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剥蚀厚度恢复是进行盆地埋藏史、热演化史、油气成藏等定量分析的基础。文中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流体包裹体法、声波时差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内蒙古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剥蚀厚度。计算结果表明,侏罗系和白垩系总剥蚀厚度为1610.9~2177.0m;在流体包裹体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约束下,恢复的侏罗系剥蚀厚度为930.2~1395.3m,白垩系剥蚀厚度为0~612.1m。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剥蚀厚度"北大南小",白垩系剥蚀厚度"南大北小",反映盆地改造强度具有晚侏罗世南弱北强、早白垩世南强北弱的特征。大规模隆升剥蚀,导致地层温度下降、烃源岩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雅布赖盆地的烃源岩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生成。  相似文献   

2.
田涛  任战利  杨鹏  曹展鹏  杨甫 《古地理学报》2016,18(6):1002-1011
剥蚀厚度恢复是进行盆地埋藏史、热演化史、油气成藏等定量分析的基础。文中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流体包裹体法、声波时差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内蒙古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剥蚀厚度。计算结果表明,侏罗系和白垩系总剥蚀厚度为1610.9~2177.0,m;在流体包裹体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约束下,恢复的侏罗系剥蚀厚度为930.2~1395.3,m,白垩系剥蚀厚度为0~612.1,m。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剥蚀厚度“北大南小”,白垩系剥蚀厚度“南大北小”,反映盆地改造强度具有晚侏罗世南弱北强、早白垩世南强北弱的特征。大规模隆升剥蚀,导致地层温度下降、烃源岩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雅布赖盆地的烃源岩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生成。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顶部和白垩系底部之间发育剥蚀面(K/J不整合),恢复古隆起剥蚀厚度是盆地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广泛分析各种剥蚀厚度恢复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埋藏史和地温史分析,提出了包裹体测温恢复剥蚀厚度的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古隆起开始抬升时形成的包裹体与抬升剥蚀结束时形成的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差和古地温梯度,计算剥蚀量。用该方法恢复了车—莫古隆起的剥蚀厚度,沙1井和盆4井的剥蚀厚度分别为390~438m和361~406m。包裹体测温恢复剥蚀厚度的计算方法简单,关键是要通过埋藏史、地温史分析和镜下观察包裹体发育部位等综合手段,找到地层抬升开始前和抬升结束时形成的包裹体。该方法适用于后期沉积厚度远大于剥蚀厚度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恢复。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使计算误差降低。计算结果表明,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现象普遍,但总的剥蚀鞋较小,且剥蚀厚度相对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凹陷的边缘沙四段地层剥蚀量大多集中在50~300m,平均剥蚀量为150m左右,最大剥蚀区在鲁东隆起区西侧的凹陷边缘,最大剥蚀量近1000m,但范围较小;孔店组的剥蚀量相对于沙四段要大,一般在150~400m,平均剥蚀量存250m左右,最大剥蚀区在惠民凹陷东北缘,最大剥蚀量在800m左右。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为一个南西-北东走向的燕山期古隆起,现今构造为由北向南倾斜的单斜。该区侏罗纪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削蚀和上超不整合面,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通过地层剥蚀厚度恢复主要方法与相关条件的分析,根据研究区实际地震资料特征,采用地震剖面直接追踪法、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和邻层厚度比值法,对车莫古隆起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的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其最大剥蚀量均分布在奎屯-莫索湾一带,各层最大剥蚀厚度为260 m、340 m和140 m。其中古隆起高部位的西山窑组剥蚀量可能是由两期构造运动造成的,三工河组剥蚀量的产生可能来自后期构造运动。通过分析剥蚀厚度平面分布特征与古隆起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早侏罗世末期是车莫古隆起的雏形期,西山窑组沉积期是车莫古隆起的逐渐发育时期,侏罗纪末期是车莫古隆起快速发育时期。大量剥蚀产物的搬运为古隆起翼部斜坡区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车莫古隆起南部斜坡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判断能否运用声波时差法进行地层剥蚀厚度估算的标准应该是依据抬升剥蚀前地层的压实效应是否被后来的沉积地层所改造;在适当的条件下,声波时差法也可能适用于地层沉积厚度过补偿的情况.综合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和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对东濮凹陷单井的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对多口井的东营组残余地层厚度与地层剥蚀厚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绘制了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构造部位不同,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也不同:从凸起(或边缘隆起)-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厚度顺次减小;洼陷中心及斜坡部位,新近纪以来沉积过补偿厚度较大,沙四上亚段-沙三中亚段烃源岩自新近纪以来发生了二次生烃过程,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油气就近发生聚集,并得以有效地保存,预示着东濮凹陷环洼斜坡深层仍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小斌  石红才  杨小秋 《地质学报》2013,87(8):1076-1088
