粉含量比值( AP/NAP)和主要陆生植物花粉百分比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说明,研究区植被演替主要受降水控制.将该结果与沉积相、沉积速率变化相结合,证明14512 a B. P.布日敦湖流域内降水突然增加,在14512~12695 a B. P.期间气候最为湿润,并伴随3次百年尺度降水波动事件.而12695 a B. P.时降水迅速减少,在12695~11505 a B. P.发生千年尺度干旱事件.布日敦湖地区降水变化总体趋势与北方季风边缘带其他高分辨率湖泊记录相似,但内部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在年代误差范围内,降水突变与北高纬博令-阿勒罗德(BA)间冰阶和新仙女木(YD)冰阶温度异常事件发生时间相一致.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岁差周期变化、北大西洋经向反转环流(AMOC)循环速率、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等均可能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移,进而影响东亚夏季风北部边缘带降水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14C、加速器(AMS)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一典型古湖相沉积剖面系统测年,并对测年结果进行不同组分和不同实验室对比,确定该剖面发育于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时期(39.7 ka B.P.~17.5 ka B.P.).通过对削面沉积物正构烷烃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携带了重要的湖泊演化的环境和生物信息,其中nC2...  相似文献   

12.
宋宁  王铁冠  李美俊 《沉积学报》2007,25(2):307-313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古近纪阜宁组二段暗色泥岩及其生成的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存在着偶碳优势、奇碳优势以及二者共存的3种分布型式。本文重点探讨正构烷烃奇碳优势和偶碳优势共存的形成原因。在这类暗色泥岩与原油中,正构烷烃通常低碳数部分呈nC15、nC17优势,中碳数具有nC20、nC22优势,高碳数为nC25、nC27、nC29、nC31优势;并且具有强烈的植烷优势、较高的伽玛蜡烷指数、含有一定量β胡萝卜烷和C24四环萜烷。分析认为沉积水体环境和有机质来源的变化决定了正构烷烃的分布形式,该类正构烷烃形成于湖盆水体盐度分层的沉积环境,主要来源于湖盆内藻类和湖盆外高等植物蜡。   相似文献   

13.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突变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响应是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亚洲中部干旱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突变记录较少,尤其缺少末次冰消期期间快速转暖过程的区域响应.本研究通过对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新疆西天山中部亚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湖心采得的长300 cm的SLM2009钻孔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和粒度变化特征的分析,在 14 个 AMS 14C测年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末次冰消期约23. 4 cal. ka B. P.以来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气候突变事件记录及其区域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赛里木湖湖心钻孔沉积物完整记录了 H1 ( 17. 5 ~ 15. 2 cal. ka B. P.)、 YD ( 12. 6 ~ 11. 7 cal. ka B. P.)冷事件以及 B-A ( 15. 2 ~12. 9 cal. ka B. P.)暖事件等末次冰消期气候突变事件以及全新世以来的10. 5 ka、 8. 2 ka、 5. 5 ka、 4. 2 ka、 2. 8 ka和小冰期冷事件,这与亚洲中部干旱区已有的气候突变事件记录相吻合,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亚洲中部干旱区具有相似的气候突变演化模式.同时这些气候突变事件与高纬冰芯以及低纬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一致性则表明气候突变具有全球性影响,受相同的成因机制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滇东北及邻区下石炭统万寿山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共采集了33件样品,开展了烃源岩基本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烃源岩正构烷烃图谱表现出机质具有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双重来源;CPI值与OEP值无明显奇偶优势。正构烷烃的ΣC21-/ΣC22+值范围在0.21~7.68,(nC21+nC22)/(nC28+nC29)值范围在0.76~2.72,烃源岩在区域上可能具有陆源植物与海相生物混合来源的特征,甾族C27,C28和C29-ααα-20R关系三角图也证明这一点。同时,干酪根δ13Corg检测结果反映出研究区北部以Ⅲ型腐殖型干酪根为主,南部属于Ⅱ、Ⅲ混合型干酪根。样品的Ts/(Tm+Ts)比值在0.45~0.53,微量元素中的V/(V+Ni)比值在0.63~0.96,结合五环三萜烷的分布特征认为烃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背景。伽玛蜡烷/αβ-C30藿烷比值在0.12~0.18,表明烃源岩沉积时水体盐度为正常盐度。根据样品中Sr/Ba值在0.23~7.9,B/Ga值在0.88~12.68,变化较大,说明万寿山组在研究区的南部属于半咸水的浅海环境,在研究区的北部属于滨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末次冰消期总体持续增温的过程中,全球气候经历了一系列以"快速增温/降温"为主要特征的千-数十年尺度的突变事件.由于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具有明显的高频特性,需要在全球范围不同地区开展更多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研究,用于进行突变事件的对比和机制的探讨.本研究对比滇西南腾冲青海湖、滇西北泸沽湖和高山湖泊天才湖约2万以来的孢粉、炭屑记录,揭示了中国滇西地区末次冰消期的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历史,探讨了末次冰消期存在的气候突变事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末次冰消期开始转暖发生在约19 ka(1 ka=1000 cal. a B. P.);冰消期开始以后,滇西地区气候普遍依次在 17. 5±0. 5~15. 2±0. 1 ka期间、 15. 2±0. 1~14. 3±0. 1 ka期间、 14. 3± 0. 1~12. 9±0. 1 ka期间和12. 9±0. 1~11. 7±0. 