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AVHRR资料推算青藏高原地区地表反射率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前NOAA系列卫星提供的AVHRR资料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1km),是用来推算地表反射率的理想资料。本文首先叙述了青藏高原地区地表反射率的地面观测的一些事实,然后讨论了利用AVHRR资料推算地表反射率的原理与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计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1983年7月13日与1984年8月22日的两次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下垫面的复杂性,地表反射率的空间变化十分强烈;从区域平均来看,以往对高原大部份地区地表反射率的估计一般偏高。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边缘山区极值风速推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1年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区12个气象台站风资料,分析了影响极值风速的主要因子,通过对地形的参数化处理,建立了极值风速随海拔高度和地形参数变化的拟合模型,可推算该地山区的极值风速,并利用山区临时观测资料对拟合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引入地形参数所建立的极值风速拟合模型来推算山区极值风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云气候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3年7月至2001年8月的ISCCP卫星总云量资料, 分析了我国总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将全国用193个网格点表示,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 按照总云量年内变化规律相同的原则将中国分为3个区, 逐区讨论了总云量的年内变化特征;同时, 分析了18年来中国总云量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奇异值分解法(SVD)找到了我国青藏高原冬季总云量与全国夏季降水的高相关区, 证明青藏高原总云量与我国东北降水正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4.
严济远  石熙春 《气象》1981,7(11):19-20
风压是建筑物承受的主要自然荷载。由于各高度上的风压值是根据地面风速资料推算的,而风随高度变化的实测资料较少,所以究竟用什么方法来推算才比较符合实际,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谈谈我们对这方面一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胡晓  马耀明  田辉  王介民 《高原气象》2006,25(6):1020-1027
利用MODIS可见光和近红外1~3波段的卫星资料推算得到“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实验”(GAME/Tibet)实验区4~10月季风前后的地表植被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将其与NOAA-14 AVHRR卫星资料分析得到的实验区的植被参数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不同算法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近46年青藏高原干湿气候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飞  唐世浩  孙涵 《大气科学》2008,32(3):499-507
利用青藏高原62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 用世界粮农组织 (FAO) 在1998年推荐的、并唯一承认的Penman-Menteith模式计算潜在蒸散量; 比较了降水量、积温降水比、气温降水比、蒸散降水比和降水蒸散比5种湿润度指标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青藏高原各气候区干湿状况及其界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5种指标中, 用降水蒸散比得到的青藏高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区的分区结果比较合理; 近46年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湿润度和每个气候区的平均湿润度均呈增加趋势, 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的界线呈向西北推进趋势, 气候在向暖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粤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共50年的气候资料,应用皮尔森-Ⅲ分布和第Ⅰ型极值分布函数来拟合该地区不同重现期的最大日降雨量,结果表明用第Ⅰ型极值分布函数推算重现期为5年以上的最大日降雨量拟合程度更高,用此研究方法可求出的超历史资料记录范围的最大日雨量。  相似文献   

8.
