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研究了与1993年北海道西南地震有关的同震表变,该地震发生在日本大岛偏西南方向约60km。国土地理院在该地区的三角点上用GPS进行了测量。获得了这些三角点上与地震有关的运动资料。  相似文献   

2.
据美联社东京1978年10月31日电,日本科学技术厅的一位官员于10月31日说,日本政府根据一些专家关于可能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的警告,已开始一项三年规划以发展一个早期地震监视系统。日本地震专家们一直认为,这个国家在未来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一次震级为里氏8级的毁灭性地震。该官员说,将以一笔三百多万美元的筹划投资来研制一套新的地震监视装置,并对这个国家三个主要地震发生区的海洋地壳进行观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土地理院和邮政省通讯综合研究所1992年11月16日宣布,从当月23日起,他们将在静冈县御前崎周围共同实施首次采用了甚长基线射电干涉仪(VLBI)的东海地震观测。这种精度极高的观测系统是在两个点上接收来自银河系以外的微电波并利用其到时差来测量地壳位移。据说在日本东海地震的预想震源区内检验板块的具体活动动态,这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4.
前言最近 ,媒体不断报导说东海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正发生着异常变化。此时正值 1 999年 8月以来 ,静冈县西部正下方菲律宾海板块内部的地震活动减弱 ,开始了所谓的平静期。紧接着 ,国土地理院公布了 GPS所观测到的截至 2 0 0 1年 6月的地壳异常变化结果。毫无疑问 ,这些肯定都是自观测以来出现的异常变化 ,问题是这些异常与东海地震有何联系。1 976年石桥提出东海将会发生地震的警告 ,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国家规模的防灾体制 ,可 2 0多年来却一直相安无事。“终于有动静了 ?”目前有这说法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 ,这决不是确凿的判…  相似文献   

5.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6.
国土地理院正在研制用于捕捉大地震前兆——地壳急剧形变的高精度“多波长激光测距仪”.1982年11月研制出可谓是心脏部分的调制器的试制品,目前正在试, 验中,可望在明年完成综合试验.这种测距仪的精度相当于现有长距离激光测距仪精度的五倍,可测出五十公里距离内一厘米的变化.研制工作完成后,将为东海地震等的预报工作提供“地壳水平方向的形变急剧变化”这一有力前兆现象的数据.激光测距仪是求光束来往于两点间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东海地区是指定的加强地震防灾对策地区。建设省国土地理院在静冈县的配合下,决定利用静冈县榛原町的供水隧道的空间,设置高精度的远距离光波伸缩仪,以加强地震预报的有力手段——地壳形变的观测。这种方法与以前利用石英棒反复进行短期观测不同,是应用氙灯作为光源,以大约1公里0.3毫米的极小误差监视地壳形变。通过它能够连续观测骏河海槽正在俯冲的东海地区的地壳形变,希望能对地震预报的实际应用发挥作用。一般认为,通过反复进行大地测量检测地壳形变是捕捉地震前兆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明  相似文献   

8.
徐桃玲  金红林  郭鹏 《地震》2012,(4):131-139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根据国际GPS服务和日本国土地理院公布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得到地震前20天震区附近上空的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的时间序列,并利用滑动四分位法(前15天滑动)分析电离层异常.同时采集COSMI...  相似文献   

9.
对于地震学家们来说 ,地震预报犹如一个圣餐杯 ,多年前闪闪发光 ,如今却渐趋暗淡。一位专家把先前的那些努力称为“惨败”。但是现在有了新的希望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于卫星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的兴起带来的。GPS接收的数据正被用来描绘地壳板块的长期运动。板块之间的缓慢摩擦和碰撞产生应力 ,这些应力最终通过地震来释放。近年来 ,GPS已可监测这些运动 ,且这些运动被证实与地震有关。如果地震学家们能对地质应力如何积累和释放有全面的了解 ,他们就有可能发现地震的前兆——例如大地震前数月、数周或数小时出现的警示性的地质变形…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地壳介质受力作用而快速破裂的一种地壳运动形式,当地应力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地壳介质时才能引起应力的局部集中,促成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苏联格佐夫斯基(1973)等人认为,构造应力场是随时间变化的。固体潮、地震及地壳的现代缓慢运动都是这种变化的间接显示标志。岩体力学应力变化的记录可以提供关于引起现代地壳运动的这些力的直接信息。因此,探索地壳中的应力状态,对于地震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地震测报工作中,对于震前出现的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地应力现象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从地震预报的观点出发,对于这些资料,首先要  相似文献   

11.
据日本《日本经济新闻》1976年12月29日讯,为了预防发生以骏河湾为震源区的东海地震,过去在该地区进行了水准测量和特定观测,建设省国土地理院在这个基础上,将从1977年5月开始以观测潮位差为重点,对调查土地隆起高度的具有遥测系统的验潮站进行观测。另外,还将采用最新的仪器,对垂直、水平、倾斜各个方向的地  相似文献   

