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扬子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水相灰岩和壳相动物分布,多局限于滇黔桂古陆之北陆浅海近岸带。黔东北石阡兰多维列世埃隆期香树园组上部记录了华南板块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最早后生动物礁群落的复苏,持续相对长时间清澈浅水环境是造礁的基本条件,南陆北海的古地貌塑造了礁体各亚相的展布方式,礁灰岩南北延伸出露宽度约为150m,最大保存厚度约为20余米,形态学上呈现点礁特征。棘屑滩之上的珊瑚—层孔虫格架礁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属全球志留纪最常见的礁灰岩类型;南侧为礁后薄层棘屑滩堆积;礁核部位的大量珊瑚—层孔虫原地生长格架具有抗浪性,并障积不同粒度的壳相化石和内碎屑颗粒,有利于加速沉积形成块状礁灰岩和正向地貌;礁体北端为薄层生屑灰岩夹少量粉砂—泥质薄层的礁前沉积区;礁顶薄层灰岩中粉砂质—泥质成分逐渐取代珊瑚—层孔虫格架岩,相变为雷家屯组下部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海水浑浊度增高是终止生物礁群落栖居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
要乐  王向东  李越  郄文昆  林巍 《地质论评》2014,60(6):1381-1392
黔南惠水雅水剖面下石炭统上司组底部含有厚度约7m的生物沉积和建造灰岩,为上下生屑滩夹含5m厚的珊瑚格架礁,微相类型丰富,可划分出4种类型:1泥粒状灰岩;2粒泥状灰岩;3珊瑚障积岩;4层孔虫盖覆岩。在生屑滩沉积生物碎屑泥粒状灰岩中,珊瑚、腕足类、钙藻、介形类、海百合茎等破碎程度高,分选性低,为较强水动力条件远距离或频繁搬运后快速沉积的产物,此时不适宜大型珊瑚原地生长保存,仅见少量而单调的单体四射珊瑚和复体四射珊瑚。珊瑚格架礁以生物碎屑粒泥状灰岩、珊瑚障积岩为主,发育少量层孔虫盖覆岩和藻类粘结作用。腕足类、钙藻、有孔虫、海百合茎、介形类、腹足类较为丰富,苔藓虫以及层孔虫的丰度未达到支撑程度,昭示珊瑚格架礁生长期的水动力条件减弱,为单体四射珊瑚、笛管珊瑚(Syringopora)和丛管珊瑚(Siphonodendron)为主体的珊瑚群落形成原地礁灰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黔北桐梓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埃隆晚期石牛栏组石牛栏段以壳相灰岩为主,分布于黔中古陆以北的陆表海浅水区。桐梓松坎韩家店剖面石牛栏段上部出露后生动物礁相单元,薄层灰岩礁翼亚相之上覆盖无层理、无分选的生物灰岩砾块则属塌积岩亚相,由此可推测未出露的点礁生长已经达到明显的正向地貌隆起阶段,礁核部分的造礁珊瑚或已固结的礁灰岩在强水流作用下破碎后被搬运到礁体周围堆积;在塌积岩之上叠复层状礁。在整个礁体生长过程中,珊瑚格架是构建绑结岩的主体,造礁动物和附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高。这个造礁期的生态群落分异与距离黔中古陆海岸线的距离密切相关,南区代家沟属近岸叠层石生长带,韩家店是后生动物格架型点礁分布的南缘,点礁分布向北延伸区截止于水坝塘。桐梓上升造成区域海底暴露并终结礁相生长。  相似文献   

4.
西藏安多县东巧晚侏罗世生物礁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发现西藏安多县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造礁生物以层孔虫和六射珊瑚为主,其中,层孔虫可分为枝状、筒状和块状三种类型,它们多以原地生长状态保存.礁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礁岩可分为筒状-枝状层孔虫障积岩、枝状层孔虫障积岩、筒状层孔虫障积岩、筒状-块状层孔虫障积-骨架岩和筒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岩.礁体类型可分为筒状-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筒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筒状-块状层孔虫障积-骨架岩隆礁和筒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岩隆礁,礁体的演化均经历了奠基阶段、发育阶段和衰亡阶段.  相似文献   

5.
