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降雹天气中强对流云体雷达回波强度场和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在今后防雹减灾工作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2006年7月13日发生在太原市阳曲县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强度场与速度场和PPI资料作VCS分析,可见“三体散射”回波、旁瓣回波在PPI上体现的“尖端回波”,VCS图上高悬的强回波和旁瓣回波。将虚假回波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对临近预报、防雹预警服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阿克苏CINRAD/CC型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9年7月27日发生在乌什县的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本次强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受中低层切变线和辐合线的共同影响;(2)雹云内存在较强的气流辐合和垂直风切变,径向速度图上有逆风区、辐合区等中尺度强降水特征出现;(3)强雹云的反射率因子可达60 dBz以上,在VCS剖面中前悬回波、回波墙、穹窿等雹云的特征回波明显;(4)VIL、VWP产品变化能够很好地指示云体发展情况,是判别降雹潜势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张家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晚—22日凌晨发生在湘西北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干下湿"喇叭口特征的不稳定层结,合适的0℃层与-20℃层高度,在地面冷空气和辐合线的触发机制下,利于冰雹、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此次冰雹天气是由典型的超级单体风暴对流...  相似文献   

5.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莫子仁  马艺 《广西气象》2004,25(B12):56-57
从天气背景、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的角度分析2003年4月13日的冰雹天气过程,并利用单站资料和雷达回波进行冰雹天气短时预报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6.
通过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方面产品资料、高空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2013年8月15日祁连地区出现的强冰雹天气过程,得出此次冰雹出现在低空高温、高湿、高能量三者重叠的区域内且在强度回波中有弱回波区及风暴顶的辐散。  相似文献   

7.
从天气背景、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的角度分析2003年4月13日的冰雹天气过程,并利用单站资料和雷达回波进行冰雹天气短时预报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雷达以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5月18日下午天水一次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降雹对流单体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出明显的"V"型缺口,最大回波强度出现在低层,为63 d Bz。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对流单体有界弱回波区和其上的回波悬垂,相应的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呈中低层径向风有明显的辐合特征,高层转为辐散,尤其风暴顶附近。(2)对流单体发生在对流层中层河套地区至甘肃河东东部低涡及其附近冷区和河西中部高压脊及其东北部冷池和低层甘肃与宁夏交界处冷性低涡分别为干冷空气入侵和暖湿气流辐合抬升提供有利条件的环境背景下;较高CAPE值和低CIN值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对流层中低层深厚的上升气流,中层下沉气流和0℃层以上强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单体水汽输送以及生成、发展和维持;距地高度2600~2900 m的0℃层为大冰雹落地提供了环境条件。(3)冰雹临近预警的雷达参数化指标为最大反射率因子达55 d Bz,VIL最大值和VIL密度分别达25 kg·m-2和2. 3 g·m-3。  相似文献   