12.
一、用激光器记录地壳表面的位移据塔斯社阿拉木图1977年11月25日电,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南哈萨克发生过强烈地震的震中区,现处于激光器的监视之下。阿拉木图的科学家们开始利用这种仪器定期记录人眼不易察觉的地壳表面的位移。为了进行这些观测已建立了一个监视台网。这些台设立在地球物理学家发现的深层地壳断裂的地方。他们认为强烈地震的发生是与地球上这些断裂有关系的。激光器监视的数据是用来研究预报地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1993年5月17日指出,作为日本东海地震预报重要指标的静冈县御前崎附近的地壳沉降已有减弱,认为“需要充分注意”。地壳沉降停止,已在御前崎附近的滨冈町水准点的测量中得到了证实。日本国土地理  相似文献   

14.
1983年6月1日在东京国土地理院目黑厅舍召开的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特别会议上,日本气象厅报告说,5月31日他们通过分析得知:带来海啸灾害的日本海中部地震是正断层型地震。在此以前,日本海方面还未有过里氏7级以上正断层型的大地震的记录,这回是第一次。气象厅及地震学者们在地震发生后,一直都估计是逆断层地震。6月1日的报告,推翻了他们的定论,致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看来重新认识地震预报观测体制成了很大的课题。日本气象厅地震预报情报课详细地分析了从日本各气象台、测候所收集的地震仪记录图表,制成了地震初波“向上”及“向下”的分布图。结果得知:这次地震是以震源区秋田近  相似文献   

15.
研究现今地壳运动和强震机理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引起的重力时间变化.断层位错运动是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特殊形式.利用重复重力观测数据,选用稳健算法反演研究了1985-2002年滇西地震实验场主要断裂运动的时间分布和强震响应特征,获得了不同类型强震孕育过程图像.  相似文献   

16.
按照传统的观点,在地壳范围内发生的大多数地震属于断层地震,因为在地壳范围内缺乏相变的条件。对于深源地震则认为它是一种剪切运动加上体积的收缩或扩张的结果。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在整理西海固地区震源机制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地区有一些地震的P波初动是划不出节线的,有的以正号波为主,有的则以负号波为主。其震源深度大都位于地壳范围内。这类地震的直接成因显然是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断层错动来解释的。本文列举了西海固地区这几次特殊P波初动分布的资料,并对形成这类地震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是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最大灾难事件.地震发生后有人通过对GPS数据的动态处理分析认为在地震前1小时内震中附近有非常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发生,从而提升了地震学界对通过高频GPS观测技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的预期.高频GPS观测技术是近年来GPS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研究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短期变化过程、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可靠性还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静态处理得到的载波相位观测残差来分析测站位置动态变化的方法,并采用这种方法对汶川地震前震中附近几个GPS连续站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震中附近并不存在显著的地壳运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地质调查所在近畿及其周边地区设立了一个为地震预测研究服务的地下水观测网,它主要由沿活断层分布的21个观测点组成,分布区域为北纬34°~35.5°,东经134.5°~136.7°。这些观测井是由日本地质调查所在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阪神地震)后重新设立的,所有观测井从1998年开始连续观测。2001年3月24日的芸予地震(M6.7)就发生在该观测网以西近海,震源深度51 km,震中离最近的观测井约170 km,最远的约380 km。尽管许多观测井都观测到了地下水位和地壳应变的同震或震后的变化,但都没有明显的震前变化。分析观测结果显示,这些同震和/或震后的变化,可通过由断层模型估计的同震体应变变化得到很好的解释。通常同震和/或震后的地下水位改变由两个因素引起,一个是同震应变变化,另一个是强地面运动,强地面运动使含水层产生裂纹,有时还会发生液化。当发生的地震相对较深并远离观测网时,那么在观测网范围内的地面运动将会很小。因此推断,由应变引起的同震和/或震后地下水位变化比其他因素引起的水位变化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晋冀蒙交界区域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内1984年以来的区域精密水准和1999年以来的GNSS地壳形变观测数据.通过对区域精密水准数据采用拟稳平差、Kriging插值方法进行计算处理,获取研究区地壳垂直运动结果;对GNSS数据使用GAMIT/GLOBK软件计算,并采用欧拉矢量法转换,获取研究区地壳水平运动结果.经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水平运动弱于垂直运动;利用区域精密水准成果确定的下降隆升垂直运动交界高梯度带(大于20 mm)是未来发生4.0级及以上地震的重点区域,说明地壳垂直运动信息对地震危险区判定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通过地震活动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规律和迁移现象,与研究区地壳垂直运动变化规律较一致,表明区域精密水准是捕捉地壳和断层垂向运动的有效方法,另外在部分具有走滑和低倾角正断层附近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有很好的关联性,且当关联性不一致或垂直运动活跃同时水平运动微弱时,附近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会长是东海大学教授浅田敏)于1987年5月18日在东京都大手町国土地理院召开了第79届联络会,并就福岛县近海接连发生中级地震问题发布预见,推测从过去的例子来看,福岛县近海年内可能发生震级(M)为7级的地震。福岛县近海地震以1987年2月6日夜里发生的M6.7和M6.4的地震为开端,加上4月的3次地震,目前共发生M6的地震5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