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   总被引:58,自引:6,他引:58  
王琪  张培震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2,9(2):415-429
利用 1991— 1999年间 36 2个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站的观测资料 ,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主要涵盖青藏高原 ,天山 ,塔里木、川滇 ,河西走廊 ,福建东南沿海等重要构造活动区 ,测定精度总体优于 2~ 3mm/a ,速度场站点的分布和测定精度基本上满足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研究的需求。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定量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在周边板块作用下大幅度构造变形的图像 ,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2.
3.
地壳运动起因新观点—地幔圈变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壳如何运动和为什么运动,一直是地学领域激烈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观点很多,分歧也很大.作者1985年以来先后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了若于关于这个问题的短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基本论点.在上述短文中,笔者明确指出:地幔圈形状反复的周期性变化,孕育并导致了地壳运动;地慢圈形状的周期性变化,是受到了太阳系运行和银河系结构的制约.因此,本文是以前短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现今高分辨率地壳运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颖  江在森  张晶  武艳强 《地球科学》2009,34(3):399-404
利用GPS资料, 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特征, 对该区地壳运动强度和涡旋运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强度沿喀喇昆仑断裂、玛尼-玉树-鲜水河-小江的弧型构造带, 自西向东递减.川滇菱形块体显示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 东边界形成明显的分界线, 而西边界并不明显; 青藏高原存在3个涡旋分区: 顺时针旋转的拉萨、羌塘及川滇中西部地区, 亚东-谷露断裂以东的区域为其涡旋高值区; 逆时针旋转的柴达木地块及其以北的地区, 西昆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之间为其高值区; 逆时针旋转的青藏高原与华南地块的边界带, 龙门山与安宁河的拐角处为其高值区.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北缘中晚元古代地壳运动与地壳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作民 《化工地质》1994,16(3):145-153
  相似文献   

6.
为监测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带的活动性以及水口库区因蓄水所诱发的地壳形变,而在福建沿海建立的由12个测点组成的GPS监测网,迄今为止,进行了2次联测,一次在1995年,一次在1997年。本文对这2次的观测概况、数据处理以及精度分析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福建沿海地壳水平位移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运动的GPS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走滑断裂,这些断裂是否驱使地壳块体向东作长距离的滑移或逃逸,并成为东亚大陆及相邻海域地质构造的主要动力因素,是当前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命题。对此,出现了众说纷  相似文献   

