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又称地质填图)是整个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先行,是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查明地层、岩石、构造及形成演化等基本地质情况,填绘地质图,为解决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和发展地球科学提供资料信息和科学依据。从1913年成立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我国区调已历经一  相似文献   

2.
区调提速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质调查(区调)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调整区调工作布局,加快区调工作步伐已迫在眉睫。本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十五”计划的要求出发,分析了全国区调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区调部署、加快区调进度的紧迫性、可行性及目标任务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尽快将区调工作纳入全面服务社会的轨道、2005年优先安排并完成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调工作、2010年前全面完成全国中比例尺区调任务并出版中国第一套相关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的基本思路。章特别指出,区调提速一定要确保野外填图的质量,工作部署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依靠计算机、遥感等高新技术实现区调提速,要在提速过程中实现区调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孙大光同志在一九八三年全国地质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在本世纪末争取完成成矿远景区和主要经济建设区一比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200万平方公里的战略任务。这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奋斗目标,我们不仅应当在认识上确立区调工作的战略地位,而且在工作部署上必需实行普查勘探队和区域地质调查队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区调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战略性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工作。区调工作的广泛开展,不但是大幅度提高地质研究程度的有效途径;同时又能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年地质部全国区调工作会议指出:“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战略性工作”.但是,由于对区调工作的战略地位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还影响着区调工作的战略作用的充分发挥.产生认识上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地质业务角度考虑,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地质工作,几乎涉及到地质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要求从事区调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需具有相当的基础地质知识,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并掌握一套现代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因此,加强区调人员的  相似文献   

6.
《地质通报》2003,22(7)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已覆盖了陆地面积的70%,但至今在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地区仍有数十幅1∶25万图幅的空白尚待区调普查,大部分已测制完成的1∶20万图幅需要修编。显然,20世纪50—60年代的地质成果已经严重老化,且传统区调工作方法也需大力更新。按照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新一轮区调工作需要补充大量新的数据。面对这样繁重的任务,必须改变传统的区调工作方法,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调查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年部署了区调野外数据采集自动化、区调基础数据库研究和建设等一…  相似文献   

7.
宋鸿林 《地质论评》1991,37(3):288,234
1990年10月12~18日,由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在风景秀丽的大连市金州海滨召开了“构造变形(附沉积地质学)野外现场考察讨论会”。这是一次以野外现场露头观察和讨论为主要形式的专业会议。到会代表共69人,既有许多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和构造地质研究的学者,也有不少从事野外区调工作的地质专家。会议得到了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和辽宁区调  相似文献   

8.
截至1985年底止,广西有区调队,一、二、四、六、七地质队及石油队、地质研究所、地质学校、航空物探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北海地质勘察公司、环保站南宁分站等13个单位组建了11个区调分队,分别在12个地区从事1:5万区调工作。累计完成面积1400km,按研究性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12个地区的区调工作大体可分为:1.以成矿远景区(带)上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为主的区调工作,主要由各地质队和区调队承担;2.以桂林、南宁、柳州、北海等旅游城市、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的基础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为研究对象,主要由区调队和局属各专业单位承  相似文献   

9.
区调图件的清绘和制印是区调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八三年底止,全国清绘印制一比二十万、一比五万区调图件近千幅,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内外地质科学技术交流,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多年来区调成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两幅1:5万区调填图为例,利用ICPS-Ⅲ型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开展微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高新技术在1:5万区调中的应用研究。解决了地理、地质、遥感和物化探等多元信息进入微机、图形图像处理、人机对话遥感地质解译和地理信息成图等一系列重要技术问题;推出了一个适用于区调工作的图形、图像处理和成图的工作流程;完成了2个试验图幅的遥感地质应用。研究表明,这一处理系统和工作流程对提高区调工作的成图质量、加快填图速度,为区调工作的定量化和半自动化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年底,我们拜访了百忙之中的马杏垣教授。“我非常高兴见到你们。区调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地质工作的根本,新资料、新认识来源于你们。没有区调工作就没法搞上层建筑,甚至什么也搞不成!”马先生和我们紧紧握手之后,开门见山地谈了起来:“我参加过多次国际地质会议,最大的体会是:外国学者最重视的就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80年夏在巴黎召开的2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前地科联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天山财质事业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臣 《新疆地质》2000,18(3):264-272
简要回顾西天山解放地质工作史,着重从区调、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产资源、科学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地矿工作及其重要成果。展望21世纪是西天山地质科学、资源开发的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3.
造山带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造山期和成山期。造山期地质调查一直是我国区调工作的重点,调查的内容以区内基础地质特征研究为主。而成山期地质调查过去一直被忽视,这也正是当前“扩大区调服务领域”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简称区调),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地质,乃至地球科学研究与认知地球、服务社会的基础和先锋,为地质科学发展与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迄今,地质工作者与研究者,何人不看地质图,何者不以地质图为基础与向导?所以区调之重要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中不可忘记的是长期为区调做出大量扎实的野外与室内填图、成图工作与研究的区域地  相似文献   

15.
区调人物     
区调人物王义昭贵州省遵义市人,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地质系,高级工程师。毕业后在云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工作至今,历任大组长、分队技术负责、大队副总工程师等职。1960—1977年,先后参加过1∶100万、1∶20万多个图幅的区调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万分之一和五万分之一区域地质调查中,如何提高区域矿产研究程度,是多年来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区调工作中的矿产研究大多局限在矿点检查和资料收集上,对区域成矿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在许多矿产地质报告中,表现出两个较为明显的缺陷:一是矿产资料与区域地质资料联系不紧密.区调中所进行的大量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的调查工作,没能充分反映在矿产地质报告中,从而使区域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比较模糊;二是在区域矿产工作中虽然由于条件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天山地质事业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回顾了西天山解放前地质工作史,着重从区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产资源、科学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地矿工作及其重要成果.展望21世纪是西天山地质科学、资源开发的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它几乎涉及地质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其90%以上的数据与空间位置有密切关系。因此,GIS在区调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区调工作的特点和需要,阐述了应用GIS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硬件的配备、软件的选择、人才的培养和标准化。重点论述了GIS在建立全国地质图图库、区调填图和全国区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GIS在区调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它几乎涉及到地质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其90%以上的数据与空间位置有密切关系。因此,GIS在区调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区调工作的特点和需要,阐述了应用GIS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硬件的配备,软件的选择,人才的培养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20.
按不同比例尺分图幅进行系统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在西方和许多其他国家叫做地质填图(Geological mapping),它同分幅开展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一样,是任何一个国家为了持续推进社会发展、加强经济和科技文教建设所必须进行的最基本的科技工作,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所属地质事业机构(主要是地质调查所或名称有所差别的同类机构)的一项最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