广西田林地区发育有早石炭世全球罕见的后生动物格架礁,该珊瑚礁的主体部分由双型珊瑚(Diphyphyllum)、丛管珊瑚(Siphonodendron)、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以及笛管珊瑚(Syringopora)等建造而成。这些造架珊瑚个体一般以无性出芽繁殖生长和躲避障碍物弯曲生长的竞争模式占据更多的空间生态位,而群体之间则以越顶生长的策略取得竞争的胜利。礁体连续发育,无明显的间断性和旋回性,但造礁生物的组合在礁体纵向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可识别出3个连续的生物组合单元,即Diphyphyllum组合、Siphonodendron-Lithostrotion组合和Diphyphyllum-Syringopora组合。对礁剖面岩石的微相特征研究,划分出了含少量生物碎屑粒泥灰岩、钙藻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灰泥质颗粒灰岩、珊瑚格架岩和有孔虫生物碎屑亮晶颗粒岩等6种微相类型。礁体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由深水开阔台地相到浅水开阔台地相,珊瑚礁相到台内斜坡相再到台内浅滩相,标志着海平面逐渐下降、水体变浅、水动能不断增强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广西田林地区发育有早石炭世全球罕见的后生动物格架礁,该珊瑚礁的主体部分由双型珊瑚(Diphyphyllum)、丛管珊瑚(Siphonodendron)、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以及笛管珊瑚(Syringopora)等建造而成。这些造架珊瑚个体一般以无性出芽繁殖生长和躲避障碍物弯曲生长的竞争模式占据更多的空间生态位,而群体之间则以越顶生长的策略取得竞争的胜利。礁体连续发育,无明显的间断性和旋回性,但造礁生物的组合在礁体纵向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可识别出3个连续的生物组合单元,即Diphyphyllum组合、Siphonodendron-Lithostrotion组合和Diphyphyllum-Syringopora组合。对礁剖面岩石的微相特征研究,划分出了含少量生物碎屑粒泥灰岩、钙藻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灰泥质颗粒灰岩、珊瑚格架岩和有孔虫生物碎屑亮晶颗粒岩等6种微相类型。礁体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由深水开阔台地相到浅水开阔台地相,珊瑚礁相到台内斜坡相再到台内浅滩相,标志着海平面逐渐下降、水体变浅、水动能不断增强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广西田林县石炭纪礁内海百合生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石炭纪的后生动物格架礁为例,从礁体生长过程和群落竞争关系的角度,对赋存于造礁生物群落中的海百合与造架珊瑚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礁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详细探讨,揭示了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礁体发育初期,以海百合为主的群落是造架珊瑚定殖的初始条件;在礁体的生长过程中,海百合与造架珊瑚之间存在一种受环境控制的竞争关系,两者在数量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环境变化导致造架珊瑚死亡,礁体停止生长,海百合仍存活并不间断地为礁体提供沉积物,对已停止发育的珊瑚格架起到覆盖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礁体  相似文献   

8.
