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登市圣经山是胶东名山昆嵛山的一脉,东距文登市区20km,是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天然老子头像”、“圣经摩崖石刻”、“聚仙台”、“会仙桥”、“老君庙”、“玉皇阁”、“东华宫”、“三清殿”等景点达46处之多,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风景名胜区。但因不规范的采矿行为,秀美宜人的山体被大面积破坏,岩体裸露,  相似文献   

2.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丽水9个县(市、区)中建县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3街道5镇11乡,共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4.14万。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达80.09%,中部的松古平原为浙西南最大的山间盆地,被誉为'金瓯玉盆'。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加强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建立石窟寺安全长效机制等10项任务,重点推进桂林象鼻山、博白宴石山等摩崖造像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部门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参与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将完成全区石窟寺保护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4.
正金华山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的金华山麓,是一处融自然山水、溶洞群景观、科普探险、康体休闲、避暑度假、观光朝圣于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与西湖、普陀、雁荡并称的浙江旅游胜地。东汉时被誉为"江东名山"。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称"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从梁武帝萧衍到明太祖朱元璋,有十六位古代帝王曾与金华山结缘。刘仲卿、李白、王安石、苏轼、陆游、徐霞客等历代文化名人也曾留下大量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毛泽东、周恩来、朱  相似文献   

5.
正金华山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的金华山麓,是一处融自然山水、溶洞群景观、科普探险、康体休闲、避暑度假、观光朝圣于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与西湖、普陀、雁荡并称的浙江旅游胜地。东汉时被誉为"江东名山"。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称"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从梁武帝萧衍到明太祖朱元璋,有十六位古代帝王曾与金华山结缘。刘仲卿、李白、王安石、苏轼、陆游、徐霞客等历代文化名人也曾留下大量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毛泽东、周恩来、朱  相似文献   

6.
延安地区明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的277年中,延安地区共发生干旱灾害91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轻度干旱灾害发生17次,中等干旱灾害发生30次,大干旱灾害发生29次,特大干旱灾害发生15次,分别占到干旱灾害总数的18.7%、32.9%、31.9%和16.5%。大干旱灾害与特大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是明代延安地区干旱灾害的突出特点,指示明代总体为干旱气候期。延安明代干旱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368—1420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为公元1421—1520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第三阶段为公元1521—1617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四阶段为公元1618—1644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各等级干旱灾害特别是大与特大干旱灾害显著增加,指示第二、四阶段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明显减少。延安地区明代出现了2个极端干旱气候亚阶段,分别在1480—1499年和1626—1641年之间,当时年均降水量比现今少2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7.
《浙江国土资源》2018,(9):66-66
金华山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的金华山麓,是一处融自然山水、溶洞群景观、科普探险、康体休闲、避暑度假、观光朝圣于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与西湖、普陀、雁荡并称的浙江旅游胜地。东汉时被誉为"江东名山"。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称"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从梁武帝萧衍到明太祖朱元璋,有十六位古代帝王曾与金华山结缘。刘仲卿、李白、王安石、苏轼、陆游、徐霞客等历代文化名人也曾留下大量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朱瑢基、吴邦国、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视察过双龙  相似文献   

8.
《禹迹图》,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刻于《华夷图》(中国最早的亚洲石刻图,刻于公元1136年农历十月初一)同一石碑的反面,图面80.5厘米×78.5厘米,图上方偏左刻有文字,注明了图名:“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该图比例尺约1∶500万,古今名称并注,于公元1136年刻石,定向上北下南。  相似文献   

9.
《南方国土资源》2004,(4):39-39
2000年广西共发生地质灾害386处(其中较大级突发性地质灾害39处),死亡128人,伤104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万元。主要发生在桂林市、河池市、玉林市、贺州市。2001年广西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506处(其中较大级以上的8处),死亡21人,伤4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185万元以上。主要发生在桂林市、河池市、贺州市、崇左市、百色市、玉林市、梧州市。2002年广西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828处(其中较大级2处),死亡48人,伤43人,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1亿元。主要发生在桂林市、贺州市、梧州市,南丹、大化、东兰、凤…  相似文献   

10.
正松阳地处浙江省西南山区,瓯江上游,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是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桃花源"美誉。境内至今仍保留着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高山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和客家古村落在松阳的山水间交相辉映,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相似文献   