9.
一次冰雹天气成因及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象单收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6年4月23日发生在兵团农六师境内一次冰雹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日北疆地区的气压分布有利于冷空气入侵,充足的水汽、下垫面的快速增温以及局地的气流辐合为对流云的形成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雷达回波径向速度场中的垂直风切变也有利于强对流云的产生和维持。这些结论对今后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MODIS积雪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2000-2009年玛纳斯河流域积雪面积年内、年际变化及其与同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积雪面积在4个不同分带上随季节变化各不相同,其中,带1变化最剧烈,受气候影响最为显著;带2、带3积雪的增加和减少都比较平缓;带4受气候影响最小.从年际波动来看,带1积雪面积随季节变化更为明显,带4在四季变化中均较平稳.对整个流域积雪面积与气候资料的相关分析表明:冬季,流域积雪变化对降水更敏感;而春季,气温是影响流域积雪面积变化的更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邹书平  田楠  刘国强  周丽娜  许弋 《贵州气象》2012,36(3):12-14,18
利用贵阳、毕节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的同步观测的体扫资料,对比分析2011年4月15日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参数特征。结果表明:①贵阳、毕节两部雷达在雷达强度、高度上有明显的差异;②雷达回波强度和高度具有"跃增"现象;③雷达回波位于两部雷达的中心地带时,对应强度和高度的波动性一致性好,回波结构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强对流天气雷达观测采取组网方式联合观测,其雷达产品以组合反射率因子(CR)、回波顶高(ET)作为初始判断的依据。当出现高度、强度增强或跃增时,应读取任意垂直剖面显示(VCS)产品,分析回波结构以及可能产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2.
麻服伟 《气象》2007,33(2):88-92
利用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回波资料,对2003年6月18日发生在哈尔滨阿城市、五常县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强度场CAPPI资料作VCS和强度场与速度场作对比分析、在RHI径向速度场上对垂直风场的宏观推断等方法分析。发现虚假回波的出现与冰雹云相关,将虚假回波中的旁瓣回波在PPI上体现为“尖端回波”,在RHI上体现为“尖顶回波”和“三体散射”回波,可作为识别冰雹云的判据;另外可根据RHI径向速度场变化宏观推断垂直风切变。得到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强冰雹云和识别虚假回波的方法,对0~2小时的冰雹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象常规探空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天气学和诊断方法对福建省长乐市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层结的不稳定以及冷平流入侵是主要影响因素,冰雹出现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假相当位温、散度、比湿、雷达反射率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84年8月23日16时至19时,我区的榆林、佳县两县境内,出现了一次强冰雹过程。榆林站实测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53毫米,最大平均重量达18.4克,持续时间长达29分钟。据调查,受冰雹影响,两县受灾39万亩农田,凡遭冰雹打过的庄稼,犹如刀割,损失十分严重。本文主要对这次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次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8日发生在新疆伊犁地区一次系统降水过后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对流风暴并无有利的大尺度系统配合,有发生突然、维持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利于出现局地对流风暴的主要因素为地表附近高温、高湿,空气中能量释放不完全等。本次降雹过程存在对流风暴,成熟时回波强度大于50dBz,相对应的速度图上有逆风区、辐合气旋式速度对以及下层辐合、上层辐散等特征。研究还发现,强回波区扩展到-20℃等温线以上,风暴顶辐散正负速度差较大,VIL持续大于50kg·m^-2,以及VIL突增等都是冰雹强度预报简单有效的参量。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R)、风暴相对径向速度(SR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产品,分析了2004年6月20日华北南部罕见的冰雹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主要是由超级单体回波中的中尺度气旋引起的;该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原因是"指状"回波和超级单体回波的依次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次罕见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R)、风暴相对径向速度(SR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产品,分析了2004年6月20日华北南部罕见的冰雹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主要是由超级单体回波中的中尺度气旋引起的;该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原因是“指状”回波和超级单体回波的依次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次局地突发短时冰雹过程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佳木斯雷达站的观测资料,对2010年8月12日清晨桦南县出现的局地突发短时冰雹云的初生、发展、成熟和消亡各阶段的回波演变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这次过程中产生冰雹的对流单体回波特征,结合大尺度天气背景及相关雷达产品分析,揭示了此次局地突发短时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出了对突发性冰雹天气的临近预报有参考意义的结...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宜春、南昌、景德镇等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常规观测与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2018年3月4日江西罕见强飑线过程及其伴随的区域性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成因与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该过程飑线系统发生在槽前暖区,低层强西南暖湿平流、中层干冷空气、强中低空垂直风切变维持为飑线系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飑线后侧入流急流的动量下传和干空气卷入风暴的蒸发作用共同导致强烈下沉气流造成快速移动的冷池并引起地面大风。(3)区域性10级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突出:弓形回波尺度大(200~450 km)、中心强度强(55~60 dBz)、移速快(100~120 km·h~(-1));低层径向速度异常大并出现速度模糊;边界层内大风速核前侧径向辐合强,低层最大径向速度切变大;强回波中心、径向风大风速核和径向辐合带均存在前倾特征。(4)低仰角径向速度图上31 m·s~(-1)以上大风速核和30 m·s~(-1)·(10km)~(-1)以上径向速度切变,反射率因子图上移速大于100 km·h~(-1)的弓形回波,以及风廓线(VWP)图上20 m·s~(-1)大风速核高度下降,都可作为10级大风临近预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1994年7月17日04时至05时左右,产生在成都市新都县及青白江区的大风、冰雹雷达回波特征图为依据,分析得出:这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冰雹云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