2 ka期间存在冷干-逐渐变暖变湿-明显更暖湿-温度湿度略有下降等这几个突变事件,它们在时间上分别对应于H1冷事件、波令前增暖期、 B/A暖期和YD冷事件;滇西地区比较一致地在 11. 7±0. 2 ka进入全新世.除此之外,滇西北地区在约17. 7~17. 0 ka期间可能还存在一次短暂的较明显的暖湿期.对末次冰消期气候变化机制的探讨认为,末次冰消期开始转暖及以后逐渐增温的趋势主要受夏季太阳辐射量从约20 ka逐渐增加,到11 ka左右达到峰值的控制;而末次冰消期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如H1冷事件、波令前增暖期、 B/A暖期和YD冷事件主要是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影响,同时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也起了重要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n-Alkanes are widely used in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However,our understanding of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with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mains unclear in arid/semi-arid regions.We sampled 26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ree climatic zones across the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of chain length distributions of n-alkanes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Our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 that average chain length (ACL), proportion of aquatic macrophyte (Paq),carbon preference index (CPI) and ratio of the contents of nC27 and nC31 (nC27/nC31) are all sensitive to hydroclimatic conditions.In contrast to commonly-adopted assumptions,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indices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are not always good,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lkane indices is special on the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These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easonality of biological activity,and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The impact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on n-alkanes indices was also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7.
重点报道了藏北双湖地区中侏罗统海相油页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首次在该层位油页岩中检出丰富的正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正烷烃图谱呈单峰形,nC15、nC16或nC17为主峰碳,轻烃组份占有绝对优势,OEP值0.93~1.01,无明显的奇偶碳数优势分布;Pr/Ph值为0.77~1.59,在剖面序列中呈波动分布,显示弱植烷优势或姥鲛烷优势;藿烷以C30占优势,萜烷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C27/∑C29值为0.79~ 1.20,在剖面序列中下部C27甾烷略占优势,上部C29甾烷略占优势,重排甾烷C27/规则甾烷C27值为0.51 ~3.63,在剖面序列中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同时检出了少量孕甾烷和4-甲基甾烷。有机质母质构成中,既有丰富的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可能还有一定比例陆生高等植物输入混合的特点。油页岩处于成熟阶段,整个油页岩剖面序列具有一致的热演化程度。剖面中部油页岩具有极高的原始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也是控制油页岩TOC和沥青“A”含量在剖面垂向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游离类脂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对滇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物中可溶性有机质的组成进行了定量测定,并揭示了其剖面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正构烷烃组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反映出滇池沉积有机质以菌藻类来源为主,沉积柱上、下两段存在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相对增加的特征,且从下往上存在草本植物相对贡献增加的特征;(2)脂肪醇组分,以具有强烈偶碳优势的高碳数脂肪醇为主,反映了沉积有机质中陆源输入的部分;(3)脂肪酸组分揭示出可溶有机质中以浮游植物贡献为主,局部层段存在相对较强的细菌改造作用.因此,湖泊沉积物记录了滇池从一个贫营养的湖泊演变成富营养化湖泊的过程,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滇池内源有机物和陆源有机物的输入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滇池进入了重富营养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对察尔汗盐湖ISL1A钻孔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分子地球化学分析, 检测出了丰富的类脂物, 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等, 本文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型式表明其来源于低等菌藻类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 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均有显著的奇偶优势, 高碳数正构烷烃全部以C31 为主峰碳。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表明在110.1~50.1 ka B.P.期间, 察尔汗盐湖地区为草原植被景观。对C27、C29、C31 长链正构烷烃进行了单体碳同位素测定, 利用二元模式估算了C3 和 C4 植物的相对输入贡献, 结果表明, 以C3 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