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洛县泥石流活动十分活跃,曾造成摧毁场镇、冲毁桥梁、颠覆列车、淤埋农田等严重灾害。据现有资料,该县有泥石流沟50条,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背斜轴部和河流峡谷段。预防措施是结合农业改革,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和合理开发地下矿藏;治理措施是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拦挡与排导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泥石流形成环境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充沛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作为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已得到学者们的认同。就本质而言,这三者可归纳为能量和物质两大因素。本文从中国泥石流区域分布着眼,从不同尺度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探讨中国泥石流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区域地质背景、大地貌单元和犬气候系统是控制泥石流形成发育的主导因素;不稳定斜坡因子、小尺度水文气象因子、流域形态因子、森林植被因子等,在大尺度因素的基础上,对泥石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历史上,特别是近期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剧了泥石流的发展。泥石流灾害非单一因子所致,而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山地环境退化的产物。泥石流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外营力作用的共同性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复合性这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疆境内的泥石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概述泥石流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新疆境内泥石流的发生与制约因素,由于新疆泥石流受水源的制约,主要形成了冰川泥石流和暴雨泥石流两大类。其分布由北而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及其山麓和塔城盆地;天山及其南北麓;阿尔金山与昆仑山及其北麓三大区域。并针对新疆泥石流灾害提出了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四川境内成昆铁路泥石流致灾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境内成昆铁路沿线泥石流活动频繁,严重危害和威胁着铁路安全。泥石流致灾原因如下:对泥石流认识不足,造成漏判、错判,从而处置不当;桥梁结构设计欠妥,在泥石流流通区设中墩;桥涵孔径过小,泥石流排泄不畅;建筑物位置不佳,排导设施不良;傍河铁路,对泥石流的间接危害重视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藏东南泥石流沟纵剖面演化的最小功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蒋忠信 《地理科学》2003,23(1):25-31
西藏东南地区的泥石流可分为雨水、冰雪融水和冰湖溃决等3种成因类型,其沟谷纵剖面演化均遵循最小功原理,即通过调整坡降使流速增大,表现为单位流体的全程流速平均值ū与纵剖面形态指数N正相关:ū∝f(N),对雨水型泥石流沟,流速函数f(N)={1/3-2/[(N+1)(N+2)(N+3)]}1/2;对融水型泥石流沟,f(N)={2/3-2/[(N+1)(N+3)]}1/2;对溃决型泥石流沟,f(N)=[NP(N+1)]2/3。在泥石流沟谷演化进程中,与ū值由小变大相应,N值由小变大,沟谷纵剖面从上凸抛物线形变为下凹抛物线形,泥石流沟谷地貌演化阶段按泥石流孕育阶段、发展阶段、旺盛阶段、衰减阶段的顺序演替。以藏东南典型泥石流沟作为实例,检验了上述沟谷地貌演化的模式与规律。  相似文献   

6.
张丽萍  唐克丽 《中国沙漠》1999,19(4):348-353
在神府--东胜态和区人为泥石流沟道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43条典型泥石流样沟,在1:10000地形图及其卫片上进行了形态要素量测,应用流域地貌分析原理,对43条样沟各形态要素进行了剖析及关联度评价,并进行了泥流沟道发育阶段的信息维分析,所得结论为:为干旱地区的人为泥充沟道地势比沿持续干旱为主以形成区比降最大,区别于自然泥石流沟道;沟道分区面积比以汇海淀区面积最大,明显区别于湿润地区,流域形状  相似文献   

7.
