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极移速度的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瞬时极的移动速度用自回归谱估计的Marple算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极的移动速度可能存在着2386.天(6.5天)、1168.9天(3.2年)、321.3天、163.7天、130.1天及92.7天等6个周期,同时计算了极移的振幅和周期,发现极移的速度与极移的振幅正相关,与极移的周期负相关,并且发现厄尔尼诺现象都出现在地极移动周期较短的年份。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1900.0—1969.9期间归一化的地极坐标进行频谱分析(FFT与周期图法),得出Chandler极移有四个频峰。相应这些频峰的周期分别为1.142年,1.169年,1.199年和1.230年。两个主峰(1.169和1.199年)的振幅完全相等(见表4和图1)。根据E.φeupoB和1964年提出的位相突变解释,可以算出在我们资料情况下Chandler 极移的本征周期是1.184年。但是从所得到的次峰不对称的事实看来,E.解释还存在困难。根据调幅理论,若存在周期约为48年的调制振荡对Chandler极移的振幅发生调制时,这种多峰现象可以得到解释,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么Chandler极移的本征周期应为1.199年。但是这种解释也还存在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3.
利用上海天的SHORDE1软件对约3年左右9MJD49001.1-MJD50109.6)的全球SLR资料进行了归算,并将所得的极移序列和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IERS)给出的极移序列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天台基于SLR资料的极移序列与IERS极移序列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偏差,该系统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约为427天,振幅为1mas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22个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跟踪站(IGS05)的连续观测资料估算地球自转参数ERP(Earth rotation parameters)(地球自转参数在测绘和卫星导航中是一组关键的参数),并与IGS地球定向参数EOP(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UTC 12:00:00)和IERS(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C04(UTC 00:00:00)同时刻的结果相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与IGS EOP比较,极移在x方向差值的RMS为0.0214 mas,极移在y方向差值的RMS为0.0662 mas,UT1-UTC差值的RMS为0.0260 ms;与IERS C04比较,极移在x方向差值的RMS为0.0203 mas,极移在y方向差值的RMS为0.0354 mas,UT1-UTC差值的RMS为0.0016 ms。以上差别均在IERS C04精度范围之内,我们解算的地球自转参数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依巴谷暂定星表(H37)为统一参考架解算出的地极坐标序列的POLE95序列,分析了地极价值的长期变化、Markowitz变化和其它低频变化。从两个序列得到地极移动长期漂移速度的平均值为3.86mas/yr,方向为西经82°.7;对Markowitz波动的分析表明,其周期约为25-30年,周期和振幅的变化程度分别为10%和40%。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AR谱估计的Marple算法对1983年9月-1987年9月的地球自转序列ERP(SHA)87L01和ERP(SCR)88L01中的极位置序列(xp,yp)SHA和(xp,yp)CSR进行了谱分析,其结果如表。以上结果表明两个极位置序列除了强德勒项和周年项外均没有发现其他周期项。(两序列的强德勒项的周期和振幅基本相同,周年项的周期和振幅稍有差别)。本文还对这两个极位置序列的测定精度进行了外符栓核,结果表明两序列的外符精度对xp为2.0mas,对yp为2.1mas。  相似文献   

7.
用1984-1999年期间的地极坐标序列和两个大气角动量序列。分析了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Chandler摆动周期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和相干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分析Chandler摆动的观测激发与地球物理激发的关系时,不能仅以观测激发与某个地球物理激发序列(如大气激发)的更好逼近来选择Chandler摆动的最佳周期,因为Chandler摆动是多种地球物理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测定的均匀极坐标序列及日本气象局(JMA)提供的大气激发函数赤道分量而求得的激发极移序列来研究它们的半年振荡变化。两种序列进行了比较,相关估计给出x相对于m1的相关系数为0.69,y相对于m2的相关系数为0.52。因此,我们认为大气质量角动量赤道分量对极移半年项有一部分贡献。这些影响表现在x轴方向稍强于y轴方向。结果表明:观测极移和激发极移的半年振荡的周期及振幅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杨本有  陶桂琴 《天文学报》1996,37(4):368-376
本文根据Markov随机过程理论,给出了周年极移振幅ra序列的一阶Markov链概型,并建立了ra序列增加年R与减小年D游程以及(R十D)游程循环(周年极移循环)的概率分布模式,经统计假设检验,一阶Markov链可以很好拟合。序列的变化过程.得到了ra不同状态的平均首次到达时间矩阵,其值大多与实测符合.ra的基本周期为2年、6.07年、6.54年、7.08-8.50年、21.25-28.33年和85年,而6.07年是它的一个主要周期.由Markov链的遍历性定理得到,预报ra时取用在此之前的第6—13个以内的样本为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冰期后地壳反弹理论,采用地球上4个最大冰帽的参数,计算了最近21000年以来冰帽的融化对地球惯性张量的影响,得到理论和长期极移方向为西经74°2。现代空间测地技术的观测结果表明,关美板块不存在明显的北向运动,所以国际上9个纬度观测序列的平纬近80年的长期变化存在着随经度的系统性分布尚不能得到很好解释.,变化研究给出3-4mas/a的长期极移结果有等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地极移动的非线性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文均 《天文学报》1998,39(3):287-289
用非线性动力学原理和非线性振动方法,结合Chandler摆动的时间序列反演,证实了Chandler摆动的衰减能量是由周年激发的非线性共振所补充的.由高布锡归算的ILS参数,按共振激发模型反演出的Chandler摆动衰减指数和频率品质因数等结果,符合已有的大量基本结论,反演出的非齐次项的强迫频率基本都在周年频率的周围.非线性共振模型还表明,Chandler频率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存在频率转换和漂移,摆动振幅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存在共振跳跃,非线性的存在还将引出组合共振频率.同时用推广的最小公倍数证实和频差频的存在,提供了非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算法,为数论的非线性推广和在天文中的应用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2.
章动与极移 地球的自转实质上是地球作为一个天体绕质心作“定点转动”,地球又与它的卫星月球一起绕太阳公转,绕地月的共同质心作旋转运动。因为地一月系统的质心在地球本体内,故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既在空间变化,又在地球的本体内变化;空间变化表现为“章动”和“岁差”;本体变化表现为地极的迁移(如周年极移、钱德勒摆动等)。举例来说,  相似文献   

