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6,(8):24-25
提起渤海,您一定不会陌生。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省以东太平洋一隅等5个海区。渤海位于中国近海的最北部,为半封闭内海,并不算宽广的海域却对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渤海毗邻黄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海共有枝鳃亚目、蓑海牛亚目软体动物40种,隶属于16科30属,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有些种类向北可以分布到达黄、渤海,部分种类仅分布于黄、渤海。区系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近海海雾的分布形式,生消过程、地区效应和雾体形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四个特征。一、几个海区的海雾分布海岸区域海雾持续存在的有利风向,应为从海区吹向岸边的风,但渤海海区雾季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是典型的二类水体,水色三要素组成复杂,水色三要素是影响中国近海水体光学特性的重要因素。基于2006-2007年在中国近海进行的现场调查,获取了1 012个站位的三要素吸收系数数据,对三要素吸收系数的比例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近岸海区二类水体区域,非色素颗粒占主导,在渤海海区所占比例高达57%;在远洋海区,浮游植物和CDOM占主导,两者共同决定了远洋水体的光学性质,叶绿素和CDOM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中国近海三要素吸收系数的比例分布,占主导作用的是黄色物质和非色素颗粒物,所占比例分别为36%和34%;浮游植物色素所占比例为27%。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月平均海面的变化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所说的中国近海系指渤海,黄、东海西部和南海北部(为说明问题,在叙述过程中,也会涉及一些相邻海区).整个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比较显著,又有众多河流的注入,加之暖流黑潮主干及支流经过这里等原因,以致水文状况错综复杂.而月平均海面的变化,就是多种水文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计算了中国近海渤海、两巴海峡、黄海、东海中部和南海北部等五个典型区域海平面高度异常特征指数,分析了各海区特征指数的振幅变化规律及周期,并用这些指数与海平面风场及温度场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除黄海外各海区都具有显著周期变化。异常指数与风速正相关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中低纬海域,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中亚至我国大陆西部和中太平洋近赤道海域,与温度场正相关区分别位于非洲大陆南部、澳洲大陆南部和南美大陆中南部,负值相关区主要位于北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域。与温度相关场分布表明中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与ENSO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7.
塘沽海区海底地形的SAR影像仿真与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袁业立、金梅兵(1997)提出的海底地形SAR影像仿真与反演模型,对渤海塘沽海区的一张Radarsat SAR影像进行了仿真和水深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影像与真实SAR影像基本吻合,反演水深与实际水深也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袁业立(1997)SAR成像机理的正确性和在中国近海利用SAR影像进行浅海水深探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Aqua卫星MODIS光谱成像仪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结合CALIPSO卫星给出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和相对湿度垂直剖面数据,反演了中国近海低层大气气溶胶浓度,并依据水面干沉降模型估算中国近海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提出了一种订正AOD的方法;使用中国沿海城市气溶胶浓度监测值,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拟合得到了4组AOD与PM10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反演了2014年3月—2015年2月中国近海气溶胶浓度。结果显示,中国近海气溶胶浓度全年均值为38.15μg/m3,渤海比南海高约149%,沿岸海域高出远海约30%,冬春月份高于夏秋月份约3.7%;气溶胶干沉降通量年均值为0.028g·m-2·d-1,同样表现出北部海域高于南部海域、冬春季高于夏秋季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调查海区 ,布设的若干条有代表性标准断面上 ,布设若干测站 ,按预定时间定期在断面各站进行长期调查和观测调查方式。中国于 1 960年开始的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 ,是继全国海洋普查以后开展的一项常规海洋调查工作。其目的是对测区的主要海洋现象 ,实施长期调查观测 ,以了解和掌握其相互关系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为生产、科研、军事、预报和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海洋基础资料。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自 1 960年 1月至1 962年末 ,由中央气象局在渤海、黄海、东海 3个海区布设 2 0条调查断面 ,进行每月一次的标准断面调查。 1 96…  相似文献   

10.
“八五”期间,黄渤海区海洋渔业生产在渔业资源没有明显恢复的情况下,认真贯彻国家渔业发展方针,积极搞好产业结构和捕捞作业调整,使海区养殖、增殖产量不断增加,海洋捕捞尤其是近海捕捞产量的比重明显下落,围、流、钓产量有所上升。据统计,1995年黄渤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32.4万吨,比“七  相似文献   

