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前学术界对诗史的研究仍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与过去研究有所不同的是,今天学者们似乎更重视文学史过程的研究,即沿着时间序列,走进文学事件和文学情境中去,把握诗史递进演变的脉搏,探求文学发展的深层本质。这体现出实证与理论兼容,从史实中引绎思想的学术路向。蒋寅的《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以沉潜邃密的“考古”式的工作为基础,在历史语境中展开诗史研究的学理,其方法和结论都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素有突出的"尚水"传统,但以百川所宗的大海及其相关元素作为抒写对象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却一方面作品数量繁富,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边缘地默守一隅,掩而未彰,从而呈现出在中华文明内陆文化精神主导下的独特性。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学全面系统的考察,需与内陆"河流文学"这一海洋文学的"亚形态"相关联,大力推进对基础文献的爬梳与整理,最终在对传统海洋文学的专题研究、综合研究等多维省察中打破现有的边缘化研究格局,并努力构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型海洋美学。  相似文献   

3.
文学制图作为一种再现文学空间的文学地理研究方法,能将历时性叙事与共时性空间进行相互映射,但是过往的实践案例往往受限于单一的研究视角,忽略了二者内部的整体性互动关系及其与外部时空的联系。为了促使文本中的线性叙事与并置空间作为整体概念而服务于当代的文学制图实践活动,本文依据巴赫金文学时空体中的历史时空、文本时空和读者时空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叙事时空数字模型,并以唐传奇小说《李娃传》为文学制图实践案例,可视化再现了这个以唐长安为中心的爱情故事。在融合了计算叙事和地理叙事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本文对叙事文本所蕴含的顺序的、多维的和背景性的信息,进行了语义提取、语义的时空循环映射和“时间—时空—空间”的叙事再现,从而呈现叙事的语言线性、体验性和意义性的特征。该模型以开放的和可对话的框架帮助当代人理解古典文学叙事及其地方性历史语境,同时将拓展从宏观、微观的角度以沉浸式方式对地方(place)进行叙事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科学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进行了全面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积极拓展研究领域,为人文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提供空间化、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人文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积极学习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中积极引入空间思维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同时,一些适用于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开放平台、代码和工具不断涌现。本文在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空间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分别对该框架各分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包括:历史GIS,文学GIS,语言学GIS,GIS与哲学、人类动力学、人文地理学等;以及GIS与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学,GIS与管理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社会地理计算、空间社会网络与空间交互网络、犯罪地理学、健康地理与公共卫生学等。接着,本文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包括:空间思维与空间计量、认知心理学与空间认知、空间可视化与虚拟地理分析、平台研发等。最后,对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就2008年文学整体的特点和趋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在最近出版的《中国文情报告(2008-2009)》“前言”中做了如下的概括:“2008年的文学,在进入新世纪由整一的体制化文学分化为传统文学、市场化文学和新媒体文学之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成形并日益稳固。在这种结构性的巨大变化之中,不同板块都在碰撞中有所变异、有所进取,但发展较快、影响甚大的,却是新兴的以文学图书为主轴的市场化文学和以网络文学为主题的新媒体文学。”  相似文献   

6.
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现象的两个基本描述维度是空间和时间,由于技术限制和认识论方面的差异,以往许多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现象本身属性及其时间维度描述较为重视,而对于其空间维度的研究有所忽视,或者抱有排斥的态度。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又重新认识到空间参考系统在人文和社会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空间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去,例如:电子文化地图的研究,空间统计学在公众健康中的运用等。这些学者来自历史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政治学、统计学等不同领域,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本领域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人们对空间思维的新的探索。地理信息科学同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它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新的框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这一新的发展开展全面的研究。本文在对目前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以现代地理信息科学方法和相应的空间技术为平台,以空间思维与综合人文社会研究为指导思想,探讨多学科人文社会研究的时空特征,侧重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空间属性、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及空间演化规律。本文提出对于空间综合人文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初步思考,包括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基本方法、研究切人点以及展望发展的方向,以期抛砖引玉,推动交流。  相似文献   

7.
步入中年的北大诗人臧棣在断裂的诗史年代返身关注"历史",但这已不是往昔的传统主流历史,而是个人化、具体化、偶然化的历史,它以现在为起点,向过去、未来不断地延伸、重演,臧棣的诗歌因此表现出浓厚的历史维度和命运维度.  相似文献   

8.
步入中年的北大诗人臧棣在断裂的诗史年代返身关注“历史”,但这已不是往昔的传统主流历史,而是个人化、具体化、偶然化的历史,它以现在为起点,向过去、未来不断地延伸、重演,臧棣的诗歌因此表现出浓厚的历史维度和命运维度。  相似文献   