8.
东至断裂带是皖西南一条重要的北北东向断裂带。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该断裂带主要经过3期构造变形,分别是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左行平移断层、早白垩世期间的伸展构造和晚白垩世—新生代的右行平移断层。通过断层擦痕矢量反演和断层叠加改造关系分析,认为东至断裂带及其两侧多期构造变形对应的区域应力场分别为近南北向挤压、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北西—南东向伸展和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东至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与郯庐断裂带相似,主要与华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伊泽奈崎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与弧后扩张、及印度板块向北碰撞后产生向东的构造挤出等多构造体制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辉发河断裂带的朝阳镇--黑石段以北地区广泛发育不同型式的褶皱及断裂,这些皱及断裂规律地沿北东向展布,显示着一种特殊的构造样式。本文认为这种特殊的构造样式是逆冲推覆构造运动的反映,并提出兰家网一带为吉昌-磐石逆冲褶皱推覆构造带根带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构造岩中的变形机制有三种类型:物质扩散迁移、晶体塑性变形和粒间摩擦滑移作用和破裂作用。它们形成的变形结构有:磨蚀边结构、山羊须结构、雪球结构、显微石香肠、残斑旋转、压力影、分结条带、拨丝结构、变形纹,变形条带、机械双晶、显微膝折、亚晶粒、核幔结构、剪切阶步、云母鱼和矩形边等。它们对研究变形作用与变质作用的关系,对揭示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和确定变形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总被引:130,自引:11,他引:130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2,9(2):430-441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速度是 37~ 45mm/a ;哈萨克—西伯利亚地盾的运动方向约NE130° ,速度是 3~ 5mm/a。GPS所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文中给出了各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部分活动地块内部结构完整 ,以整体性的运动为主 ;个别活动地块内部发生构造变形 ,地块的整体性不好。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 ,下地壳和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 ,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东亚大陆不是简单地以一个巨型前寒武纪克拉通为主体而形成的单一大陆, 而是由一些小板块和众多微陆块及其间的褶皱带或造山带组合、经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大陆。在前人分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东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经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 形成对整个东亚地区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的系统认识。研究表明, 东亚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 即前寒武纪稳定陆壳形成阶段、古生代陆洋分化对立阶段和中新生代盆山对峙发展阶段, 尤其以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对东亚大陆具有重要意义。以燕山期以来东亚地区所受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在不同地区作用的差异为主要参考指标, 可将东亚地区划分为7个构造域:西部挤压构造域、西部相对稳定构造域、青藏—羌塘构造域、中部克拉通构造域、俯冲边缘构造域、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域和兴安—蒙古构造域, 构造域的划分对于研究区内沉积盆地的成盆演化历史、进行盆地类型划分和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类比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地壳运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对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场、断层位移场、地应力场、地质灾害场、地壳深部结构构造等分别研究和分区。首次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讨论了中国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对中国地壳运动的某些过程、时空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新认识,为中国地壳运动理论补充了现今构造应力场资料,同时也为国民经济规划、减灾防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亚洲形变与全球变冷──—探索气候与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1998,18(3):213-221
亚洲是当代地球上唯一夹在两个汇聚大陆边缘的陆地,在亚洲与西太平洋之间由于地形和气压的巨大反差,形成最为强烈的能流和物流。这种反差,是亚洲在新生代晚期经受全球最大构造形变的产物。印度与亚洲碰撞,太平洋板块转向,边缘海张裂,中国地形倒转,大江东流,陆架和沿海平原形成,这一系列变化造成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严重气候后果。探索亚洲形变与新生代全球变冷的可能关系,从而揭示气候与构造的关系,是我国地学界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代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惠民  黄立人 《地质科学》1993,28(3):270-278
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50年代至80年代的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在均衡基准下研究了近代地壳垂直运动。用速率面拟合法由计算机绘制了速率等值线图,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古海岸变迁,分区讨论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代地壳垂直运动特征。为研究海面变化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而对各个构造单元构造变形以及相互之间的构造关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文章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和笔者研究积累,分析和总结了华南、华北、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苏鲁-大别-秦岭等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地壳结构构造,根据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提出松辽盆地两侧构造单元可以对比连接,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以及东天山与西天山构造单元分别属于不同古陆的增生边缘不应该对比连接,牡丹江缝合带不存在,以及中国东部发育两个方向的隆起-坳陷构造等新认识。基于不同时代构造变形特征,对华北古陆基底结构和形成时代、塔里木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时代、古生代至三叠纪中国大陆主体聚合过程以及侏罗纪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变形对已有构造的叠加改造和现今中国地壳结构构造最终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东部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轮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肖虹 《现代地质》1990,4(1):107-113
本文运用活动论思维,根据东亚构造发展的宏观背景重新认识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史。阐明吉林省东部在不同时期所处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及由此所决定的不同构造阶段所表现的不同构造属性与特征,为中、新生代以来该区所发生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提供时空背景。 本文强调了中生代以来巨大的构造改造对于塑造现今裸露地表的综合地质体面貌的重要意义。忽视它的影响就有可能把许多原本是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产物误认为是前寒武纪就有的古构造,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甚至导致谬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CENOZOIC COLLISIONAL DEFORMATION AND LITHOSPHER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1 DingLin ,ZhongDalai,Metamorphiccharacteristicsandgeotectonicimplicationsofthehigh pressuregranulitesfromNam jagbarwa,EasternTibet[J].ScienceinChina ,1999,42 (5 ) :491~ 5 0 5 .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sFoundationofChina (No .49732 10 0 )andNationalKeyProject (No . 19980 40 80 0 )forBasicResearchofTibet…  相似文献   

19.
自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SN向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在后期出现伸展拉张构造。这些构造的形成除了与印度板块推挤有关外,尚与地壳深部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有关。该文计算了由于地壳温度升高引起的热应力场及位移场,指出热应力场及位移场的基本特点,分析了他们在青藏高原构造变形中的作用。考虑到印度板块的推挤、重力和热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可以较好地解释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特点及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