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历史时期海面波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泛采用文字类海面变化“代用资料”是历史时期小尺度海面波动研究的重要手段,将史籍中有关海面波动的记载与考古学和沉积地层学证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初步认定:我国历史时期2ka年来,西汉至两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西汉晚期为显著高海面时期);晋末至隋末为相对低海面时期,唐至南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尤其是8世纪,11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期出现显著高海面,而其间的唐末至五代,南宋后期至元初曾出现过海面下降;元明清时期总体为相对低海面时期,但在元中后期至明初,16世纪上半叶,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分别出现几次相对高海面。  相似文献   

2.
江苏吴江地区近2000年来的海面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  谢志仁 《江苏地质》1996,20(1):46-50
沉积学方法是研究历史时期海面变化的重要手段,吴江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后缘、太湖平原东南部,地势低洼,为最近2000年历史时期中海面变化敏感区。文间作者采用沉积学方法,对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面向未来的海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志仁  夏胜俊 《地学前缘》1997,4(2):235-246
长期以来以地质时期海面变化过程等理论性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海面变化研究经过70年代在观念、方法和资料积累方面的突破,自80年代初期以来进入了以“面向未来”为基调的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关于未来海面变化幅度其影响和对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90年代以来的几年间,民办海面研究的活跃领域是地质历史时期(LGM,5e等阶段)的海面实况、极地冰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海面控制原理、海面模型以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现状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简要介绍了与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环境变化有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与海面的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趋势预测、极端高水位、新奥尔良实例等。根据对前人成果的综合研究和小组获得的最新数据,阐明了影响渤海湾西岸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保有高程、加积作用、地面下沉、海面上升和以极端增水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各自的现状,提出了综合诸因素相互作用的泥质海岸带的研究思路和警惕可能的沼泽化趋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向未来的海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以地质时期海面变化过程等理论性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海面变化研究经过70年代在观念、方法和资料积累方面的突破,自80年代初期以来进入了以“面向未来”为基调的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关于未来海面变化幅度及其影响和对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90年代初以来的几年间,世界海面研究的活跃领域是地质历史时期(例如LGM,5e等阶段)的海面实况、极地冰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海面控制原理、海面模型以及绝对海面的航天测量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预测热”之后的“冷思考”。中国海面变化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迅速发展,今后应注意引进先进技术方法,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发掘自身的优势,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面变化研究的新进展最近十余年来,海面变化研究经历了一场变革,在历史海面变化的过程研究这一传统研究方向之外,未来海面变化的预测研究以及海面变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异军突起,成为最为活跃的前沿课题。这一发展态势表明海面研究已从现象解译走向机理预测,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已从第四纪地质的领地走向地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领域。海面变化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在很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面变化及其趋势与影响的初步研究”课题组于3月28日至30日在南京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海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试点研究”子课题工作会议,其他二个子课题的领导小组成员与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各子课题的同志在会上介绍了全新世海面变化、仪器观测时期的海面变化与地壳形变以及海面变化趋势与影响研究三方面的研究动态与进展,交流了所承担任务的工作设想与方法,研究了各子课题的相互配合与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于2013年7月在天津召开了以“海岸带地质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方法”为主题的学术讨论及培训会议,邀请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 Dr. W. A. Marshall、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比利时地质调查所)的Dr. C. Baeteman和北京大学的周力平教授分别讲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方面:(1)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细分、地层单元、分类系统和海面变化的关系。