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的气温分布及其垂直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料比较稀少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进行气象观测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冰川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不同海拔(5 207,5 550,5 792和5 955 m)的4个自动气象站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北坡近地面和自由大气的温度分布状况及其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日变化气温5 207 m站的升温速率最快,5 550 m站次之,5 792m和5 955m站最小,4个站月平均最高(低)气温分别为5.7℃(-9.3℃)、4℃(-6.5℃)、1.4℃(-14.8℃)和1.3℃(-15.4℃);气温递减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大(小)值出现在1月(3月),其值约为1.07℃·(100 m)-1(0.12℃·(100m)-1),年(春、夏、秋季)平均日变化幅度白天大、夜晚较小,冬季全天比较平缓,夏季在00:00-09:00(北京时)出现正值,其他季节全天皆为负值;自由大气的温度递减率值大部分都在0~1℃·(100 m)-1之间,海拔5 200~6 000m之间的平均温度递减率值为0.78℃·(100m)-1. 相似文献
2.
近50年福建气温、降水变化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近50年福建气温呈下降趋势,全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0114℃。年^-^1,即大约10年下降0.11℃,气温下降趋势势沿海大于内陆,冬春季大于夏季,80年代秋季则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丰水期方要在50年代,枯水期在60年代,80年代以来春雨(2-4月)显著增多,雨季(5-6月)降水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00年雷州半岛5个气象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等资料,对雷州半岛40年和近10年的变化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5.
6.
广西45年来降水和气温的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应用1957~2001年广西76站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通过计算各站降水和气温的趋势系数,分析广西45a来年、季、月降水和气温长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广西的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异常,但季、月的降水量表现出不同的长期变化特征;广西的年平均气温有很明显的增温趋势,变暖主要是发生在夏、秋季,而春季气温则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00年十堰市7个气象观测站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对十堰市近40年,尤其是近1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十堰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均呈上升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趋势有所加快,其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增高较快;年平均降水量在70年代中期以后呈下降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减少趋势加快,主要是由于春、秋季降水减少较多所致。 相似文献
8.
9.
近45a来花溪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花溪区1962-2005年年气候历史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滑动平均分析等方法对月、季、年气温、降水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各要素随时间变化趋势。按照世界气象组织对气候异常提出的2种判别标准分别计算花溪区1962-2005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异常变化情况,并与多年平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气温变化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
罗甸县近62a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罗甸县1951—2012年气温和降水逐日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多项式函数拟合对趋势变化进行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方法做阶段分析和突变检验,并应用morlet小波周期分析方法,分别对年、季平均气温和年、季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62 a里,各要素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年、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变化显著,冬季和秋季增温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气候正在变暖。年降水量缓慢减少,春、秋季降水减少导致了年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总被引:35,自引:21,他引:35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 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东、西部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3个测站,1961-2002年历年1-12月平均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42 a来祁连山区降水量与经向风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主体的降水多于周围地区,西部降水集中于5-9月,东部降水集中于4-10月;祁连山东部降水比西部稳定;祁连山西部常年以偏北风为主,东部以偏南风为主.700 hPa南、北风的年气候分界线位于37°N以南,基本呈"东-西"走向.从冬到夏,偏南风由南向北发展,11月-次年3月整个祁连山区以偏北风为主,4-9月逐渐向北移动,偏南风最北到达祁连山中部.祁连山干旱年与多雨年矢量风的差异较大.多(少)雨年矢量风辐合(散). 相似文献
13.
使用祁连山北坡中段和东段5—9月面雨量和水文资料,运用非随机人工增雨试验中的序列检验、区域对比、区域双比和区域回归等4种数理统计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对2010—2020年在祁连山北坡东段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检验评估。试验发现:4种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均证明祁连山北坡东段开展的人工增雨试验为正效果,其中区域对比、区域双比、区域历史回归试验效果检验通过了显著性水平α≤0.10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对4种评估检验方法分析,区域历史回归试验方法使用的样本容量较大,避免了人为选择历史相似天气容易引入众多主观偏倚和争议的操作程序,产生的假效果相比其他试验最小、功效最高,可作为最终评估结果,祁连山北坡东段2010—2020年平均相对人工增雨效果为26%。进一步评估了祁连山北坡东段2010—2020年开展大规模人工增雨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分析发现:石羊河年平均径流量增加了124.6%、民勤蔡旗断面年平均下泄水量增加了124.3%、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上升了2.46 m,干涸近半个世纪的青土湖水域面积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14.