脆性是岩石类材料的重要性质。针对南海某岛礁在某深度范围内的珊瑚格架灰岩、砾块灰岩、砾屑灰岩及砂屑灰岩的钻孔芯样,开展室内物理性质测试及压缩试验。研究表明,礁灰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其沉积组构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基于峰后应力降的相对大小和绝对速率的脆性指标计算方法能够反映礁灰岩的破坏特征;围压对礁灰岩的脆性指标影响显著,随着围压的增大,试样的脆性指标呈现趋势性降低;单轴压缩条件下,低孔隙率的砂屑灰岩脆性指标与水泥砂浆类似,同时高于格架灰岩及砾块灰岩;随着孔隙率的增大,砂屑灰岩和砾屑灰岩的脆性指标减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也与孔隙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侯方浩  兰贵 《沉积学报》1994,12(4):51-57
川西北广元-陕西宁强间下志留统巨厚的暗色泥岩地层中赋存有数以百计的生物礁,包括堤礁、点礁、堤状点礁群、生物岩丘、灰泥丘、层状岩丘,出露好,大小不一。礁是在浅水陆棚泥岩相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造礁生物主要为横板珊瑚属的链珊瑚和蜂窝珊瑚及泡孔目的皮壳状、半球状苔藓虫。礁发育的基底主要为泥基质疙瘩状灰岩,也可以是生屑滩、近基风暴岩和淹没的潮坪层纹石灰岩。礁的衰亡以淹死型为主,少数为旱死型。在广元河湾场地区的河深1井钻遇礁组合53.55m,中途测试有气浸显示、川南井下亦钻遇生物灰岩、生清灰岩(可能即为生物礁),见沥青充填裂隙、晶洞。包绕礁体的暗色泥岩有机炭丰度高。因之,志留系生物礁有希望成为四川盆地潜在的油气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10.
南丹县六寨生物礁,产于中泥盆世东岗岭组中。它长4.5km、宽300m,最大厚度达158m,是广西最大的生物礁之一。该礁体属台地边缘相中的堤礁,可细分为六个亚相。岩石类型有棘屑灰岩,塌积角砾岩,生物屑灰岩,层孔虫——珊瑚灰岩、泥晶灰岩等。造礁生物有层孔虫、刺毛类,附礁生物有珊瑚、腕足类、棘皮类等。礁体生长经历了二个阶段,五个造礁时期,至东岗岭末期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11.
生物礁是由原地的固着生物所建造的块状碳酸盐岩沉积。西沙海域自中新世以来发育了厚层生物礁地层。通过对最新全取心钻井西科1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结合古生物及岩心测试成果,发现西科1井中新世和第四纪为主要造礁期,形成了两套分别以珊瑚藻和珊瑚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生物礁序列,底栖有孔虫为主要的附礁生物,而上新统为一套滩相沉积。生物礁序列发育骨架岩、粘结岩和障积岩三种礁相岩石,以骨架岩含量最高,非礁相岩石包括泥灰岩、颗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三种。白云岩地层以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最为发育,多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所致,并受热液活动的影响。对生物礁序列的沉积分析,可为后期南海油气勘探以及生物礁储层分布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成礁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发现生物礁滩作为重要储集层后,有关礁的形态和规模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解析该地区礁的古生物组合、古生态结构和沉积环境,以此为基础系统论证生物礁的沉积序列。礁的建造方式可归属于珊瑚骨架礁丘、层孔虫—海绵骨架礁丘、海绵—层孔虫骨架礁丘以及管孔藻—层孔虫骨架礁丘几种生态类型,这些骨架礁丘无论从造礁生物多样性、生态组合特征以及造礁规模,皆不同于前时代的前寒武纪叠层石礁、寒武纪古杯礁、早奥陶世的灰泥丘和托盘海绵礁,而呈现出单个礁体厚度大、发育旋回多之特点,多期礁体的垂向叠加、横向迁移造成礁体叠置连片, 形成了呈条带状展布的大型生物礁群。  相似文献   

13.
