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基于1904—2019年营口市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7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116 a营口市气温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1904—2019年,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7℃·(10 a)-1.各季平均气温变化也均呈...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0—2019年新乡市8个站点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空间插值方法、M o rlet复数小波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新乡市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乡市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暖夜、暖日、夏日和热夜共6种气温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冷夜、冷日、冰日和霜日共4种气温指数呈下降趋势;新乡...  相似文献   

3.
利用塔里木盆地39个气象台站1961-2018年的逐日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塔里木盆地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上升显著并发生了增温性突变,其突变时间冬季气温最早,春季最低气温和夏季最高气温最晚;下垫面属性对最低...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近60a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陕西省近60 a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陕西省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陕西省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较缓和的是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升温趋势明显;在时间尺度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气温的上升趋势特别显著;陕西省各区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1—2013年山东省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计算了6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率、M-K突变检验、EEMD、反距离加权插值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环流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冷暖指数变化趋势的方向和大小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暖(冷)指数表现为上升(下降)趋势显著。冷暖指数表现出准2年和准5~7年的年际尺度波动,准10~15年和准20~28年的年代际尺度波动。(2)暖(冷)指数均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加(减少)趋势;除高温日数外,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出东部和中部地区变化趋势较大,西部地区变化趋势较小。(3)极端气温事件的突变与气温突变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表明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与区域性增暖有密切联系。(4)极端气温事件(除高温日数)的变化深受西太平洋副高变化的影响,西伸脊点、强度和面积指数变化的影响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6.
根据华北地区12个探空站近30a(1979-2008年)的各标准等压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对该地区高空年、季气温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高空年、季平均气温变化均具有非常高的空间一致性,其中冬季的一致性特征最明显;华北地区高空年、季平均气温大致以150-100hPa层为界,以上(平流层下层)和以下(对流层)的气温存在着不同的变化特征:从近地面到200hPa冬(夏)季最低(高),但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100-70hPa,气温季节变化位相与对流层相反,50hPa层以上气温的年变化不大;近30a来华北地区对流层中下层的年、季平均气温变化以上升为主,而对流层上层至平流层下层则以下降为主。低层的变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层的变冷普遍始于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7.
利用估计温度变化趋势的线性回归方程及M-K检验方法,对陕西北部榆阳区1951—2012年年、季平均气温和最高(低)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62a来榆阳区升温显著,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率0.21℃/10a;榆阳区气温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最低气温升高,二是冬季升温明显高于其它季节;M-K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年平均最高气温突变发生远早于年平均最低气温。  相似文献   

8.

摘要:利用估计温度变化趋势的线性回归方程及M-K检验方法, 对陕西北部榆阳区1951—2012年年、季平均气温和最高(低)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62 a来榆阳区升温显著,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率021 ℃/10 a;榆阳区气温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最低气温升高,二是冬季升温明显高于其它季节;M-K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年平均最高气温突变发生远早于年平均最低气温。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17个站1951-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秋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秋季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前处于偏高时段,90年代中期以后急剧降温,气温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显著.从增温的幅度上看,华北的西部比东部大.日本海附近500 hPa高空环流变化异常与华北地区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36年德令哈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德令哈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6年的气温数据资料,运用统计法、气候倾向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德令哈市近36a来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以0.478℃/10a的倾向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呈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的气候特征;平均气温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式特点,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各月平均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4月份平均气温以0.775℃/10a的倾向率上升最快,12月份平均气温以0.197℃/10a的倾向率上升最慢;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以0.534℃/10a和0.495℃/10a的倾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三者气温增温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广东冬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曾琮  陈创买  李晓娟 《气象》2005,31(3):56-60
根据1954-2002年广东省48站冬季地面气温资料,利用多种气候统计方法,将广东省冬季气温分为全省性冷(暖)型、南冷(暖)北暖(冷)型等四种主要类型,其中全省性冷(暖)型占总年数的90%。广东省冬季气温有0.25℃/10年的增暖趋势,稍弱于全国。  相似文献   