论泥石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泥石流是一种复杂的山地灾害现象,研究难度大,研究历史又短,故泥石流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还需有个发展过程.泥石流学是一门正在趋向完善的新兴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具有淤埋、冲毁、冲刷、漫流、磨蚀、直进等特性 .其堵河成湖 ,堵河溃冲 ,淤积成扇 ,垫高河床 ,改造地貌 ,改变生态系统等都是逼使环境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演变 .泥石流作用过程的巨量输沙、快速沉积和堆积地貌 (多为扇形地 )都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9.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晓清  李泳  崔鹏 《山地学报》2004,22(5):562-567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研究是基础前沿性研究,直接关系到泥石流其他方面研究的进展,特别是预测预报。分析了国内外在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研究方面的进展,分别从野外观测研究、实验设计和理论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理论上的进展,并进行了初步评价。通过讨论,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思路与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及其效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山地学报》1999,17(2):42
The principles, contents and measures of bio_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 r contr olling debris flow,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local natural conditi ons, were documented in this paper。Nanjian county, characterized as dry ho t valley climate, lies in the mid_southern part of Yunnan province。The bio _e 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 controlling debris flow of Houshan area by Nanjian cou nty town was conducted from 1989 to 1997 。The various gullies, slopes and other disaster bodies, and human being activity factors in the area had been planed separately and managed simultaneously。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stabilizing, protecting and using" were specially emphasized in the project.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storage, combination of biological hedge and check dam, improvement of water cycling on slope fields and regenera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were also p ractised.The protecting system consisted of 77 check dams, 630 meters of discha rge canal, 830 bio_check dams, 2 500 meters of bio_hedge and 709 water storage pits , an d afforestation area of 2.8 km2 was built in the area.The insurance ratio of th is project is 0.5%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ffects are obvious.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泥石流是主动的流域物质输移形式,土体的颗粒组成决定了泥石流的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流域、不同密度的泥石流样本分析表明,高密度(如籽s>2g/cm3)泥石流的颗粒分布曲线总体上具有指数形式,指数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泥石流多发生在一定的指数区间;颗粒组成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不同密度泥石流颗粒的分形区间不同,这个区间可以认为是形成泥石流结构的颗粒区间,从而也确定了泥石流基质的颗粒界限;颗粒的分维随密度变化,密度越大(大颗粒含量越多),分维越大。颗粒的分形结构也是颗粒孔隙的分形结构,它决定了土体的液化,因而也决定了泥石流所表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贵州习水2003—06—25泥石流灾害考察报告(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西藏波密米堆沟泥石流堵河模型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游勇  程尊兰 《山地学报》2005,23(3):288-293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西藏波密米堆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泥石流与主河不同频率洪水遭遇情况下,泥石流堵塞主河及溃决可能性,泥石流、洪水的危害模式进行了研究。米堆沟泥石流堵河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规模泥石流进入主河与不同规模洪水遭遇。在交汇口表现出不同的堵溃特征;频率P=5%,重度12.74kN/H13,试验流量4.50l/S的水石流在主河仅暂时阻水。不会对主河产生堵塞和溃决;频率P:2%。重度14.70kN/m^3,模型流量8.01l/S稀性泥石流会部份阻塞主河道,瞬间完全阻塞及溃决现象不会出现;频率P=1%,重度16.66kN/ml,模型流量10.21l/S泥石流,对主河造成较为严重阻塞,但不会造成瞬间完全堵塞和溃决。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滑坡泥石流研究10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成立滑坡泥石流研究室10年来,在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域规律考察、形成环境、预测预报、评价方法和防治对策等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完成的科研课题成果丰硕;并对今后滑坡泥石流灾害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物生态工程的环境适宜性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文耀  刘伦辉 《山地学报》1999,17(4):358-362
应用生物生态工程恢复重建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是当前山地环境系统建设和山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结合泥石流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研究,对徨物生态工程的特点,环境适宜性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沟道汇流对堆积危险范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健  陈锦雄  陈晓清  朱军  徐柱 《地理科学》2016,36(10):1588-1594
利用离散元法和图形处理器(GPU)并行计算手段建立泥石流运动堆积模型,以自然界沟道泥石流汇流后运动堆积特征及危险范围作为模拟参照,利用所构建的泥石流流通槽完成沟道泥石流不同交汇角汇流模拟试验和堆积危险范围预测,实现了泥石流沟道汇流的可视化模拟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可视化模拟能够模拟出自然界中泥石流自流通区运动汇流后产生堆积的运动特征;数值模拟实现了锐角条件下仅考虑单因素即沟道交汇角对泥石流堆积危险范围影响的模拟试验。此外,利用GPU并行计算的优势可用于模拟大规模泥石流汇流现象,模型的可扩展性为泥石流汇流堆积危险范围分析向更为复杂的地理环境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境内各类侵入岩分布甚广,大部为花岗岩类,约占全国基岩面积的30 %。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山东的泰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湘赣边境的井岗山,海南岛的五指山,陕西的华山以及厦门海岛鼓浪屿等,均系危峰群立的巨大花岗岩体。随着近数十年来山区人口的迅速增长,陡坡垦荒、森林植被破坏日见严重,花岗岩山区水土灾害,特别是泥石流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以及如何防治,已成当务之急。现就有关问题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18.