上扬子海洋经历奥陶纪冰期之后,早志留世气温回暖,生物大量繁殖,上扬子地台石牛栏组(埃隆期)发育一定规模的珊瑚—层孔虫礁,生物礁为一些规模较小的点礁。在大量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镜下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早志留世上扬子海洋生物礁的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生物礁主要发育于石牛栏组中上段,造礁生物主要为珊瑚和层孔虫,附礁生物为苔藓虫、腕足类、头足类、藻类、海百合及双壳类等,主要发育于碳酸盐缓坡地带,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分别为定殖期、拓殖期、泛殖期和衰亡期,自下而上泥质及砂质含量逐渐减少,灰质成分和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在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石牛栏组生物礁的生长频频受到外来物源搅动、海平面升降、海水温度及盐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石牛栏组生物礁的生长特征、演化、延伸规模及大小。全球同期生物礁对比表明,早志留世埃隆期生物礁发育具有全球性,主要发育于气候温暖(20~28℃)的南北纬25°~30°碳酸盐台地边缘上,主要分布在劳伦古陆、西伯利亚古陆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等地区,但与上扬子海洋早志留世生物礁在发育特征、演化、延伸规模及大小都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扬子西部下志留统灰岩、生物礁的分布与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崇余运动"形成的NE向分布的古隆起相关,沿着鄂西利川-重庆石柱-南川一线,在早志留世小河坝期发育大型水下古隆起,小河坝中期(相当turriculatus带底部)发生区域性海侵,有利于钙质沉积,在鄂西宣恩高罗等古隆起的边缘发育生物礁。高罗生物礁是在陆棚相泥质条带灰岩礁基之上发育的一套以珊瑚和层孔虫为造架生物的生物礁,主要出露礁核的背风面沉积,造架生物间充填含大量藻类的泥岩,指示较深水、宁静的沉积环境。中扬子地区下志留统生物礁是除小河坝砂岩体之外重要的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15.
泥盆纪是地史时期海洋生物迅速演化的时期之一,以发育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最大规模生物礁生态系统及其彻底崩溃为重要特征。泥盆纪的生物礁经历了吉维特-弗拉期和法门期的繁盛,造礁生物分别以珊瑚-层孔虫和菌藻类为主导;在吉维特中晚期、弗拉-法门期(F/F)之交和泥盆纪-石炭纪(D/C)之交,则遭受多次生物灭绝事件的打击,随后在石炭纪的杜内早-中期生物礁基本消失,而后生动物礁直到13 Myr之后(维宪期)才再次出现。通过最新的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发现,中泥盆世海水表层温度适宜、大陆风化程度较低。因此,全球后生动物礁规模空前,异常繁盛;而晚泥盆世海水表层温度及大陆风化程度较高,导致法门期后生动物礁衰落,而菌藻类生物礁繁盛。通过灭绝事件的详细研究表明,Taghanic事件中海平面的快速上升、温度的急剧升高造成珊瑚和层孔虫消失,后生动物礁数量大幅减少;Kellwasser事件中的温度突变、全球性海平面升降以及缺氧等因素则引发了后生动物礁彻底崩溃;而Hangenberg事件中短暂复苏的后生动物礁受温度降低和海平面下降的影响而最终消失。因此,在众多影响泥盆纪生物礁发育的因素中,全球性的温度和海平面变化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羌塘盆地生物礁岩特征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三叠纪-白垩纪,特提斯海域内发育有大量的生物礁岩,羌塘盆地内亦广泛发育。生物礁沉积序列可划分为4类:(1)浅滩相生屑灰岩、核形石灰岩→生物礁岩→开阔台地相泥晶灰岩→斜坡相角砾岩;(2)开阔台地相灰岩→生物礁岩→局限台地相白云质灰岩;(3)浅滩相生屑灰岩→滨岸相碎屑岩;(4)潮坪相粉砂岩、泥灰岩→潮坪砂坝生屑灰岩→生物礁岩→潮坪砂坝生屑灰岩→潮坪相泥灰岩。生物礁岩可分为骨架岩、障积岩与粘结岩3种成因类型。成岩作用有重结晶、胶结、压实、压溶与破裂、溶蚀作用等。主要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裂隙与溶蚀孔、缝三类。晚三叠世造礁生物主要为珊瑚和藻类;中晚侏罗世以珊瑚礁与海绵礁为主。生物礁岩以海进体系为主,高位体系域也有发育,低位体系域中少见。可分为珊瑚礁、海绵礁、藻礁和层孔虫礁。南羌塘坳陷西部以珊瑚礁为主,东部以海绵礁为主;北羌塘坳陷西部为藻类珊瑚礁、层孔虫礁,台地内部有珊瑚礁、海绵礁。按古地理位置可分为台地边缘礁和台地内部礁,前者分布规模大,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明显的反映,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生物礁的发育状况全球海平面升降所控制。  相似文献   