9.
戴伟华先生的《文化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在文化生态与文学关系的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生成、发展和表现形态,创新研究方法,再析经典名篇,归纳诗学现象,观点独到鲜明,取材精当,论证严密,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又一创获。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从楚汉浪漫传统到晚明叛逆洪流,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也逐渐产生了和现代浪漫思潮相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叛意识;20世纪"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上发展出全新的、更为自由奔放的、波澜壮阔的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巅峰。由于政治环境、文化氛围、文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在广度、深度等方面都与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山东国土资源》是由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主管,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个省级科技期刊,是山东地学工作者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在省内外学术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该文概述了《山东国土资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期刊定位,认为期刊应立足特色,优化采编系统,完善审稿流程,提高编辑素养,促进稿源的多样化,才能更好地为地学工作者服务。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用地业务协同性不高,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的问题,以建设项目“一码关联”为切入点,优化业务流程,开展了“一码管地”建设应用。通过关联不同业务阶段的空间图形,以“码”为唯一标识,采用“资源码”串联起建设项目“规、审、用、供、建、验、登”等全业务流程,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实现过程数据与成果数据的共享、全程信息追溯,有效保障了交地即发证、验收即发证等业务应用,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3.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was infamous for its poverty and serious soil erosion caused by over population. In order to alleviate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a plan was worked out: to remove 200,000 people to the north plain by developing newly irrigated l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3-1992. The plan has been in operation for eight and half years to date. About 200,000 people have been removed from the poor southern part to the newly developed area, and 800,000 mu (1/ 15 ha) of desert land has been cultivated. Most of the migrants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and the people's life in the south is being improved. During the immigration process, a model, called "Suspending Village",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articl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民间叙事是指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口头叙述活动 ,主要指他们的艺术叙事。口头性是其基本特征 ,与此相关则有易变、易散失、往往无主名、在流传中发生增删而形成地域性和历史性异文、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反映民众心理、民众思想和趣味、真实反映与自由想象相混杂 ,以及与主流文化既矛盾又统一等特点。民间叙事首先大量地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 ,其次是寄居在文人叙事的文本中。文人的介入使民间叙事经历了一个文本化的过程 ,使民间叙事渐渐从活态的口化之物固化为书面文字。而官方的介入则进一步使某些文本变成了经典。文本 ,包括被经典化了的文本 ,又可以成为民间叙事的新源头 ,成为新的民间叙事的依据 ,即所谓“反哺”。  相似文献   

15.
人类时空行为是地理学、物理学、规划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时空GIS面向地理时空数据的建模与分析需求,注重时间与空间的一体化表达,为人类行为特征分析与规律探索提供基础方法支撑。然而,现有时空GIS在人类行为时空过程表达以及人类行为与时空场境交互分析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通过深度融合时间地理学理论,提出一种面向人类行为研究的时空GIS方法,以丰富与完善现有的时空GIS方法体系。在深入解读时间地理学中“情境”、“企划”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情境要素存在性动态表达、情境要素相关性动态理解及情境要素变化的动态感知等方面探讨拓展现有时空GIS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科技成果不计其数,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科技论文。在稿件编辑过程中,发现一些初学写作的地质人员,撰写的论文存在稿件要素不完整或论述不充分等问题,该文分析总结了《山东国土资源》的各类型稿件,从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对论文的写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18.
行政腐败和行政作弊现象使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受到人们的置疑 ,深入推行的廉政建设责任制反映了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理论认识的巨大进步与从严治政的重大决心。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官僚的经济人属性不会因其成为政府官僚而改变 ,其目标不是公共利益也不是机构效率 ,而是个人效用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学说及其实践对于公共行政的监督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但其精致架构的私有制基础决定了这种民主可能只具有形式主义的性质 ,它只是一种富人之间的游戏规则与表现形式。毛泽东的“双平行制约”理论与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 ,效果奇特却存在着一系列致命的弊端。对上述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为我国当前广泛展开的廉政建设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启发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山东国土资源》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主管、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类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前身是《山东地质》,于2003年更现名。本刊以报道国内外最新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成果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与管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成果为主要任务。《山东国土资源》原《山东地质》,创刊于1985年,迄今已有30年。回顾创刊背景和刊物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山东省地质工作以及国土资源厅成立后的地质、土地及测绘工作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该文认真梳理了《山东国土资源》原《山东地质》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沿革。通过回顾30年的发展,《山东国土资源》目前已成长为有特色的学术性科技期刊。今后应继续重视学术性期刊的本质,秉承学术与创新至上的论文评价理念,尽快组建新一届知名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大幅增加重要学术成果和重要进展方面学术论文刊载数量,加大组稿力度,加强编辑力量,从而大幅提高被引用率,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增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科技人才,促进山东省地学、土地及测绘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