(2)泥质海岸带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以实例展示了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物及特征、野外描述方法和内容,地层垂直序列的连续性及与岩相的相关性。(3)相对海面变化研究历史和基础理论,涉及众多方面,包括气候与海面变化的关系、影响相对海面变化的各种因素(构造、绝对海面升降、均衡、温度、沉积物压实、海洋虹吸作用和大陆杠杆作用等)、21世纪高分辨率测量和预测对海面变化研究的意义等。(4)海面研究的关键技术方法。盐沼沉积物中获取高精度的海面代用指标--盐沼有孔虫与海面高度的转换函数,精度可达厘米级;获得全新世沉积物高分辨率年龄的方法--14C、210Pb/137Cs/241Am、OSL测年、天然剩磁等方法和其它多种年龄替代指标(人类活动造成的Pb富集历史、孢粉标志层、火山碎屑层、球状碳质颗粒等)的应用,以及对14C年龄数据的“wiggle matching”和“bomb spike”校正等。(5)海岸带变化进程与驱动机制:介绍了比利时海岸带全新世海面上升过程(控制因素、上升速率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重建了比利时西部沿海平原的形成演化过程(海岸进积、潮道发育过程)。(6)人类活动和湿地发展:海岸带三角洲的环境极为脆弱,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基础地质研究及对工程地质特征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展示,指出IPCC的预测只考虑了由于冰融化和热膨胀导致的海洋水体增加而引起的海面上升,而不同地区的预测模型要考虑各种因素对海面变化影响的贡献量,未来的海面上升预测应考虑在振幅和时间上的变异性,区域海面上升预测比全球上升预测更有应用价值。会议期间,两位国外学者还参与了我们的钻孔岩心编录及分样,并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了解了英国和比利时泥质海岸带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的基本情况、研究方法与现状,交流了钻孔岩心编录方法与经验、当前海岸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海面标志点和海面变化研究的进展以及光释光研究的复杂性和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地区广泛分布的古海面标志物,为建立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过去20年来该地区已相继建立了一些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但在讨论影响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因素时,未将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及均衡作用对高程的贡献量加以区分。文章以该地区7个点的古海面标志物及相关层位的高程测量与年代学测定结果,经与地区性预测海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后,定量讨论了该地区海面变化(包括绝对海面变化与冰川、水均衡作用)与构造活动对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贡献;并以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地层记录与古地震研究资料讨论了牡蛎礁体在建礁过程中所记录的构造下沉。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珠海地区钻孔剖面的沉积物,通过实验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本区历史时期有4次海侵。第1次海侵发生于7500a B P,最高海面可能高于现今海面1m左右。5750 a B P发生第2次海侵,来势迅猛,当时的海面可能高于现今海面4m左右。第3、4次海侵分别发生于4650 a B P与2600 a B P,它们持续的时间较大,并且海面出现多次波动。目前已进入第5次海侵  相似文献   

11.
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统计分析、模型模拟、虚拟试验和多种海面变化代用资料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全新世中国东部海面和全球平均海面千年尺度波动期和两千年来中国东部海面百年尺度波动期的划分方案,分析了这些波动与同期全球和中国温度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讨了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海面波动对沿海地区海陆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影响,提出了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全新世海陆交互作用研究应注意从趋势模式向波动模式推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对莱州湾南岸8个钻孔沉积物沉积结构及有孔虫特征分析基础上,识别相关海面标志层位,辅以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重建了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历史,并讨论了海面变化的沉积响应及控制因素。约9200cal BP以前,海面快速上升,研究区海侵时海面于-21.5m左右;9200~8400cal BP海面上升速率减缓至约2mm/a;8400~8000cal BP海面由-14m快速上升至-5.5m,速率约为33mm/a;8000~7600cal BP,海面持续数百年停滞或微弱下降;7600~7000cal BP海面由-5.5m快速上升至0m以上,速率至少约为13mm/a;7000~6000cal BP海面缓慢上升至+2~+3m位置,速率约为3mm/a;约6000cal BP以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今水平。约9200cal BP以前、8400~8000cal BP、7600~7000cal BP时期的3次海面快速上升,是MWP-1C融水脉冲、诱发8.2ka冷事件的融水脉冲,以及MWP-2融水脉冲的中纬度地区响应。中全新世全球冰融趋于停滞后,由于研究区沉积盆地沉降速度较慢,在冰川均衡调整效应下,使+2~+3m的相对高海面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3.
