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13"四川清平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成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汶川地震触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改变了泥石流流域的物源条件,地震灾区震后泥石流活动呈现出愈加明显的高频率、群发性、大规模的特征.地处四川省绵竹市西北部的绵远河上游震后已多次暴发了泥石流.2010-08-13和08-18,在局地暴雨诱发作用下,绵远河上游的清平乡和天池乡境内的24条沟谷同时暴发了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高达1.08×107m3,其中仅清平乡附近,泥石流堆积扇规模就达到7.62×106m3,泥石流淤满河道形成了1.5 km2的堰塞体,致使14人死亡和失踪,清平乡境内大量震后重建的民房遭淤埋,泥石流多次中断九环线的重要支线--绵(竹)茂(县)公路汉旺-清平段,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3亿元.此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剧烈的改变着震后局部的河流微地貌形态,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规划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从汶川地震对绵远河上游泥石流流域物源条件的影响分析入手,着眼于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分析了2010-08-13(简称"8.13")特大群发性泥石流的成因:汶川地震后绵远河上游两侧支沟内积聚的巨最固体松散物源是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前提条件;1 h雨强达37 mm、累计达203.5mm的高强度暴雨是泥石流最直接的激发因素.泥石流物源区和堆积区的堆积物颗粒分析结果表明,泥石流以粘性泥石流活动为主.作为汶川地震后典型的次生山地灾害链过程,泥石流活动是自然地貌演化的必然结果,但此类远远超越常规规模和频率的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建议对危害居民点的重点沟谷提高泥石流治理标准,调整汛期的防洪方案.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群发泥石流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8 -05 - 12汶川地震后的极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溪河流域的龙池“8·13”群发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之一.龙溪河流域在2010 -08 -13遭遇强降雨过程,流域内共有45处暴发泥石流,其中34处沟谷泥石流,11处坡面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总量共334×104m3,造成大量泥沙淤积在龙溪河下游河道内,该段河床平均淤高5 m.诱发“8·13”群发泥石流的最大1h降雨量达75 mm,相当于20 a一遇的1h降雨量.“8·13”群发泥石流中88.9%的泥石流活动集中在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附近3 km范围内,仅有11.1%的泥石流分布在距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3~5 km范围.除受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影响外,泥石流分布还受地层岩性和地形的影响.龙池群发泥石流以粘性泥石流为主,占总数的88.9%,而稀性泥石流很少,仅占总数的11.1%.小规模泥石流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0.0%;大规模泥石流很少,仅占总数的11.1%,其他为中等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流域主要为小流域,<1 km2的泥石流流域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8.9%;而>3 km2的泥石流流域很少,仅占总数的6.7%.龙溪河河道内的泥沙淤积受泥石流活动、主河道坡度和宽度的控制,河道上半段没有泥沙淤积,而下半段有大量泥沙淤积.龙溪河河道内淤积的泥沙颗粒粒径受沿岸泥石流流域岩性的影响,粒径从龙溪河上游到下游呈明显的从大到小的变化规律.龙溪河流域在遭遇较强降雨时还会暴发泥石流灾害;在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附近的山区,在暴雨激发下还有可能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在雨季到来时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特别要提防不易被发现的小流域泥石流灾害,做好防灾预案和预警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3.
群发性泥石流的危害效应及防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目前对群发性泥石流形成机理及成灾模式的研究甚少,加之在防范经验上的欠缺,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来降低这类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为此,针对2010年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频发事件,以近年来四川省典型群发性泥石流灾害为例,探讨这类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灾害效应,并对群发性泥石流成灾的叠加-放大效应及成灾的链式效应进行分析,对认识群发性泥石流的成灾规律有一定理论意义.最后,就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的防范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可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2-06-28T5:00,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矮子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灾害性泥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泥石流是在长时间的前期降雨和短历时的强降雨共同作用下,从上游支沟坡面和两侧冲沟短时间内形成的,具有发展和运动历时短,规模中等而峰值流量大,泥石流和洪水交替作用等特点.严重的沟道堵塞和中下游松散物质的补充,使得泥石流的峰值流量是清水流量的3~4倍.  相似文献   

5.
甘洛县泥石流活动十分活跃,曾造成摧毁场镇、冲毁桥梁、颠覆列车、淤埋农田等严重灾害。据现有资料,该县有泥石流沟50条,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背斜轴部和河流峡谷段。预防措施是结合农业改革,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和合理开发地下矿藏;治理措施是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拦挡与排导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江口县处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中低山侵蚀—溶蚀沟谷地貌,降雨量丰富,区域内坡面型泥石流具有群发性。本文对江口县坝盘镇某泥石流从地质环境条件和泥石流发育特征出发,分析泥石流灾害成因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泥石流发育的区域特征与综合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提出了通用于沟谷暴雨泥石流危险度判定的三项基本原理:主次因子原理、因子权重原理和定量赋值原理。首次提出了泥石流危险度的多因子综合定量判定模式和计算公式,为我国西南(西北)山区沟谷暴雨泥石流灾害评估提供了较为先进的实用方法。在云南部分地区的判定检验和应用实践表明,本法具有60%以上的可靠度。可应用于我国西南(西北)山区一切有可能发生暴雨泥石流的自然沟谷和已确认的暴雨泥石流沟谷。  相似文献   