11.
近海污损生物的调查方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严文侠  董钰 《热带海洋》1994,13(4):81-86
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有浮标挂板法和海上设施采样法,由于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工作的特殊性和艰难性,笔者提出了利用已有的海上设施,尤其是固定式平台来积累近海污损生物资料,以便进行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属于广盐、广温性虾类,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海区,产于山东、河北、辽宁及天津近海。中国对虾具有体大、壳薄和生长快等特点,是中国目前养殖最广泛、产量较高的对虾品种,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深受欢迎。作者旨在总结中国对虾亲虾在培育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以及幼体的营养需求,为中国对虾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观测事实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暖过程,并且在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未来变暖将会持续下去.利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34个CMIP5模式对于未来不同CO_2排放情景下的输出结果,评估了未来百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基于当前人类的CO_2典型排放速度(RCP4.5),中国近海的大部分海区在2030年以后普遍升温并将接近或超过1℃(相对于1970~2005年的历史海温).其中,中高纬度海区的升温速率最为明显,黄海、渤海和东海的增温幅度明显高于南海,在2030~2039、2060~2069年和2090~2099年间的升温将会分别超过1、2℃和3℃左右.在CO_2加倍排放的情景下(RCP8.5),渤海在21世纪末最大升温可能接近5℃,从而成为全球升温幅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由此可见,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的环境生态将面临严重挑战,这也使得控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成为当前的紧迫议题.  相似文献   

14.
副高对黄渤海夏季异常海温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副热带高压是黄、渤海夏季异常海温的重要成因之一。根据该海区夏季的气候特点 ,构造了一个典型的副高天气过程 ,利用“近海异常海温数值预报模式”对海表层温度进行了数值试验。对该形势下引起黄、渤海夏季异常高温的各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给出了副高中心及其附近两点由各因子引起的增温率变化。试验表明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情况下 ,短波辐射对该海区夏季异常高温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暖水辐聚的贡献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15.
激流观测与资料处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海洋调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海洋激流这一重要的海洋动力现象已越来越引起海洋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如何进行激流观测和资料的处理,已成为有关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以江苏近海及渤海埕岛海区潮流辐合带流况为例,探讨了过去测流和资料分析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若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标  马亮  张春华  李冰  刘洪伟 《海洋工程》2018,36(2):108-118
为了能够合理准确地描述海洋锋特征体系以及锋区本身的各种结构要素,提出了一种中国近海海洋锋分海区分析方法:首先,在对中国近海27条典型海洋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节演变系统归纳的基础上,基于多年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锋面出现频率图,得出中国近海海区锋面系统划分方法;然后,利用日益更新的高时空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对各划分海区内海洋锋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调整纠正以往锋面系统分析的偏差或空缺,对中国近海锋面系统进行补充完善,为中国近海各锋面系统特征参数的规范化分析和准确的特征描述奠定基础。该方法对完善我国近海锋面系统研究具有长远的应用价值,对形成中远海及世界大洋海洋锋时空分布特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海多源水深数据来源复杂,密度不均匀的特点,提出了构建近海数字水深模型的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建立多分辨率的数字水深模型,然后采用叠加融合多分辨率网格的方法建立最终的高分辨率数字水深模型.以渤海海区的部分多波束、单波束数据为例,分别采用克里金法、连续曲率张力样条法和狄洛尼三角网法三种插值方法,结合模型融合建立...  相似文献   

18.
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有浮标挂板法和海上设施(浮标及其锚碇系统,Marex水文浮标,移动式钻井平台和固定式生产平台)采样法。由于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工作的特殊性和艰难性,笔者提出了利用已有的海上设施,尤其是固定式平台来积累近海污损生物资料,以便进行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OISST资料1982—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SST)分析,发现2017年中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1.5℃,南海海表温度接近常年。2017年渤海海表温度是近36 a来最热的一年,达到14.4℃,黄海第二以及东海第三热的年份,整个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平均是历史第二高的年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1—8月份达到或接近极端高温情况,之后海表温度降低并达到常年同期以下。对中国近海不同海区海表温度和陆地气温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海区受陆地气温影响区域不同,同时海表温度与陆地相关区域随着季节而变化。从2017年平流输运、净热通量、热含量和陆地大气温度影响等方面来看,造成渤、黄、东海海表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黑潮流速增强导致平流热输送增加,0~700 m热含量增加以及我国陆地区域气温的异常偏高,净热通量对其海表温度升高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88—2011年CCMP卫星资料对中国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分析评估,研究中国海域风能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气候变化特征,并进行风能资源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海域年风功率密度各海域分布在79.2(琼州海峡)~465.8(巴士海峡)W/m~2,其中东海南部、南海东北部和巴士海峡的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400 W/m~2,其次为南海中东部、东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300~400 W/m~2),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北部湾、渤海和琼州海峡的风功率密度在200 W/m~2以下;(2)DJF期间,中国海区风功率密度平均值最大(412.5 W/m2),大值区的风功率密度达800~1000W/m~2;JJA期间,中国海域风功率密度平均值最小(159.4 W/m~2);(3)1988—2011年中国各海区风功能密度上升趋势为20.8(琼州海峡)~124.7(台湾海峡)W/(m~2?10 a),除南海西南部和南海东南部海区外,其他海区的变化趋势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4)中国海域风能资源分区结果表明,中国海区超过80%的海区适合并网风力发电,其中非常适合的海域占海区面积的62.3%。在风电开发技术可控范围内(水深5~50 m),台湾海峡、南海东北近海海区(水深0~50 m)风能资源最丰富,最高处达490 W/m~2,其次是东海北部近海海区(水深20~50 m),风功率密度达300~350 W/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