在天山北坡不同区域间隔海拔高度100 m左右采集5个树轮梯度年表,分析树木径向生长沿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结果发现:在树轮年表特征中,平均轮宽、树龄和敏感度等存在海拔梯度变化,平均轮宽和敏感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平均树龄则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高海拔采样点在同一区域和不同区域间一致性最好,低海拔采样点次之,而森林中部最差,东部和中部低海拔区域采样点的一致性要好于西部,坡向、坡度等小生境的差异也是影响树轮生长垂直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存在同时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树轮生长的环境要素,西部和中部高海拔树木对该要素的响应更显著,在更为干旱的天山北坡中部和东部,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要多于西部伊犁地区。 相似文献
15.
We review here proxy records of temperatare an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Holocene,especially the last two millennia.The quality of proxy data,methodology of reconstruction,and uncertainties in reconstruction were emphasized in comparing different temperatare and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clarily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Holocene.The Holocene climate was generally warm and wet.The warmest period occurred in 9.6-6.2 cal ka BP,whereas a period of maximum monsoon precipitation started at about 11.0 cal ka BP and lasted until about 8.O-5.0 cal ka BP.There were a series of millennial-scale cold or dry events superimposed on the general trend of climate changes.During past two millennia,a warming trend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clearly detected,but the warming magnitude was smaller than the maximum level of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the Middle Holocene.Cold conditions occurred over the whole of China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AD 1400-AD 1900),but the warming of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AD 900-AD 1300)was not distinct in China,especially west China.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especially east China.The modern warm period has lasted 20、years from 1987 to 2006.Bi-decadal oscillation i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was apparent over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Solar activity and volcanic eruptions both were major forcings governing the climat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相似文献
16.
17.
青藏高原暖季与冷季气温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4—2003年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度>3000 m以上的49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分析了暖季与冷季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暖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三部分:大致在85°E以西的高原西部地区,大致以85°E和33°N为界的高原东北部地区和高原东南部地区;西部高温区、柴达木盆地高温区和藏南高温带很明显。冷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为南暖北冷,南北分界大约在32°N。青藏高原暖、冷季气温空间分布有较一致的年代际变暖现象,主要表现在北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北部暖季升温明显,五道梁站暖季长期升温趋势为0.035℃/a;青藏高原南部冷季升温明显,拉萨站冷季长期升温趋势达0.060℃/a。青藏高原暖、冷季气温为大体一致的年际变化,江河源区有明显的高值区,为气温变化的关键区;暖、冷季气温长期变化趋势虽然都是上升的,但近10年的变化趋势却相反,暖季为降温趋势,冷季为明显的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7,他引:37
利用青藏高原84个气象站建站至2001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40年来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揭示了高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普遍升高,最低气温上升速率是最高气温的1倍~3倍,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青藏高原各区的气温突变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地区早于北半球1988年的气温突变,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的突变在各区都有发生,平均气温突变开始于柴达木盆地(1973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DTR)分别开始于高原东部、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等地;不同季节的突变随时间地点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气温和降水百年变化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120年气温和150年降水资料的分析发现:(1)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变化有着明显的一致性,1920年是个转折点,前期偏低,后期偏高。(2)冬、夏季的极端最高气温近20年来呈偏低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呈持续偏高趋势。(3)年、季极端气温差值距平197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1972年以后以负距平为主。50年来差值持续变小。(4)北京与中国东部、北半球、全球平均气温在1920年以前趋势相同。1920年以后,北京和中国东部的趋势相同,而和北半球、全球有着明显的差别。(5)北京的年降水从50年代至80年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6,他引:26
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其上空500hPa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重建得到青藏高原19502000年连续、可靠的台站地面月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重建后的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年及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区域划分,分析了近50年青藏高原全年及各季节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年、春、夏、秋季与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区域分别可以划分为4个区、2个区、4个区、5个区和4个区。青藏高原近50年气温总体上升,但同时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大部分区域的平均气温变化和高原总体升温相似,春季和冬季升温明显,特别是春季和冬季的Ⅰ区。夏、秋季升温趋势不明显,夏季Ⅰ区与秋季Ⅲ区还表现出较小的降温趋势,降温幅度分别为-0.26℃和-0.1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