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对矿物中气液包裹体(以下称包裹体)爆裂法测温在我国一些单位已陆续使用。现已用这种方法在解决矿物形成温度方面,并依此在探讨矿床的成因和找矿等方面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爆裂法干扰因素较多,有时不易区分,所以有人对爆裂法测温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爆裂法不可信。几年来我们对爆裂法实验条件进行了一些实验,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现总结成文,也许有助于该法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论述蒸发晕找金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全岩爆裂频数与爆裂温度、金品位之间的关系,利用爆裂频数还解决了其他地质问题。全岩爆裂法研究具有反映岩(矿)石包裹体数量总体特征、不用挑选单矿物、简便易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爆裂法是一种经济快速的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由于该技术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测试精度往往不是很高,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为了讨论爆裂法测温技术的可靠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冷热台对大吉山钨矿含矿石英脉中的包裹体爆裂温度进行了显微测温,分析了包裹体个体大小对爆裂温度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性;同时,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爆裂法测温曲线反映的爆裂峰是2期3类包裹体爆裂叠加的结果,但是实验测得的爆裂温度区间与爆裂法测温结果基本上是吻合的,这说明爆裂法测温技术虽然有较多的影响因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尤其是在找矿勘探方面其潜力很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地质温度计,20世纪70年代我国即有全自动爆裂测温仪的制作,至1989年中科院地质所谢奕汉教授创新研制了一台高性能、高抗扰的热爆裂测温仪应用于金矿找矿中,后又经不断改进,研制了DT-5型矿物包裹体爆裂测温仪,于2005年11月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已建立了南大-浩舜爆裂法测温实验室。本文简介笔者对爆裂温度值及爆裂频谱曲线图  相似文献   

5.
爆裂法测温因影响因素众多.普遍对其温度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怀有一定的疑虑。然而,客观实际是国内许多研究岩石和矿床的论文中,几乎处处简单地引用着爆裂测温数据。这种似乎矛盾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方法的优点一快速、简便、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也反映出有将爆裂测温数据简单化和不恰当地看作常规测试数据来引用的倾向。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爆裂测温并不是很理想的,引用和使用它们作出地质分析时,还必须考虑具体测试条件和取值方法,甚至还与样品量的多少有关。这种情况说明爆裂测温方法,一方面需要数据使用者正确地运用:另一方面,更需要测温工作者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改进方法本身,使之逐步完善和定量化。  相似文献   

6.
爆裂法测温在矿床地质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爆裂法是一种快速、经济的获取包裹体有关信息的方法.文章采用爆裂法测温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其它研究,综合分析认为新疆北部哈图金矿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成矿流体是不同来源流体叠加成矿,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可以单独成矿;阔尔真阔腊金矿、哈图金矿、康古尔及红石金矿石英爆裂曲线出现强烈的α-β转变峰,其成矿与深部侵入岩浆热液有关,深部可能存在铜金盲矿体;石英滩、野马泉、科克萨依、布尔克斯岱金矿深部成矿可能性不大.实践已经证明上述成矿预测与实际地质找矿勘探结果基本是符合的,证实了爆裂法测温的确能反映重要的成矿信息,在矿床地质及成矿预测研究中可起重要作用.虽然爆裂法测温本身存在的缺陷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但我们的研究实践表明,如果充分利用它的优势,扬长避短,爆裂法具有均一法无法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矿物气液爆裂法测定矿物形成的温度,使应用矿物包体找矿的“三晕”方法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在铀矿普查勘探中应用包体、“氡晕”、“二氧化碳晕”显示矿化地段已收到一定成效。为了促进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并针对爆裂法破坏性测量的特点,1980年开始研制JS-950型爆裂谱仪(图1)。该仪器不仅能确定矿物形成的温度,测定包体爆  相似文献   

8.
孙卫东  郑永飞 《岩石学报》1997,13(2):162-167
对北秦岭松树沟阿尔卑斯型超镁铁岩体接触变质带的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岩进行了全岩和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测定。矿物对氧同位素地质测温结果得到,角闪岩为745℃~770℃,角闪片岩为500℃~605℃,均与已知的岩石学温度计结果相吻合,指示了这些变质岩内部的氧同位素平衡。靠近超镁铁岩体的角闪岩受热触变质作用影响,导致了矿物之间的氧同位素再平衡;远离超镁铁岩的角闪片岩基本未受热触变质作用影响,因此氧同位素温度代表了秦岭群区域变质岩的形成温度。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岩全岩δ18O值为8.5~10.3,指示变质前原岩成分可能具有中基性火成岩特征  相似文献   