夏半年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30—60天振荡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1980—1982年3个夏半年(5—9月)的ECMWF客观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500hPa位势高度场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和滤波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夏半年存在着30-60天振荡,高原东部为一相对的30-60天振荡中心。本文还讨论了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资料估算青藏高原降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间隔为3h的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上云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1981 ̄1983年6、7、8月的红外云图资料与相应地区的降水资料,建立利用卫星云圈资料估算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模式。检验表明该方法对称补青藏高原上地面站稀少,降水资料不足的缺陷很有帮助,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状况、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文中综述了对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臭氧低值中心的出现和可能形成的机理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了青藏高原在夏季存在大气臭氧总量低值中心的事实 ,研究了该低值中心的背景环流特征 ;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确为对流层与平流层物质输送的通道之一 ,以及它对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形成所起的作用 ;并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该低值中心的形成原因。另外用资料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不但存在大气臭氧低值中心 ,而且该低值中心是一个强大气臭氧递减中心的事实。最后介绍了用数值模拟方法来预测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未来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丽娇  李栋梁  胡泽勇 《高原气象》2010,29(5):1093-1101
利用青藏高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的积雪日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资料,采用EOF、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和近45年来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季风与青藏高原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初冬(11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强时,隆冬(12月~1月)的青藏高原冬季风弱,次年春季(4~6月)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弱;当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时,有利于唐古拉山地区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班戈地区和青海东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当青藏高原冬季风强(弱)时,有利于青海北部和西藏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喜马拉雅山和唐古拉山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可丽  钟强 《气象学报》1995,53(1):101-107
地表净辐射为地气系统净辐射与大气层净辐射之差。对大气层净辐射作不同的假定,可将地表净辐射与大气顶辐射收支之间的关系表示成不同的形式。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地面辐射收支观测资料及同期NOAA-7辐射收支资料,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月平均地表净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川  张廷军  陈静 《高原气象》2004,23(Z1):97-103
为了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气候变化,利用我国高原地区的地面测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ECMWF(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再分析值地面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分析发现,40年来所选地面代表测站气温变暖现象较明显(南部的帕里除外),特别是青藏高原北部的茫崖气温增暖非常显著,而40年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没有显示明显的气温变暖,没有大的地域差别,而再分析气温资料在华北平原地区却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气温变暖,再分析气温资料尤其是NCEP地面气温资料在青藏高原上明显偏低.ECMWF再分析地面降水资料的年际变化显示,近40年来,青藏高原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干或变湿趋势,但近十几年属于有资料以来较湿的时段.地面测站年降水观测值不像气温观测值那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林祥 《气象》1975,1(9):10-11
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目前还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西藏气象台站网稀疏,观测年限短,有关天气、气候的历史记载又少,且往往还被神化,所以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文史资料来研究青藏高原最近几十年、几百年的气候变化显然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臭氧的ENSO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年际变化中的ENSO信号,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ElNino年(南方涛动指数为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偏大,在LaNina年(南方涛动指数为正),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偏小.同时讨论了与ENSO事件有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臭氧的ENSO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年际变化中的 ENSO信号,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 E1 Nino年(SOI指数为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增加,在 La Nina年(SOI指数为正)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减小。本文同时讨论了与ENSO事件有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臭氧的准两年振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准两年振荡(QBO),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臭氧QBO进行比较,指出:青藏高原臭氧QBO的平均周期为29个月,平均振幅为8DU.青藏高原臭氧QBO变化位相与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场QBO相反,即热带平流层纬向西风时,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偏小,东风时臭氧总量偏大.还讨论了与青藏高原臭氧QBO相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理论.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的计算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与1978—1980年青藏高原地区总辐射的观测资料与二流近似的模式计算讨论了高原地区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了纬度24°—46°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表反射率条件下的晴天地面总辐射的月平均值,并绘制了青藏高原地区1月与7月晴天地面总辐射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典型单元,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敏感性和强烈性。基于青藏高原135个台站1982~2001年的降水资料,利用EOF展开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及趋势变化,得出高原北区(青海地区)与南区(西藏地区)的年降水以南北反相变化为主。近20年来,青藏高原北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南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青藏高原年降水的分布自雅鲁藏布江河谷向西北逐渐递减,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降水最多,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降水最少平均年降水量仅17.6mm。  相似文献   

20.
在大量的农业气候考察和调查的基础上,本文(1)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推算,讨论了一种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推算冻害负积温的方法,验证了宜兴丘陵山地主要农业气候要素的分布函数符合正态分布规律;(2)结合柑桔、茶树和毛竹等作物的农业气候指标,对各项要素作出农业气候分析和评价;(3)建立不同作物的报酬函数,用有信息的贝叶斯决策方法把农业气候的历史信息、未来预测信息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定量地作出多因素的农业气候决策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