王思敬 《地质科学》1998,(2):255-256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工业化带来CO2及其他微量气体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和业已出现的全球变暖趋势,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政治家以至各国政府首脑的关注。而气候变暖对诸多环境要素的影响中,海面上升问题首当其冲。它将给人口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低位的沿海平原的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正因为如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了“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初步研究”的大型项目。《中国海面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一书即是该项目所属的4个研究题目的成果之一,也是4卷本《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一书之卷2。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我国海面变化研究成果的专著。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珠海地区钻孔剖面的沉积物,通过实验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本区历史时期有4次海侵。第1次海侵发生于7500aB.P.,最高海面可能高于现今海面1m左右。5750aB.P.发生第2次海侵,来势迅猛,当时的海面可能高于现今海面4m左右。第3、4次海侵分别发生于4650aB.P.与2600aB.P.,它们持续的时间较长,并且海面出现多次波动。目前已进入第5次海侵阶段,预计50年后海面可能上升15-20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海面变化的区域性经验研究表明,确实无法找到一条公认的全球一致的海面变化(eustasy)曲线。为了解释其原因,地质学家与地球物理学家、数学与力学家相结合,对海面变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本文着重介绍了以J.A.Clark为代表的负荷模式和以N.-A.Mǒrner为代表的重力模式。前一模式从扩大的冰川均衡作用和水均衡作用出发,为粘弹性地球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在假定5000年来eustasy不变的前提下,也可以划分出六个具有不同全新世海面变化带的曲线带。后一模式则根据测地卫星所获得的大地水准面图具有近200米的隆凹,论证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大地水准面—海面变化及其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渤海湾西部潮间带和浅海区106个表层底质样品的活体与死有孔虫进行分析,筛选出8个优势种。利用死体有孔虫研究了优势种随水深(高程)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讨论了不同属种、不同有孔虫垂直组合带与地质环境、海面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有孔虫属种和组合的指示范围决定其作为地质环境及海面变化指标的灵敏性和精度。确立了研究区有孔虫海相性评价指数及与水深(高程)的相关性。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实例应用的分析,恢复了研究区一个局部地点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为全新世地质环境和海面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案例。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但可以认识和理解陆地表层景观环境在过去的变化过程,而且对当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或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使用的主要数据源、处理方法和研究思路,从历史文档资料、古地图、考察/调查报告、模型模拟与综合多源信息和多学科知识的方法等5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的现状。根据不同数据源的特性,探讨分析利用不同方法开展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优缺点及其不确定性:①历史文档资料种类繁多,包含的信息量巨大,但存在很多噪音和遗漏,且缺乏直观的空间信息;②古地图可以提供比较直观的空间位置信息,但是历史时期的绘图技术落后,且土地利用类别划分较粗;③过去的野外考察/调查资料记录比较规范,但时空尺度较小,难以满足较早时期的研究需要;④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可选择的时空尺度范围较大,但模型的选择和建立比较复杂,对驱动数据和初始值要求较高。最后,提出只有综合多源信息和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比较完整地理解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融合多源信息和多学科知识的方法将是今后进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波动特征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的资料数据进行全面搜集,其中包括12条原始曲线和 600多个标志物点的多项信息,通过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拟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小尺度波动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波动的一系列特征。初步建立起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随时间变化的波动序列,即:大致以 6500aBP为界, 6500aBP之前海面在波动中快速上升;6500aBP之后海面波动频繁,变化幅度减弱,但其变化的总趋势呈现出在波动中微微上升的特点。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变化从总体上来讲共经历了 9个周期的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来海面变化的区域性经验研究表明,确实无法找到一条公认的全球一致的海面变化(eustasy )曲线。为了解释共原因,地质学家与地球物理学家、数学与力学家相结合,对海面变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本文着重介绍了以J.A.Clark为代表的负荷模式和以N,-A.Morner为代表的重力模式。前一模式从扩一大的冰川均衡作用和水均衡作用出发,为粘弹性地球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在假定5000年来eustasy不变的前提下,也可以划分出六个具有不同全新世海面变化带的曲线带。后一模式则根据测地卫星所获得的大地水准面图具有近200米的隆凹,论证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大地水准面海面变化及其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层序地层学和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引言、意义海平面相对于大陆的震荡变化受全球海面变化,以及沉积物供给的变化和沉降速率的控制。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全球海面变化的原因,以及它与其它全球地质现象,如板块构造、气候、大洋缺氧事件等之间的关系,那么,区分全球海面变化与沉积物供给和沉降的影响,这一地层学上的老问题便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从地震地层学以及最近的层序地层学认识到:沉积层系可分成许多由不整合面限界的沉积序列;最近又进一步了解到,这些序列内的相组合和几何形态与海平面变化有关。这样,就为阐明全球海面变化史铺平了道路。CRER第一工作组的任务——层序地层学和海面变化——就是要在上述成就的基础上,对白垩纪时的沉积旋回性的成因,按1-10百万年的时标进行预定的研究,特别要估计白垩纪时,全球海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