9.
电子探针在地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于研究矿物的微区成分.电子探针用于全岩分析虽有一些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应用的还不够广泛.早在1968年Gulson和Lovering就提出用电子探针作全岩分析.尔后,Rucklidge(1970)Reed(1970)和Brown(1977)也论述了电子探针作全岩分析的问题.但他们文中所列的数据都是使用的波长色散法(即波谱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对比.1974年Nicholls提出用能谱作全岩分析,并将6种标准岩石的能谱分析结果与化学分析结果作了对比,得到了满意的结果.1980年Schimann和Smith也用能谱进行了全岩分析,得到了与X——射线萤光光谱分析具  相似文献   

10.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作者用Rb—Sr法测定了红透山一树基沟变质铜矿床地区一些伟晶岩、变质岩的全岩和单矿物样品,得到了老于28亿年的Rb—Sr年龄值.并采用全岩等时线和全岩—单矿物内部等时线法测定了红透山绿长石花岗伟晶岩和树基沟花岗质混合岩树54全岩及从中选出的单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的Rb—St年龄.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该地区的区域变质作用,铜矿的多次成矿,Rb—Sr跟K—Ar年龄的一致与不一致的某些原因、鞍山群的时代以及红透山一树基沟铜矿带成岩成矿的物质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玄武岩分相Sm-Nd内部等时线定年方法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玄武岩精确测年一直是困扰地质学家的重大科学问题。玄武岩结构和组成特殊,岩石中矿物组成单一、锆石十分稀少,颗粒很细,采用物理方法挑选单矿物和锆石十分困难,很难应用内部等时线法和锆石U-Pb法研究其成岩时代。而全岩样品间因岩浆分异产生的147Sm/144Nd比值差别很小,等时线年龄相对误差较大;Rb含量很低,Rb/Sr比值很小,全岩Sm-Nd法、Rb-Sr法常常不能给出正确可信的年龄。根据内部等时线法原理,本文通过化学方法,采用王水和氢氟酸-硝酸对玄武岩样品进行分步溶解,分别对同一件样品的王水溶解相、王水不溶相和全岩开展Sm-Nd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酸介质分步溶解,可提取玄武岩中石英、透辉石、长石等矿物组合,该组合与其全岩具有相同的εNd(t)和一致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矿物与全岩构筑的内部等时线中,147Sm/144Nd比值的变化由全岩之间的0.005扩大到0.11,143Nd/144Nd值的变化由全岩的0.512500~0.512547扩大到0.512500~0.513145。通过该方法获得了与已有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的Sm-Nd等时线年龄:t=(991±21)Ma(MSWD=2.1)。通过对比研究,本文认为:玄武岩分相Sm-Nd内部等时线定年方法,适用于前寒武纪及更古老的玄武岩样品的年龄测定。该方法的建立不仅有效提高玄武岩Sm-Nd等时线定年成功率,也为其他隐晶质且不易挑出单矿物样品的年龄测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常用全岩和粘粒中粘土矿物绝对和相对含量。对同一样品探求两者关系,便于数据对比,有利于工程应用。以采自香港九龙的2处边坡3个探坑中51个全风化花岗岩样品为例,作者用同一套仪器、测试方法,先后采用了颗分法测粘粒质量百分比、物理化学方法测比表面积、XRD方法测矿物成分,分别得出了全岩和粘粒中粘土矿物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以及用粘粒质量百分比乘以相对含量得出的换算含量。另外还将全岩XRD矿物成分同薄片统计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对粘土矿物绝对含量基本为20%~45%的全风化花岗岩,对比分析不同含量结果表明:全岩中的某些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蛭石的绝对含量远大于换算含量;不同样品中高岭石和蛭石的相对含量变化幅度远大于它们在全岩中绝对含量变化,两者变化呈现某种一致性;全岩中粘土矿物含量远大于粘粒(粒径<2μm和<5μm两个界限)的含量。后两者相对而言变化基本一致,差值不大;同全岩中粘土矿物含量相关性较好的是比表面积;同薄片统计结果相比,全岩XRD粘土矿物含量受对风化矿物处理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往往偏大。  相似文献   

