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编写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目前我国几百个泥石流防治工程及三峡水库区200多滑坡治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为定性的简单叙述,将灾害体危害范围内的承灾体价值总量作为经济效益,不能充分说明防治工程的重要性,提供了错误的决策依据。针对上述问题,文章研究了泥石流防治工程经济效益定量化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为地质灾害设计单位使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水平。泥石流防治中工种经济效益为投资者投入资金,灾害防治企业建设防治工程而减少承灾体的最大可能经济损失与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之比。防治工程资金利税率=地质灾害最大可能经济损失-防治资金投入/防治资金收入;防治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最大可能经济损失-防治资金投入;投入产出比=防治资金投入:最大可能经济损失。泥石流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第一步进行泥石流危害范围内的承灾体调查。第二步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其内容包括:防治工程概况;经济评价基本数据;经济效益计算;经济效益评价。该文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南溪泥石流为案例,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分析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灾害致灾特点及定量评价其经济损失,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4-2006年开展的西安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所取得的成果资料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的致灾特点具有直接性、三维破坏性、三维空间有限性、渐进性和持久性。采用终值法、影子工程法、统计推断法、重置成本法、建造成本或工程费用法、灾情对比法、间接损失与直接损失比例法和权重分解法评价得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灾害在1976-2006年造成经济损失为117亿元,其中直接损失71亿元,间接损失46亿元。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灾害对社会影响的度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泥石流灾害造成损失的度量.并从泥石流灾害本身、当地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当地预测预报水平、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能力四个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度量。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综合灾度与直接经济损失评估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质灾害系统的基本特征,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及层次分析方法对灾害灾情进行评估,以灾强指数,人口损失频密指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频密指数为基础进而确定综合灾度值,对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一般工作方法和步骤进行介绍,并对减灾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泥石流灾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贵州省毕节地区泥石流为例,建立灾度评价标准和隶属函数,采用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泥石流灾度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以最大隶属度来刻划灾害损失的程度,避免了评价结果的绝对性,评价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种简单有有效的泥石流灾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东川市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云南省东川市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报失评价、防治工程评价。得出:该市泥石流危害区面积3.9km ̄2;1950-1992年灾害总计损失19636万元,平均每年437万元;防治工程已投入1380万元,规划再投入1070万元,总计投入2450万元,可减少灾害损失约6.9亿元,投效比1:28.东川市泥石流防治不但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其他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亦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预测、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浅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报是减灾防灾重要环节和基础。在充分研究泥石流形成条件基础上 ,正确预测、预报泥石流 ,是目前最大限度减少泥石流灾害损失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本文综合了当前泥石流预测预报的方法 ,分析了泥石流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及泥石流预报的原理 ,不同时期泥石流预报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我国是受泥石流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几十亿元之多 ,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取决于预测预报工作等。  相似文献   

8.
风险评价是灾害防治最有效的软措施之一,也是实现灾害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承灾体类型和泥石流成灾方式的特殊性,以重要承灾体——建筑物和道路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西南山地城镇的泥石流定量风险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流程,主要分为3个步骤:1利用FLO-2D数值模型,以强度指数IDF表达泥石流危险性;2利用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灾损数据,构建基于超越损失概率的物质易损性曲线;3在建立承灾体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的未来泥石流情境,实现承灾体预期损失的定量表达。以汶川羊岭沟为例的模型验证和案例运用表明,构建的泥石流定量风险评价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承灾体与泥石流的响应机制,可为泥石流威胁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东川市泥石流灾害灾情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笔者根据云南省东川市泥石流成灾条件,进行了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防治工程评价。东川市泛滥堆积危害区面积为3.907km^2。1950-1992年灾害总损失19366万元,平均每年损失437万元。防治工程已经投入1380万元,规划继续投入1070万元,累计投入2540万元,可减少灾害损失约6.9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8。东川市泥石流防治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于推动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新平县那板箐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4日云南省新平县漠沙镇那板箐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经济损失。通过调查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分析其发育特征,明确了灾害危害的重点范围及原因,结合危险性与易损性评价形成了全流域风险性分区。结果表明:那板箐具备良好的泥石流地形、物源、水源发育条件,流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剧烈,道路建设、电站引水、占用河道等是形成和加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尤其是挤占河道的乡镇建筑沟段形成了危险与损失均在中等以上程度的高风险区。对泥石流发育特征进行分析与风险性评价,为该类泥石流的预防治理与乡镇后期建设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数量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高,同时监测和防治难度极大。本文收集了2005-2015年间发生的全部泥石流灾害共计10 927起,对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害规模、灾害损失以及灾害成因进行了统计,发现泥石流灾害具有近年来发生数量明显下降、集中分布在西部和东南沿海省份、特大型和大型灾害损失最为惨重等时空分布特点及成灾特点。通过对具体案例剖析后发现,预警技术有待提高、山区城镇建设场地选址不当、多年来泥石流灾害防治标准偏低、震区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灾害防治意识淡薄为我国泥石流灾害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正在积极应对泥石流灾害的威胁,如:主动提高震区泥石流灾害防治标准,研发新型的拦挡技术;研发具备实时可视化等功能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监测预警效率;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大力发展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转变观念,将泥石流灾害防治与城镇化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赵映东 《水文》2012,(1):88-91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舟曲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的需要,分析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收集整理了造成这次泥石流灾害相关站点的降雨资料,计算了泥石流沟道的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分析了泥石流沟道的地质地貌、下垫面构成以及其他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及其在泥石流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山地灾害,至今尚缺乏准确有效的预报方法。减灾工程也只能对一定规模的泥石流起到防御作用。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在泥石流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为基础,以数值模拟获得的流速和流深等参量为分区指标的危险性分区是泥石流危险性分区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其中,泥石流危险性动量和动能分区充分反映了泥石流的破坏能力,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定量化的分区结果。该类分区方法在城镇等有重要危害对象的泥石流减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应用于泥石流危险区和安全区的划定、泥石流灾害预估、泥石流临灾预案制定、泥石流抢险救灾方案制定和泥石流灾情评估等,还可以应用到山区土地利用规划、山区城镇建设规划和财产保险评估等领域,并起到防灾和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20世纪末欧亚地震带上发生的几次强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进行了讨论,认为主要原因是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脆弱,提出21世纪的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应转向城市的抗震设防上。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天水市罗玉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天水市罗玉沟曾经爆发过多次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文章引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中危害度的计算方法,对罗玉沟流域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概率进行了评价;潜在的经济损失主要从人员社会、物质和资源环境3大类进行评价。泥石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该小流域在100a的尺度内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为80%。潜在的经济损失为379583万元。  相似文献   