9.
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82%。灾害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财产集中,因而泥石流的成灾率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重,并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及辐射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城镇选址困难,一些城镇不得不设在泥石流活动区;一些新建城镇选址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设在了泥石流危险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区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应的防灾规划;与泥石流争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增多,增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范围、活动规模与活动频率;防灾工程标准较低等。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从其特征与成因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的阵性波状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凯衡  韦方强  李泳  崔鹏 《山地学报》2004,22(6):707-712
首先描述了在云南东川蒋家沟观测到的在粘性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铺床作用,阵次交替的波状运动,以及相关的波的分化、叠加等现象。然后具体分析了阵性波不同部分的速度分布特征,给出了泥石流龙身部分的速度剖面示意图,并提出龙头是以滚动方式在残留层上运动的。两者间存在物质循环流动。由实测数据推算的波速表明阵性波是一种急流。最后从波的空间形态和传播速度的角度将泥石流的波状运动分为缓波、滚动短波和滚动长波。  相似文献   

11.
四川德昌茨达“8·24”群发性滑坡型泥石流之地形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08-24,四川省德昌县茨达乡暴发了群发性滑坡型泥石流,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此次群发性泥石流范围较小,地质和水文条件比较接近,由此认为地形条件是控制泥石流发育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地形条件对滑坡型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基础上,从其形成机理出发,选取研究区各沟谷流域面积A,沟床比降J,沟谷两侧斜坡25°~45°坡度所占百分比S等3个重要地形因子进行研究,对比相互关系,建立起此次泥石流暴发的临界曲线和综合地形因子G,G=S×(A/A0)0.15×J0.8,得出在地质和降雨条件都相近似的情况下,地形因子G越大,地形条件越好,越容易暴发泥石流。因此可用G因子划分区域内沟谷泥石流的易发等级,并为滑坡型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和预警预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丹巴"2003-07-11泥石流"灾害考察报告(摘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07-11,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沟(当地人誉为美人谷)暴发特大规模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茶园沟"2003-08-09"泥石流灾害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年夏天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 (主要是西南山区 )山地灾害活动频繁 ,发生了多起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泥石流、滑坡灾害。作为研究山地灾害的专门机构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对此十分重视 ,多次派出专家组奔赴泥石流、滑坡灾害现场进行考察 ,收集灾害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开展典型山地灾害实例研究 ,及时为当地政府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山地灾害典型实例的调查研究 ,可促进对其发生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水平 ,国内外学者历来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现将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有关专家完成的一组考察报告 (摘要 )集中报道于此 ,供大家参阅 ,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近几年频繁遭受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危害。由于所处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发育的泥石流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从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形成过程等探讨了浙江泥石流形成的机理,分析了其成灾特点。结果表明,浙江省泥石流为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过程主要为:强降雨下滑坡、崩塌发生,持续强降雨使得滑坡、崩塌松散物流化从而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在流域特征上表现为形成区坡度大,易发滑坡、崩塌,水力条件充分等。泥石流灾害具有低频性、群发性、并发性、突发性、夜发性、危害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四川石棉2003-08-28泥石流灾害考察报告(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夏天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 (主要是西南山区 )山地灾害活动频繁 ,发生了多起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泥石流、滑坡灾害。作为研究山地灾害的专门机构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对此十分重视 ,多次派出专家组奔赴泥石流、滑坡灾害现场进行考察 ,收集灾害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开展典型山地灾害实例研究 ,及时为当地政府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山地灾害典型实例的调查研究 ,可促进对其发生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水平 ,国内外学者历来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现将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有关专家完成的一组考察报告 (摘要 )集中报道于此 ,供大家参阅 ,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四川石棉2003—08—28泥石流灾害考察报告(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2010-08-07T23:00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将沿途村庄和城区夷为平地,摧毁了沿途的楼房民居,毁坏了大量的农田.泥石流还冲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将半个舟曲县城淹在水中.此次泥石流流速快、流量大、规模超大,发生于半夜,且表现为山洪-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形式,因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止08-15,共造成4 496户、20 227人受灾,水毁农田约95 hm2、房屋5 508间,1 248人遇难,496人失踪,是建国以来我国损失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现场调查与遥感图像分析表明,舟曲泥石流是局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水力型特大泥石流灾害.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总方量约220×104 m3.沟内储存的大量的崩塌、滑坡体及坡积物、残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形成区陡峭的地形以及沟道内堆石坝、拦沙坝形成的陡坎级联堵溃效应,加大了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与破坏力.在分析本次泥石流的背景条件、灾害成因、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