11.
从2011年4月1日起,矿业权出让转让实行"五公开"。《全国矿业权市场运行情况》显示,一年来(截至2012年4月1日),全国发布矿业权招拍挂出让、探矿权申请在先、矿业权协议出让、探矿权转采矿权、矿业权转让"五公开"信息共1.9万项(次)。从特点上看,探矿权出让以申请在先方式为主,热点矿种是铁、  相似文献   

12.
沉积地层中古气候参数的多层次性以及解释过程中的人为性使古气候重建结果带有一定的误差。采用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对敦化盆地吉祥和榆树剖面中植硅体记录的古气候参数进行时频分析,探讨植硅体反演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吉祥剖面在频率域尺度a≥30时的小波变换系数波谱及能量变化与榆树剖面在a≥20时存在相似性,且均具有6个不同能量聚集区域,因此把敦化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迁分为6个阶段:公元前730年以前为温暖降温期;公元前730—公元前205年为温和湿润并逐渐变凉时期;公元前205—公元255年为温暖时期;公元255—525年为降温变冷时期;公元525—1220年为温暖湿润时期;公元1220年以来进入气候波动比较频繁时期。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可以有效处理古气候信息的叠加,减小人为性分析带来的误差,在古气候分析中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浙江国土资源>杂志2007年第3期发表了<我国最早的地籍资料--跳山石刻>一文及照片.现就有关问题谈些看法,供同行与同好探讨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认识北极涛动与行星波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借助谐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北极涛动异常下行星波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在北极涛动指数强(弱)值年,纬向平均风场在中纬度明显减小(增大),在中高纬度明显增大(减小);行星波1波振幅在低纬度对流层中层和中纬度平流层明显增大(减小),在高纬度平流层明显减小(增大);2波振幅在中纬度对流层明显减小(增大),在高纬度平流层有所增大(减小)。E-P通量反映出在北极涛动强(弱)值年,行星波1波在中高纬度从地面向上传播显著增强(减弱),低纬度波导显著增强(减弱),极地波导显著减弱(增强);2波在中高纬度从地面向上传播显著减弱(增强),低纬度波导和极地波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逍遥镇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南部,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年~公元220年),初名小淘,因沙河、颍河傍镇而过,又名合流镇。宋代,在此任职的王知县有感而发,写诗赞叹道:“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随人意,任职四载乐逍遥。…‘逍遥”名字由此而来。到了清代,干脆更名为逍遥镇。  相似文献   

16.
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明代自公元1369年到1644年的276年间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33%、40%、21%、6%.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共发生76次,平均每3.6年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洪水发生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明代陕南洪灾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369~1435年之间,为洪灾贫发阶段;第2阶段在1436~1550年之间,为洪灾多发阶段;第3阶段在1551~1644年之间,为洪灾较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形、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苏梅 《国土资源》2005,(3):10-14
公元2004年。沈阳,让中国为之振奋.让世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8.
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存在严重的毛细水害及毛细水带来的盐害、生物等衍生病害, 对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长期负面作用。在对大佛湾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将造像摩崖砂岩划分为3套地层: 卧佛上层砂岩、卧佛砂岩及卧佛下层砂岩。采用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化学成分测试、扫描电镜、压汞试验、卡斯特瓶法等方法, 分析了宝顶山砂岩的自身特性以及温湿度对毛细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相对于卧佛上下层砂岩, 卧佛本体砂岩的成熟度最低, 孔隙率与孔隙的分布范围均最大, 为毛细水的迁移提供了相对好的条件; 卧佛本体砂岩毛细吸水能力及上升高度均为最好。同时, 毛细水的上升与环境温湿度、空气流通性密切相关; 在大足石刻的致密砂岩中, 大量的贯通性微小孔隙在毛细水迁移中并不能发挥作用, 卧佛本体砂岩有效孔隙直径应该在1 133.0 nm以上, 极端情况下可能达到760.2 nm。研究结果为准确认识大足石刻毛细水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解释了大足石刻冬季盐害的形成机理, 对大足石刻毛细水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龙潭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因镇上两个氽水潭,形似“龙眼”,常积水成潭故名“龙潭”。 古镇面积7.2平方公里,是5.4万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的聚居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被一场大火烧毁。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在龙潭河(古称湄苏河)旁重建,并设州同佐理州事。民国年间改为县,设县佐。民国二十年(1932年)实行商团合一,设总正。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镇。  相似文献   

20.
《国土资源》2003,(5):42-42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与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明进人了被称为古典期的鼎盛时期,如雨后春笋般的神庙和纪念碑就是在此间建立起来的。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有关低地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说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