13.
SS433短周期变化中的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喷流模型计算SS433短周期变化的周期和振幅值。讨论短周期变化叠加成拍的条件。用此条件判断,很自然地得出:在短周期变化中可能存在拍现象。对于喷流模型,在一个进动周期内其拍频为2。 文中还利用了Margon,B·等人的SS433多普勒频移图作SS433多普勒频移的残差分布图。在分布图中,某些进动周期内显示出分布轮廓有双峰结构,分析产生双峰的原因,正是与章动有关的、短周期变化中的拍现象。因此,在SS433的163天多普勒频移图上,观测点始终存在10%的弥散,乃是163天进动曲线与不能消除的短周期中的拍叠加的结果。 这样,本文从理论和实测分析上都证认了SS433短周期变化中存在拍现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甚长基线阵,在5GHz和8GHz波段观测致密对称源(CSO)OQ208,由获得的总流量图均显示OQ208是由2个主要的射电结构组成。5GHz波段在该源西南(SW)部分和东北(NE)部分都探测到2个子源。8GHz波段在该源(SW)部分探测到2个子源,而在(NE)部分探测到3个子源。在5GHz波段,根据子源A和D自1993年到2001年间的5个时段VLBI观测成图结果,拟合出它们的分离速度为0.037±0.006mas/a(年)。在8GHz波段,根据1994年到2002年间的9个时段观测数据,获得子源A和C的分离速度为0.046±0.009mas/a。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历元间隔约为27年的6张底片,共计有14次露光观测,以PPM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得到了南天区域内21颗恒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其中有6颗是依巴谷星,它们的赤经和赤纬精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8ms和22mas ,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精度的平均值分别灰0.068ms/a和0.97mas/a。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包括欧洲VLBI网和美国的Haystack在内的VLBI阵,我们于历元1989.75在频率5GHz对类星体3C286进行了观测,在分辨率高达1毫解秒(mas)的图像上。该源的“核”首次被分解为相距大约5.8mas的两个分离;喷流向西南方向延伸并呈正弦状的摆动形态。图像在所能达到的动态范围上没有出现反向喷流,由于在(U,V)平面的覆盖中存在有较大的空穴,所以“核”的两个分离部分内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不真实部分。该次实验的结果为高动态范围的观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傅燕宁  孙义燧 《天文学报》1998,39(2):153-164
Chandrasekhar等和Sunder等讨论了具有局部各向同性速度分布的旋转椭球星系的短期(远小于哈勃时间)演化,本文运用Laskar的频率分析方法研究这种星系的长期(大于哈勃时间)演化.得到的新结论主要有:(1)这种星系存在唯一的平衡态(球对称平衡态),它是临界线性稳定的;(2)其半轴一般在平衡态的半径邻近作拟周期或近拟周期(这种近似在远大于哈勃时间后仍可行)振动,从而是长期稳定的;(3)存在一个半轴趋于零,另一个半轴趋于有限值的情形,且一般趋于零的是对称轴的轴长(从而星系趋于扁平),这意味着某些盘星系可能来源于具旋转棉球构形的星系前物质.  相似文献   

18.
全球陆地水储量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廖德春  廖新浩 《天文学报》2000,41(4):373-383
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40年重新分析计划气候数据同化系统(CDAS)所得到的全球陆地水储量(土壤湿度和积雪水当量)数据,对地球自转变化(极移和日长)的激发作用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陆地水储量对周年地极移动正频分量的激发为17.8mas,与大气激发相当,相位滞后约48°.其中,积雪水当量的激发结果与用人卫遥感技术所得到的积雪水当量激发的正、负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都符合得很好. 用陆地水储量数据得到对日长变化周年分量的激发作用约49μs,约占观测激发的15%,相位滞后约23°;对日长变化半年分量的激发作用约9μs,约占观测激发的3%,相位滞后约122°.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82—84年对20颗Be星的观测结果。对其发射线特征(定义了V/R、E/C、E/A_0)进行了描述。按发射线特征可将Be星简单地分为三类:单峰、双峰和在发射线中心有强的壳层吸收的星。但是,除了第三类可认为是Be壳层星外,前两类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轴向的和赤道向的Be星。单峰和双峰通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说明Be星的外包层在变化,即HⅡ和HⅠ区的厚度在变化。并且,由观测表明,很可能同时伴随着有光球电子密度等参量的变化。本文还利用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由氦线的半强度宽求得了恒星的自转速度v sin i,并将结果与其它文献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高频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伯全  郑大伟 《天文学报》1996,37(2):113-123
本文采用1983—1992年期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地球自转参数(ERP)序列,以及由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分析和研究了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的日长变化(LOD)和极移(x和y)在一个月时间尺度以内的高频激发作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气对LOD分量高频潮汐的估计值存在着影响,但是,潮汐形变参数k/c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却是受非大气因素的扰动引起的.2.大气可以解释30天以下LOD非潮汐的大部分变化.3.极移分量30天以内的高频变化也主要由大气激发.x分量与大气的相关性要强于y分量,而且更为稳定,主要表现为平均时间尺度约为27天的波动,大气对这个波动的贡献可达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