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本文通过对地震时砂土层内超静孔压积累原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确定液化深度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1976年唐山地震在沿海地区产生液化的深度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际资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地铁荷载下不同固结度软黏土的孔压试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运营前下卧层土体存在不同程度固结,这会影响到运营期隧道周围土体中孔压的变化,进而产生不均匀沉降。通过GDS循环三轴试验系统对杭州饱和软黏土进行动力测试,研究了固结度、固结应力、循环应力比对孔压发展的影响。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初始固结程度的孔压模型。研究表明:循环荷载下饱和软黏土的孔压发展形态比应变发展形态更具规律性,固结程度愈高的土体孔压发展愈缓慢,并且随振动次数增加,在较低的孔压水平就可达到稳定。预测地铁长期荷载下土体的孔压和沉降时考虑孔压测试时的滞后现象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所得的孔压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地铁运营荷载下孔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海粉土液化特性及孔压模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循环三轴试验,分析了上海原状及重塑粉土的液化特性,提出了原状粉土的孔压上升模型,并与细砂的液化特性和孔模型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液化试验,研究水平场地孔压增长模式,提出孔压增量计算模型。通过不同密实度砂土的液化试验,以加速度、埋深、砂土密实度等现场参数为指标构建孔压增量模型,发现现场和室内试验孔压增长模式的区别和联系,并验证该孔压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幅循环荷载下,与现有动三轴等土单元试验的孔压增量随作用次数一直呈单调递减模式不同,现场试验孔压增量随作用次数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中间存在阈值;通过参数分析和试验实例验证,构建的孔压增量计算模型,可更方便地用于随机荷载下水平场地的饱和砂土孔压计算。 相似文献
7.
8.
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光包滑坡滑带形成背景是渗水层间错动带,该带强度变化是决定滑坡启动的主要因素,动孔压发展是土体材料强度劣化的根本原因,故基于系列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该带材料孔压特性。结果表明,动载下层间错动带材料孔压快速增长,循环剪应力比越大,孔压增长越快,不同荷载条件下应变达到5%时动孔压比等于1,材料液化,根据动孔压比与振次比曲线的拟合关系提出幂函数应力模型。从能量角度描述层间错动带材料孔压增长特性,揭示出循环剪应力比对累积能量耗损与动孔压比曲线影响较小而围压对其影响较大,并进一步提出孔压增长的能量模型。 相似文献
9.
要获取卵石、漂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就必须查明卵石的密实度,颗粒大小、颗粒骨架分布、含量以及充填物的含量。而施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是卵石、漂石钻孔施工中的的主要问题。用动力触探判定卵石层的密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打到卵石顶面时击数很高,打到卵石缝内击数又很低,动弹数据离散性大,必须和《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附录表G.0.6定性判定相结合,才能使确定的密实度更客观。静力触探往往无法直接穿越密实的砂层,获取其下部的细粒土静力触探指标也是个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几个不同的场地岩土工程勘探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了探究静压沉桩与CPTU贯入力学机制,开展了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及CPTU贯入的离心模型试验,获得了静压沉桩与CPTU贯入过程中土压力、超孔压和贯入阻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将静压桩和CPTU压入过程视为一系列球孔的连续贯入,应用圆孔扩张解答,建立了静压沉桩和CPTU贯入过程中锥头阻力、侧阻力与超孔压的预测方法。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和理论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随着桩体的压入,桩周土体的超孔压和土压力均逐渐增大,当桩头通过监测点时,超孔压与土压力均达到最大值;在饱和黏土中,CPTU锥头阻力、锥侧摩阻力和锥头超孔压与锥头贯入深度总体上呈线性关系。预测方法估算沉桩和CPTU贯入引起的土压力、超孔压与模型试验结果相符,较好地反映了饱和黏土中静压沉桩和CPTU贯入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为明确标定罐模型试验在室内模拟原位测试技术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根据国内外大量文献中相关标定罐模型试验的报道,对现今世界上已有的大型标定罐进行了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各个标定罐的优缺点以及标定罐的改进历程。介绍了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标定罐体系的相关研究内容,论述了影响标定罐模型试验的相关参数以及影响因素,并归纳了标定罐试验的应用研究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标定罐模型试验在原位测试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且集边界条件控制、应力状态控制、土样控制等各种特点于一身;通过标定罐试验进行相关的土体参数的推算与验算,与之相应的原位试验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层的现场经验公式,可为原位试验的评价与分析提供依据。但是,标定罐试验的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的加强与扩展,目前主要是砂质土的相关研究,对于黏性土和特殊土尚缺少相关研究;原位测试参数方面也应加强对侧摩阻力、孔隙水压力等相关参数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2013,8(3):141-154
The estimate of secondary compression behaviour of sandy and silty deposits is not routine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classical settlement calculation, due to its generally limited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amount of strains. However, such soils exhibit a non-negligible time-dependent behaviour and the prediction of their long-term response may sometimes be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pability of the piezocone test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estimate the one-dimensional secondary com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 and silts. The approa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frictional response essentially governs both secondary compression of granular soils and cone resistance, hence it seems reasonable to establish a valid correlation among them. The study uses part of the field data assembled over the last years at the Treporti Test Site (Venice, Italy), within an extensive research project aimed at analysing the stress-strain-time response of the predominantly silty sediments forming the Venetian lagoon subsoil. Empirical, site-specific correlations for estimating the secondary compression coefficient from cone resistance are proposed. The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estimate is slightly improved if the cone resistance-based correlations include a variable accounting for the different pore pressure response associated to the drainage conditions around the advancing cone.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通过孔压静力触探(CPTU)确定土体的渗透系数,但是存在偏差大,而且不能从机制上清楚地解释孔压静力触探确定土体渗透系数的原因。为了应用孔压静力触探现场快速地确定土体的渗透系数,在总结前人对孔压静力触探确定土体渗透系数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孔压静力触探时锥头处呈球冠形孔隙水流动的计算模型,假定锥头处初始超孔隙水压力为负指数型分布,推导出土体渗透系数的表达式,并且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将所提出的方法与已有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所提出的方法扩大了现有方法的应用范围;渗透系数计算结果受锥头角度的影响较大,随着锥头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针对国际上通用的60°角的标准锥头,所提出的方法计算的渗透系数大于前人的方法,而且更接近室内外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