16.
青海牧区干旱、 雪灾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颜亮东  李林  刘义花 《冰川冻土》2013,35(3):662-680
利用青海省20个草地生态监测站点2003-2011年监测的牧草、 降水和相应年份的灾害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表明, 青海高原草地牧草产量与降水相关密切, 8月末牧草产量与5-8月降水量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01的相关性检验, 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不同月份牧草产量与降水量的最优模拟方程; 利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 建立了干旱等级与牧草和牲畜损失的对应关系, 实现了干旱和雪灾对草地、 牲畜直接经济损失的定量评估. 对比分析了干旱和雪灾灾害对畜牧业造成损失比例, 将干旱和雪灾两个不同概念的灾害通过经济损失有机地联系起来, 直观地表明了在不同等级的灾害情况下, 损失造成的大小和比例. 结果表明: 随着灾害等级加重, 雪灾造成的损失比例增大, 在特大灾时, 雪灾造成的损失是旱灾损失的2.5倍.评估模型符合草地牧草生长规律和畜牧业生产特征, 实例评估符合畜牧业实际损失程度. 因此, 能够在降水偏少或偏多时对草地畜牧业评估服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陕北延安“7.3暴雨”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7月3日以来,陕西延安地区百年不遇的持续性强降雨,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流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本次持续性强降雨诱发大范围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本次持续性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共计8 000余处,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流,分别以小规模黄土崩塌、浅表层黄土滑坡、坡面型黄土泥流为主,以及上述灾种链生转化形成的沟谷型泥流。在持续降雨条件下,多灾种转化而成的复合型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林荣  陈舒阳  曹禄来 《岩土力学》2014,35(9):2642-2650
为将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由宏观价值评判提升至可为工程服务,曾提出了基于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工程易损性概念。然而,诸如桥隧工程在遭受泥石流危害时,仅靠结构损毁程度无法正确判定实际灾情,会导致对功能完全损失而结构受损较轻的受灾工况“轻”判、功能尚可而结构损毁较重的受灾工况“重”判。鉴于此,在原有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承灾特征、线路规格、恢复成本等桥隧工程使用功能的影响因素,形成了既关注“结构损毁”,又重视“功能损失”的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克服了单一结构评判的不足,与现场灾情更为相符。这丰富并发展了工程易损性评价的内涵,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合理,对正确预判或验证桥隧工程遭受泥石流危害受灾情况,合理妥善地准备或及时准确地启动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9年6月20日晚九寨沟普降大到暴雨,导致九寨沟景区内卓追沟、下季节海子沟、则查洼沟等多处发生泥石流。3条泥石流沟分别冲出固体物质2.79×104 m3、3.7×104 m3, 2.67×104 m3,造成多处停淤挡墙及拦砂坝损坏,并淤埋了景区内的部分道路,造成了交通的短时间中断。根据灾后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初步查明了本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和致灾过程机制。灾害成因: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产生大量的新增松散固体物源与原有的沟坡堆积物(包括老泥石流堆积物)在强降水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因此本次泥石流是地震和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泥石流发生前后各流域沟道纵剖面和典型横断面调查分析,发现泥石流致灾过程机制主要包括:(1)泥石流冲刷沟道使老泥石流堆积物参与泥石流运动、同时诱发沟岸失稳崩塌,因而增强泥石流规模和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2)沟道卡口和崩滑体滑入沟道后导致泥石流堵塞,在后续泥石流的作用下发生级联溃决,进而增大泥石流峰值流量和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在两种机制的共同...  相似文献   

20.
A 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 which can occur anywhere whether in a valley or on a mountain slope, destroying everything it passes through. Debris flows can occur suddenly and cause residents in the path to suffer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damage in order to protect human life and personal property. However, most debris flow detection systems, like wireless sensors, satellite images and radar, are not suitable for general public use. Vision surveillance systems are generally erected in Taiwan as public devices for security. Therefore, we propose a novel debris early warning system that uses a computer vision technique and build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