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2年 1 0月 1 4~ 1 6日 ,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界的一次盛会——新世纪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 ,在金秋硕果累累的北京雁栖湖畔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在学术研讨会上 ,胡聿贤院士、谢礼立院士、林皋院士、张楚汉院士、张国民研究员、董伟民先生、K.T.Chau及周锡元院士等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于人员伤亡控制的抗震设防决策分析”、“混凝土动力特性与拱坝非线性地震响应”、“复杂地质环境下高坝安全稳定性”、“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阶段进…  相似文献   

2.
(2 0 0 4年 9月 1 9~ 2 5日 ,武夷山 )第五次空间天气学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研讨会” ,也是第一次国际日地系统气候和天气计划空间天气主题研讨会 (TheFirstChineseSpaceWeather/CAWSESSymposium)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主办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具体组织、承办 .出席会议的人数为 16 1人 ,其中院士 7人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魏奉思研究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科主任于晟博士共同主持 ,各单元的学术报告由刘振兴院士和中国…  相似文献   

3.
1999年 1 0月 2 0~ 2 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 1 5届年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来自地质矿产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水利、国土资源、有关高等院校等部门的专家、教授、学者共 393人参加了会议。本届年会主题是面向 2 1世纪的中国地球物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禺页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光鼎致开幕词 ,并作了“2 1世纪中国地球物理的研究”的报告。德国地球物理研究中心鲍曼教授作了“研究中心在德国地球物理研究中的作用”的报告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黄庭芳教授…  相似文献   

4.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4,26(3):404-404
为促进科学交流和追踪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热点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先生提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发起成立了北郊地球科学论坛 ,第 1次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4月 2 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新生代构造和气候环境变化。刘东生院士对北郊地球科学论坛的成立和第 1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高度关注 ,丁国瑜院士、马宗晋院士和钟大赉院士参加了研讨会 ,北京大学、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一些学者也参加了研讨会 (共计 12 0多人 ) ,与会者大部分为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在研讨会上 ,马宗晋院士就突变事件与系统科学、丁仲礼研究员就中国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和环境演化问题、张培震研究员就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的扩展与隆升 (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沉积问题 )、王二七研究员就青藏高原的高原面成因问题、徐锡伟研究员就青藏高原北缘阶地形成期与气候变迁的研究、孔屏研究员就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原理以及应用于青藏高原气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0年 1 1月 6— 9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国内各大学、企业、事业和学术团体等36个研究机构的代表 94人与日、美、俄、德、英、捷、意、加、乌克兰和马来西亚等国外代表 1 4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别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中国地震局岳明生副局长等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收到论文或摘要近 70篇 ,其中来自国外的 1 8篇 .会前出版了中、英文论文摘要集 .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做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次中层大气学术座谈会于1984年5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48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朱岗昆、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肖佐、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周秀骥等出席了会议。 会上宣读论文、报告29篇,有关于国际中层大气研究的综述,有国内各单位近年来在中层大气研究  相似文献   

7.
《湖泊科学》2008,20(3):396-402
[编者按]2008年3月21日是我国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九十华诞.3月20日,"地理环境变化研究"学术研讨暨施雅风院士九十华诞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隆重举行.应邀出席座谈会的为在宁部分与施老有长期科研合作关系的著名学者,包括赵其国院士、王颖院士、朱大奎教授、王富葆教授、朱诚教授、徐琪研究员、唐领余研究员、王建教授、张忍顺教授、李世杰研究员、屠清瑛研究员、余之祥研究员、沈道齐研究员、王苏民研究员、朱季文研究员、季子修研究员、陈家其研究员等老同志,以及施老在南京培养的部分学生等30多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专程发来亲笔书写的生日贺卡;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办公室专门打来电话祝贺.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9月 9日在北京召开了“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讨会” ,暨庆贺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郭宗汾教授八十寿辰的庆贺活动 .来自石油、地质系统、中国科学院、高校及中国地震局等部门的 1 1 2位代表与会祝贺 .郭宗汾教授的儿子郭大薇与儿媳郭恳谙及其学生代表陈昆华、邓玉琼教授专程从美国到京 ,并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会议由陈运泰院士主持 ,孙枢院士致贺词 .到会的院士还有 :李庆忠、赵文津、刘光鼎、许厚泽、滕吉文、姚振兴、曾融生、陈、许绍燮 .会议共收到论文 2 7篇 ,大会报告 7篇 .郭宗汾 (JohnTsung FenKuo)教授 1 9…  相似文献   

9.
由山西省地震局、临汾市政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筹备的“1 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 70 0周年纪念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9月 1 7日~ 1 8日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召开 ,9月 1 9日~ 2 1日进行了野外地震地质和 1 30 3年地震遗址考察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 ,山西省副省长梁滨 ,临汾市副市长高清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国瑜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坪以及来自全国的近 1 0 0位科学家参加了研讨会。在 1 30 3年洪洞 8级地震纪念会上 ,邓起东、高孟潭和苏宗正等 3位研究员就1 30 3年洪洞地…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地震学会地震预测专业委员会预测专题研讨会于 2 0 0 2年 8月 2 1日至 2 3日在四川省洪雅县召开 ,共有 2 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测研究所所长程万正研究员主持。四川省地震学会理事长王云基在会上发表讲话并总结了 2 0 0 2年上半年的地震预测工作。代表们就“对未来地震预测的建议和展望”等题目 ,展开了热烈讨论 ,并针对当前地震预测工作的难点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和意见。黄圣睦研究员作了题为“对成都———新津———蒲江———德阳断裂的石油地质解析剖面的地震地质认识”的学术报告 ;程式研究员…  相似文献   