17.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流花油田新近系灰岩储层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生物礁储层。岩石类型包括皮壳状珊瑚藻黏结灰岩、缠绕状珊瑚藻-珊瑚骨架灰岩、泥晶有孔虫-珊瑚藻颗粒灰岩、亮晶有孔虫-珊瑚藻颗粒灰岩、含红藻石灰岩、泥晶珊瑚颗粒灰岩、生屑泥晶灰岩7类。孔缝类型丰富,包括泥晶基质溶孔、粒间溶孔、藻架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体腔孔、晶间微孔7类孔隙及溶蚀缝、珊瑚藻皮壳间隙缝、似缝合线溶蚀缝、构造缝4类裂缝。划分了孔洞-网状裂缝型、孔隙型、裂缝-孔洞型、致密裂缝型4种储集类型。皮壳状珊瑚藻灰岩属于孔洞-网状裂缝型储层,泥晶颗粒灰岩、含红藻石灰岩和红藻石灰岩属于孔隙型,珊瑚骨架灰岩属于裂缝-孔洞型,亮晶生屑灰岩和胶结作用较强的皮壳状藻灰岩属于致密裂缝型。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了不同储集类型的分布,生物礁形成过程中的多期暴露对沉积微相和储集空间有重要影响。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早期成礁与早期暴露、晚期成礁与次级暴露、埋藏压实与泥岩再造水改造阶段、两期成藏与地下水溶蚀4个阶段。根据沉积-成岩演化分析,预测了研究区储集类型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8.
重庆开县上二叠统长兴组红花生物礁成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红花生物礁露头的精细解剖和微相分析,研究了礁的内部构成和成礁模式。红花生物礁发育3期礁体旋回:礁A、礁B和礁C。礁A由生屑泥晶灰岩和骨架岩构成;礁B由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礁C由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红花生物礁造礁生物有钙质海绵、钙藻类、苔藓虫和水螅类,附礁生物为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和棘皮动物等。单个礁体内,由下往上的生物演化为: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组合→钙藻类→钙质海绵+水螅类+钙藻类+苔藓虫组合→生物碎屑;岩性演化为: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生屑灰岩。礁B的生屑滩内生屑间为泥晶充填,生屑分选、磨圆较好,是由相邻的高能生屑滩侵蚀搬运到礁B侧翼低能区沉积形成。3期礁都发育在碎屑滩上,礁A为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礁,礁B和礁C在礁A形成的高地上成礁,为高能环境礁;单个礁体的完整成礁模式为:在浅滩之上,钙藻类大量生长、粘结吸附颗粒固结基底,钙质海绵和钙藻类在硬质基底上繁茂生长,形成具有抗浪格架的生物礁,礁体暴露水面死亡后遭波浪、水流改造形成生屑滩。  相似文献   

19.
藏北安多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传桃  夷晓伟  李梦  李超 《沉积学报》2011,29(4):752-760
安多东巧地区上侏罗统沙木罗组主要为一套潮坪相碎屑及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其中的特征沉积是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其次为珊瑚,其中,层孔虫又可以分为筒状、块状和枝状3种宏观形态。在对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学分析基础上,根据其组合特征,将生物礁划分为3个造礁群落,分别是Milleporidium—Cladocorops...  相似文献   

20.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生物礁中同生滑塌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独山泥盆系是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独山鸡窝寨村中泥盆统鸡窝寨组下部发育由障积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物砾灰岩等所构成的小型丘状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和珊瑚。礁体内发育小型褶皱和小型断层等变形构造,褶皱以平卧褶皱和紧密褶皱为主,且转折端多以尖棱状和圆弧状为主,而小型断层则主要为小型的逆断层和分布于褶皱转折端的小型张性断层。礁体内的变形构造特征以及正常沉积的钙质泥岩基底和灰岩盖层共生表明,该生物礁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可能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黔桂海火山活动相关的同生变形滑塌,且可能与吉维特期黔贵海处较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