谷坊坝是泥石流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化石板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共设13座谷坊坝,组成梯级谷坊坝群;坝体主要分布在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混凝土结构,轴向两端嵌入沟道两侧基岩0.5~1 m。通过对比化石板沟谷坊工程修建前后沟床纵坡比降、沟道两侧斜坡稳定性及泥石流侵蚀速率等方面的差异,证明谷坊工程能够有效拦蓄松散固体物质、稳固沟床和岸坡、降低沟道纵坡比降、降低泥石流流速和耗散流体能量、抬高沟道上游泥石流侵蚀基准面。研究发现,化石板沟谷坊坝群共拦截固体物质2.76×104 m3,仅占流域物源总量574.9×104 m3的0.5%,占近期可供给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85×104 m3的3.3%;稳固沟床松散物质4.37×104 m3,仅占流域物源总量的0.76%,占近期可供给泥石流活动的物源量的5.2%;稳固沟道两侧坡体松散物质134.07×104 m3,占流域物源总量的23.3%,泥石流物源减少;回淤的沟道比降为原比降的60%~75%,相同频率下泥石流流速、峰值流量降低,沟道侵蚀速率下降,泥石流输沙量减少35%~57%;上游泥石流支沟侵蚀基准面抬升0.3~0.5 m。泥石流呈现从粘性到稀性,再到含沙水流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矿山泥石流特点及其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演化过程与自然泥石流存在着差异.有关矿山泥石流的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总结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致灾特点,对于矿山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矿山泥石流是矿山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过程中不合理排放的废石渣是矿山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固体物源.废石型泥石流、尾矿型泥石流是矿山最主要的泥石流类型.矿山泥石流具有人为性、频发性、污染性可控性等特点.开展矿山泥石流隐患沟调查评价,研究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落实新建矿山"灾评"及"方案"编制制度,实施废渣的减量化生产与资源化利用,选好固体废渣物堆排场所,做好拦渣护挡措施等矿山泥石流综合治理等措施,可以避免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20.
G318川藏公路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外调查为基础,选取坡度、地表起伏度、岩石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与粘聚力)、距断裂距离、地震烈度、岩体风化程度、最大24 h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土地利用类型等10项指标作为基本判别因子,分析泥石流对影响因子的敏感程度.研究表明,G318川藏公路最有利于泥石流发育的条件为:1.坡度:20°~35°;2.地表起伏度:100 ~300 m;3.岩石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35°,粘聚力<25 MPa;4.岩体风化程度:>0.4;5.距断层距离:0~10km;6.地震烈度:大于Ⅶ度;7.土地利用:荒漠草原、冰川、裸岩砾石、坡草地;8.年平均气温:<8°与10°~12°;9.最大24 h降雨量:>40 mm.结合GIS与信息量模型分析G318川藏公路段沿线泥石流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大部分路段处于中度、高度与极高度危险区,三者面积之和占总面积的71.99%,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深切峡谷区;基本无危险区范围较小,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和高原面路段,仅占总面积的4.21%.研究成果与实际灾情吻合,可为川藏公路泥石流风险评估及新路选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