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U-Th Sm)/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古温标方法综合分析了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发育于古近纪末期不整合面T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1000m,且局部正反转区域如谢家湾断褶带等则遭受更大规模的剥蚀,剥蚀厚度可能超过2000m,而发育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不整合面T1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4000m,且主要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事件的结果,表明该期剥蚀量明显大于古近纪末T1界面剥蚀量;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当阳地区发育前陆坳陷带,侏罗纪堆积体具有明显东厚西薄的楔形体特征,位于盆地东部的前渊区沉积厚度可超过5000m;包括现今三叠系和侏罗系出露区以及江陵凹陷局部断隆区在内的前白垩系在侏罗纪前陆坳陷带发育时期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古温度,其Ro%主要是该期获得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的断陷盆地范围可能远比现今残留盆地分布广,江陵凹陷上白垩统—古近系厚度超过9000m,其中古近系可能超过7000m,而在河溶凹陷谢家湾断褶带古近系厚度可超过3300m.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头屯河组沉积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琳  戴俊生  刘旭  卞保力 《世界地质》2011,30(4):579-584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头屯河期物源体系,应用砂砾岩含量分析法、重矿物组合分析法,在计算头屯河组剥蚀厚度基础上,恢复头屯河期原始地貌,综合判断研究区的主要物源方向; 认为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头屯河组沉积物有两个物源体系,分别是北部沙奇凸起方向和南部博格达山。北三台凸起在头屯河期为水下低凸起,并不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大量的泥岩孔隙度实测数据和声波测井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三水、泌阳和黄骅等晚白垩—第三纪含油盆地的类型。根据泥岩压实曲线计算的剥蚀厚度,可将三个盆地划分为具有严重剥蚀的三水压实型与仅有轻微剥蚀的黄骅压实型两类。前者必须根据剥蚀厚度恢复地层在地史时期的最大埋深,否则将会对油气的勘探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岷江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是以岷江为联结的剥蚀-沉积体系。根据成都盆地已有的钻孔资料和原始数据,用Sufer软件制作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等厚图,利用等厚线计算了成都盆地残留的沉积通量,并通过成都盆地的地质演化再造恢复了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结果表明,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为1665km3。同时,采用了输沙量、宇宙核素、数字高程模型、河流下切速率和裂变径迹等方法分别计算了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结果表明,岷江流域的剥蚀速率应介于0.26~0.5mm/a之间,剥蚀厚度介于0.94~1.44km之间,剥蚀量介于21213.50~32636.16km3之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的剥蚀—沉积体系中,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之间的比率介于5.11%~7.85%之间,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剥蚀量不相匹配,成都盆地属于半封闭盆地,因此,不能利用成都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物充填体积恢复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  相似文献   

11.
吴珍汉  季长军  赵珍  陈程 《地质学报》2020,94(10):2823-2833
综合野外观测、地震反射、钻探标定及镜质体反射率、古地温等相关资料,分析羌塘盆地中部不同地区侏罗系海相沉积地层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结果显示,羌塘盆地万安湖地区、半岛湖背斜、阿木错地区、比洛错古油藏早侏罗世海相泥页岩在沉积之后,中、晚侏罗世埋深快速增加,镜质体反射率Ro随之增大,晚侏罗世早中期下侏罗统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 R o增至05%,主力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开始生烃;早白垩世早期145~143Ma侏罗系海相地层埋深、古地温和 R o达到极大值,比洛错油页岩开始早期生油,阿木错主力烃源岩进入第一期生烃高峰。早白垩世构造隆升及风化剥蚀导致侏罗系海相地层向上折返,埋深减小,晚白垩世和古近纪早期前陆凹陷和红层沉积导致侏罗系海相地层埋深增加。比洛错古油藏Toarcian期油页岩晚白垩世末期古地温和 R o达到最大值,~66Ma形成生烃高峰;阿木错地区Toarcian期含油泥页岩始新世中期~43Ma埋深达到最大值,形成第二期生烃高峰。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及形成机制,为查清桂林岩溶地貌发育演化过程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地层、地貌的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区内构造发展史、 岩相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岩溶水文地貌过程等要素,对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形成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认为:三叠纪地层和白垩纪地层覆盖于泥盆纪地层之上,中间缺失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其原因是中三叠世时期地壳抬升,三叠系上统和二叠系被剥蚀殆尽,在侏罗纪研究区处于剥蚀期,导致两个时期地层缺失;而三叠系、白垩系残余地层分布在泥盆系形成的洼地、谷地、洞穴、山腰及山顶等地,主要是区内在中三叠世、侏罗纪时代古岩溶发育的天坑、洼地、谷地和洞穴等负地形,为晚三叠世和白垩纪沉积提供空间;现代岩溶地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岩溶负地貌将上覆地层向纵深方向携带,从而形成不同常理的地层接触关系;同时,这些负地形为堆积或沉积在内的三叠纪、白垩纪地层提供了免受剥蚀场所,使其残留至今。