11.
2022年1月5日,《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简称EPP)2021年度编委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潘永信院士、魏勇研究员、黄清华教授、宗秋刚教授、宋晓东教授、杨顶辉教授、郄秀书研究员等15位编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以及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胡素芳博士等3位编辑人员.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14日河北省地震学会在石家庄召开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张先康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第一形变中心前主任李延兴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天中研究员、李世愚研究员到会作学术报告。会议由河北省地震学会理事长罗兰格、副理事长刁桂苓主持。杨国保副局长代表河北省地震局对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1 陈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大华北地区地学研究计划(设想方案)”的报告他强调了科学计划…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世纪第一年的 1 0月 ,第 1 7届中国地球物理学术年会在祖国春城昆明市召开 .会议正式注册代表 40 3名 ,非注册代表 5 1名 .陈院士主持了 1 0月 1 4日上午的开幕式 ,云南省科协主席涂济民、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谢应齐、云南大学校长吴松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光鼎院士致开幕词 .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他提出了 4个方面的工作 :1 .在“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引下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办好“会员之家” ,迎接新全球化的挑战 ;2 .抓住我国将进入WTO的机遇 ,学会成立了“中国方圆标志委员会勘探勘察认证工作站” ,将于 …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数字化地震资料的应用研究 ,推进山西省地震局“十五”项目的建设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学会于 2 0 0 3年 2月 1 8日邀请原中国地震局局长陈章立研究员到山西省地震局作了题为“若干新地震参数的测定及其在地震预报中可能应用的展望”的学术报告。山西省地震局局直各单位及太原市地震局的 4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报告会。陈章立研究员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地震预报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地震发生的物理本质、震源物理模型的建立等问题 ;进述了数字化地震观测新参数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由震源效应可能提供的重要信息 ;展望了数字…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1 998年 5月 ,赵鹏大、涂光炽等 6名院士联名发出《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的基础研究》的院士倡议书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引起普遍关注 ,并由科学院以院士通讯递交国务院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 .随后 ,由全国政协委员赵鹏大院士提交的“关于开展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与发现研究”议案 (1 998)通过政协提案 ,得到国土资源部的正式文件批复 ,并于 1 99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组建了“国土资源部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开放实验室” .从 1 998年到 2 0 0 1年 ,已经主办了多届全国性“非传统矿产资源学术研讨会” .1 999年 8月 ,还在北…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1 0月 1 6~ 1 9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 1 8届学术年会在我国美丽的海滨城市广西北海市召开 .参加会议的代表 450名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6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钟辛生主持了开幕式 ,理事长刘光鼎院士致开幕词 .他对学会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 ,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 ,如铁路、公路、桥梁、码头、机场、堤坝、隧道直至垃圾场等都需要地球物理工作者去开拓 ;最近国际军事上采用的地球物理技术和方法 ,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式下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应发挥在国际民间科技活动中的…  相似文献   

17.
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3年 1 2月 ,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研究员为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原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等为基础组建的。实验室以构造物理实验和模拟技术、活动构造与年代学技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流动地震台阵技术等为依托 ,以地震动力学 (地震机理、动力学过程等 )与强震预测为主题 ,以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与强震危险性、岩石圈三维精细结构与孕震环境、活动构造习性与强震发生规律、构造变形机制与强震发生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设有构造物理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现代地壳运动研究中心、流动台阵地震学研究中心等 4个研究单元。现有工作人员 35人 ,其中研究员 1 4人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2人 ) ,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1 1人。实验室通过依托单位接受地质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招收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现有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30余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构造物理学方面拥有构造变  相似文献   

18.
1992国际空间年的前夕,1991年12月4日—10日在苏州召开了第6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航空航天部及其它部委系统的代表130人参加了大会。 会上宣读论文180篇,张贴10多篇。内容广泛,包括:中高层大气结构、形态、模式,中高层大气的火箭、气球和卫星探测,空间环境及应用;电离层常规形态、模式,电离气体、电波传播,电离层探测;地磁脉动、哨声;磁层物理,宇宙线,行星际物理;太阳活动区物理、耀斑、日冕;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南极考察等方面。这些论文全面反映了三年来我国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工作的进展,诸如日冕质量抛射事件的数  相似文献   

19.
1召开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六届二次全体会议,研讨“十一五”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问题2005年5月18日,中国地震局第六届科技委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研讨“十一五”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问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副局长刘玉辰出席会议并作讲话。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和局机关有关司室领导约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科技委主任陈颙院士和副主任邓起东院士主持。会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研究员、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研究员、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唐荣余研究员、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任金卫研究员、局工程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第8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的研究”成果交流会,于1997年9月16日─22日在湖北宜昌召开,来自16个单位的8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35岁以下的代表有29人,占总数33%。会议收到论文118篇,内容包括太阳大气、日球层、磁层、空间等离子体、电离层、中高层大气、日食观测、空间观测与探测、空间环境、日地关系与空间天气学、小卫星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是对近几年来我国日地空间物理领域研究工作的一次检阅。这些论文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广大空间物理科技工作者在空间物理基础研究和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