12.
近44年云南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姚愚  李晓鹏  闫丽萍  罗园  李卫红  李毅巍 《气象》2006,32(10):81-87
利用云南省121个地面测站1961-2004年的年平均气温,分析了云南最近40多年来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在气温的年代变化上,1960年代和1980年代云南气温波动较小,1970年代是近44年来最冷的一个年代,1990年代以后逐步转暖,但199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波动也较大。各地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气温倾向率,1980年代以来全省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4℃/10年,与全国大部地区的升温率接近,滇西的保山、中甸和思茅等地是近40年全省升温最快的地区,而滇中地区则是最近10多年全省升温最显著的地区。主分量分析揭示了云南各地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第1特征向量场的高值区是云南气温变化的敏感区,第1主分量序列是反映云南整体年均气温变化趋势的指标,第2特征向量场的正值区和负值区基本对应第1特征向量的低值区和高值区。在第1特征向量的高值区1960年代以来的气温变化具有前低后高的特点,低值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甘南地区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王建兵  王振国  汪治桂 《气象》2007,33(1):112-117
通过时甘南地区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发现甘肃西南部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代初有暖突变,从1980年代末开始该区域夜间开始明显变暖,到1990年代出现白天、夜间同时变暖的现象,甘肃西南部的气温突变主要是由于1990年代后白天和夜间温度同时上升造成的。秋季气温在1980年代末开始上升,夏季和冬季气温到1990年代初开始上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武汉、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南京和合肥8个城市1951-2016年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运用多项式拟合、线性拟合、Morlet小波变换、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方法,讨论了武汉市极端气温指数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年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热夜日数表现出阶段性上升和下降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分别为0.1℃/10a、0.53天/10a、2.1天/10a。近11年在全球变暖大环境下,反呈下降或减少趋势。(2)极端最高气温在1986年、高温日数在1957年和1997年、热夜日数在1990年出现了突变,由前期下降趋势突变为整体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均值突变后上升了0.4℃,而高温日数两次突变后均值分别增多61%和54%,热夜日数突变后均值增多78%。(3)极端高温存在5a-6a、8a-9a和10a-11a周期变化。高温日数存在6a、8a-9a和15a-16a的周期变化。热夜日数存在11a、14a和23a-24a的周期变化。(4)武汉市年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热夜日数虽然近11年为下降或递减趋势,R/S分析显示未来仍很可能出现上升或递增的趋势。(5) 武汉与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南京、合肥比较分析显示,极端最高气温、年高温日数、年热夜日数三类指数整体综合排名武汉为第7位,其炎热程度在8城市中居后,武汉退出了“四大火炉”城市。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甘肃省气温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rcGIS Analyst平台,采用协同克里格(CoKriging)插值方法,对1979—2008年甘肃省旬平均气温进行了空间插值,得到1km×1km各旬的平均气温表面数据。第36旬气温插值结果的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标准差、标准化平均误差和均方根标准差的平均分别为-0.00046,1.998,1.809,0.0035和1.087℃。利用插值计算结果和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了旬、月和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东南部地区的气温变异较小,其他地区的变异较大;时间上第23-24旬、第24-26旬、第25-27旬、第33-35旬和第34-36旬的平均气温呈平稳下降趋势,第4-6旬、第5-7旬、第6-8旬、第7-9旬和第8-10旬的平均气温呈平稳上升趋势,7月气温呈不显著下降趋势,3,5和10月的平均气温略呈上升趋势。1979—2008年甘肃省的年平均气温为8.05℃,3年滑动平均最低气温(1983—1985年)为7.13℃,最高气温(2005—2007年)为8.82℃,气温上升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青海器测时期以来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2年气温月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2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率为每10年0.25℃.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起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升幅最为明显,并达到年代平均气温最高值.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普遍存在不对称性.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年和秋、冬两季青海气温的升温率明显大于全国气温升温率,年平均气温变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国气温变化5~6年,这一结论有助于证实"青藏高原主体可能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先兆地区"的论断.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城区气温变化及城市热岛   总被引:8,自引:11,他引:8  
朱家其  汤绪  江灏 《高原气象》2006,25(6):1154-1160
利用上海市城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郊区气象站资料,对比分析了上海市城乡气温变化并分析了上海市的城市热岛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的气温分布有几个高温中心,分别位于北部的虹口体育馆、中部的静安区和西部的延安西路。夏季7月日平均气温在31.8℃以上,午后超过36℃。这些地方的日夜温差也大,夏季超过8℃,冬季仍在2℃以上,表明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城市化加热分布。上海市城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各站间的差别不大,但明显不同于郊区,具有城市化的气候特征。上海城市热岛受城区和郊区气温变化的共同影响,由于城区和郊区气温变化不同步,故各有其独特的变化特征。上海城市热岛的日平均强度夏季7月大约为2.6℃,春季4月可达3.7℃,冬季1月在1℃以下。全年平均的热岛强度约为0.7℃。上海城市热岛的日变化为白天低、夜间高的多峰结构,午夜的高峰通常可达一天的最高值。上海城市热岛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夏季7月的多年线性上升趋势超过0.05℃/a,但仍有继续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南疆盆地1 96 1—2005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新疆南疆盆地近45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南疆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989年开始发生暖突变。从1980年代末夜间温度开始异常升高,白天温度也随之升高,从而导致南疆盆地整体温度异常暖突变。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在各个季节中,秋季和冬季温度的异常偏暖对年平均温度异常暖突变的贡献最大。在各种温度升高过程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最低气温,而最高气温的升温幅度远小于最低气温,从而日较差表现为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青河1961-200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河近48 a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河年平均气温在1989年开始发生暖突变。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夜间气温显著升高,白天气温也明显升高,从而导致气温暖突变。在各个季节中,冬季和夏季气温的明显增暖对年平均气温暖突变的贡献最大。在各种温度升高过程中,升幅最大的是最低气温,尤以冬季最低气温升温最大,升温率达1.1℃/10 a。而最高气温的升温幅度小于最低气温,从而日使较差表现为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01~2013年GPCC和CRU降水资料在中国大陆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01~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对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的降水资料分别从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3年CRU与GPCC降水资料均能较准确地描述中国大陆地区的降水特征,且在东部较西部地区、夏季较冬季与站点实测降水情况更为一致。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在其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通过比较降水偏差绝对值的百分比、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等统计量后发现:CRU在青藏高原和其它较大的山脉附近与站点实测降水的差别较大,且年均降水趋势在西北一带的阿尔金山脉、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比实测降水的年均趋势小、甚至出现趋势相反的情况。此外,CRU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也偏小。而GPCC数据不论是降水量还是降水趋势都更接近实际情况。在1901~1961年,通过与65个长期气象观测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比较发现,CRU在110°E以西地区与站点观测的降水资料间的差别较大,而GPCC与站点观测资料的吻合较好。最后,利用1961~2013年两套降水资料和站点实测资料分别计算了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简单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干旱变化,发现GPCC对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的描述比CRU更接近站点实际观测;并且CRU也没有反映出1997年夏季中国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情况,而GPCC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这一干旱事件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就中国大陆地区长时期降水资料而言,GPCC的适用性优于CR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