13.
北淮阳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北淮阳 (大别山北缘) 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带西起河南信阳东至安徽舒城,早期为偏中性和偏碱性的火山碎屑岩、熔岩及相应侵入岩,晚期出现酸性火山岩及相应侵入岩。关于该带的年代学工作前人已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所用方法仅局限于全岩KAr法和单矿物40Ar39Ar法。本文以全岩及全岩—矿物RbSr等时线法为主,辅以单矿物40Ar39Ar法和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较系统地测定了该带火山—侵入岩的时代,结果表明主期活动在130~140 Ma,晚期酸性活动在117 Ma左右,基本上均属于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搜集了有关的U—Th—Pb法、Rb—Sr法、K—Ar(体积法和稀释法)法同位素年令数据263个,其中云母类、角闪石单矿物数据114个、全岩数据116个、锆英石单矿物数据5个以及磁铁矿、正长石等单矿物数据28个,并对一些重要的矿化岩体的年令数据作了数学处理(其中相关系数γ值最高0.9992,最低0.9809),获得Ar~(40)—K等时线年令14个,以上述共计277个年令数据为基础,联系各矿化区(带)的实际地质依据综合分析,用等时线年令、单矿物吻合平均年令或单矿物可信年今分别确定了有关的54个矿化岩体(或主岩相、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965个各类石英样品的测试和统计,将石英分成四类:水晶(天然和人工);不含或含有小于5μm包襄体的石英集合体;含有大于5μm气液包襄体的石英集合体;含有气液包裹体的石英单晶。在此基础上运用石英的各向异性特征、石英的热学性质、热应力学、材料力学、应力矿物学、岩石力学及能量转换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验资料,计算出了石英从100℃至1000℃间主要轴向上的热应力。通过对显微爆裂的观察和爆裂后的砂薄片鉴定,都证实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等。所以定性或定量地解释了爆裂峰的形成机理;同时也证明了石英在573℃时的峰是热应力集中和强化形成的,不是相变的结果,故应称为应力峰。爆裂峰和应力峰都是石英在加热过程中热应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因此对石英的爆裂曲线应采用整体分析、分段处理的方法来确定爆裂温度和计算应力峰的F/V值。在“陕西小秦岭金矿脉体评价标志及找矿方向的研究”课题中,对二百多个样品结果应用后证明,用此法取得的数值,对矿床的研究评价,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如石英的爆裂温度反映出区域内热晕的变化规律;爆裂温度在垂深方向上有一定的变化趋势;爆裂温度与矿物组合及含矿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爆裂温度区间与矿体的赋存有一定的关系;石英应力峰的F/V值与矿金品位间的相关系数为60%左右。尽管如此,有些问题还尚待今后完善。  相似文献   

16.
赵忠海 《城市地质》2004,16(3):18-23
K Ar法是地质工作中常用的测年方法 ,根据测试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全岩以及单矿物K Ar法。通常情况下 ,前者的结果要比后者的结果偏低。本文在对华南及华北地区部分K Ar同位素年龄值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以黑云母年龄为基准值 ,采用数值拟合法 ,对该样品的全岩年龄值的修正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西龙胜丹洲群细碧岩锆石U-Pb及Sm-Nd等时线年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单颗粒锆石U-Pb及全岩、全岩-矿物Sm-Nd等时线法对广西龙胜丹洲群细碧岩进行了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晶锆石年龄为977±10Ma,代表细碧岩的形成时代;锆石U-Pb及全岩Sm-Nd等时线均反映出~0.6Ga的一次后期事件年龄,很可能代表一次较大规模富CO2流体的热液蚀变作用时代,即本区受细碧岩层控的滑石矿的成矿年龄;细碧岩全岩矿物Sm-Nd内部等时线年龄为201±40Ma,代表了印支期岩浆热事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岩石中矿物组分和含量对岩性划分、沉积环境判断及物源方向分析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岩石中各元素百分含量与矿物组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确定元素含量与矿物含量之间的转换系数,依托转换系数这一桥梁,可以将元素含量转换成矿物含量。文章结合岩芯元素含量结果及全岩测试数据资料,通过对比"逐级分离"法计算结果与全岩计算结果,其结果表明:①转换系数具有一定的专一性;②该方法与多元回归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依据较少的数据确定该地区的转换系数;③利用"逐级分离"法获得的计算结果,较符合该地区的转换系数,可以应用于岩性识别与分类。  相似文献   

19.
广西龙胜丹洲群细碧岩锆石U—Pb及Sm—Nd等时线年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甘晓华  李献华 《地球化学》1996,25(3):270-276
用单颗粒锆石U-Pb及全岩、全岩-矿物Sm-Nd等时线法对广西龙胜丹洲群细碧岩进行了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晶锆石年龄为977±10Ma,代表细碧岩的形成时代;锆石U-Pb及全岩Sm-Nd等时线均反映出 ̄0.6Ga的一次后期事件年龄,很可能代表一次较大规模富CO2流体的热液蚀变作用时代,即本区受细碧岩层控的滑石矿的成矿年龄;细碧岩全岩-矿物Sm-Nd内部等时线年龄为201±40Ma,代表了印支期岩浆热事  相似文献   

20.
安徽黄梅尖岩体热历史及其与成矿关系: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永飞  傅斌 《地质学报》1995,69(4):337-348
本文根据全岩Rb-St,锆石U-Pb和角闪石、黑云毒、钾长石K-Ar同位素年龄综合测定结果,再造了安庆-庐江石英正长岩带中黄梅尖岩体的冷却史。矿物对氧同位素地质测温结果证实,扩散作用是控制同位素体系封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