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沉积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临津江造山带与胶—辽隆起之间。盆地划分为一凹二隆三坳共6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东部坳陷钻遇中生界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中侏罗统发育2个三级层序,为拉张构造背景下的向上变细沉积序列;上侏罗统发育2个三级层序,沉积序列为拉张--构造反转背景下的向上变细序列。在上侏罗统沉积期末,挤压构造导致部分地层遭受剥蚀。下白垩统发育4个三级层序,受挤压构造控制,沉积地层剥蚀严重,局部缺少层序。钻井B32与B21的测井资料分析,认为Th/U比值可以有效对比,这种对比从古水深和海平面变化方面佐证了盆地的拉张--挤压构造的演化特征。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说明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沉积层序发育和分布受构造活动性质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盆地转换伸展构造背景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新开岭变质核杂岩的组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新开岭变质核杂岩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地区,由断层下盘的变质核、拆离断层和上盘滑脱—冲断系所构成,地貌上呈长垣型的隆起带,变质核内面理外倾,盖层中褶皱轴向呈环形展布。本文根据同位素测年结果讨论了新开岭变质核杂岩的隆升和演化特征。中央侵入体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171~164Ma,变质的白云母和流纹质糜棱岩的变形年龄分别为142Ma和155Ma,北部边界断裂带糜棱岩的40Ar-39Ar年龄为154.9±0.6Ma。中央侵入体的侵入时间代表了核杂岩的隆升时间,北部冲断带的年龄代表大规模的变形时间。岩浆流体、变质流体和构造流体的叠加使成矿更为有利,是今后找矿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depositional settings and provenances for the Jurassic in Jiyuan basin, North China, based on the rare earth element (REE) and trace element features of 16 Jurassic argillaceous rock samples from the Anyao, Yangshuzhuang and Ma’ao Formations, respectively. Generally, geo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chondrite-normalis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ll the three formations are characterised by light-REE (LREE) enrichment, moderate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slightly negative Ce anomalies, and strong fractionation between LREE and heavy-REE (HREE). Trace element proxies V/(V + Ni), Ce anom index, Ce/La, Sr/Ba, and Sr/Cu indicate a weak oxidation–reduction environment, progressively decreasing reducibility and water depth from the bottom up during Jurassic in Jiyuan basin. Palaeoclimate varied from humid in the Early Jurassic to ari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corresponding with the variations of palaeoredox and palaeosalinity. The provenances of Jurassic rocks in Jiyuan basin are mainly from felsic sources related to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continental island arc.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Anyao and Yangshuzhuang Formations) provenance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North Qinling and partially from the eroded recycled felsic sedimentary covers of Taihang Mountain. In the late stage of Middle Jurassic (Ma’ao Formation), Taihang Mountain has been the primary source to Jiyuan basin. We conclude that the Jurassic rocks of Jiyuan basin reveal the progressive uplift and denudation processes of the Taihang Mountain.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准东构造隆升特征,探讨了其与地层沉积、构造响应及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研究表明,210~180 Ma,准东缘卡拉麦里地区持续隆升遭受剥蚀,而卡拉麦里山北部奥克什山地区隆升-剥蚀时间相对较晚,于160~80 Ma快速隆升,该期快速隆升控制了五彩湾-老君庙-将军庙与卡姆斯特地区沉积地层发育、古水流方向、区域不整合与构造掀斜等,从而控制着2个地区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五彩湾-老君庙-将军庙地区下侏罗统物源充足、砂体与氧化发育,是该地区主要找矿目的层,而卡姆斯特地区随着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盆地东北部奥克什山乃至青格里底山的隆升,增加了物源供给,下侏罗统沉积地层在该地区表现出了更好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沉积学研究和古流向统计分析表明,侏罗纪时期后峡坳陷不是一个独立的盆地,而是与准噶尔南缘相连的同一盆地。后峡南缘侏罗系底部发育边缘相的冲积扇,表明当时的侏罗纪盆地范围至少达到后峡一带,比现今山前侏罗系分布范围大很多。煤岩镜质体反射率(Ro)分析表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的埋深至少在3 km以上。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并结合构造分析资料,提出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天山快速隆升过程和前陆冲断推覆构造,分隔了后峡坳陷和天山北缘侏罗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