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标准E-ε模式得到的行星边界层厚度似乎太大,之所以如此,可归因于湍流动能(E)的耗散率(ε)方程,特别是方程中耗散生成和损失项的参数化方法。在大气边界层的模拟研究中,我们认为谱能储存部分的谱串级输送过程必须作为耗散生成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并用特征长度lε表示。与标准模式一样,耗散局地生成和损失作用之间的“平衡”的不稳定性,当作正比于E2/E的量处理。文中提出E-ε-l湍流闭合方案,同时包含了混和长度lm和lε。虽然ε仍决定E方程中的耗散率,但其重要性减弱了。  相似文献   

2.
何文英  徐玉貌 《气象科学》2000,20(2):150-160
本文建立一个三维非静力边界层模式对杭州湾附近复杂地形域区进行了数值模拟。要用常用的能量闭合和一 新的非局地反梯度闭合方案结合实测资料,以验证不同闭合方案模拟实际大气的能力,进一步分析三维边界层模式的效能结果表明,两种闭合方案都能较好的模拟澳陆环流及温度场,而反梯度闭合比能量闭合更能细致、敏感的模拟湍流场随地形的变化,且模拟结果与实测接近。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限元法用于二阶湍流闭合大气对流边界层模式,并模拟了Wangara试验33天的对流边界层的发展过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能真实的模拟出对流边界层的发展过程,并且准确地反映对流边界层中湍流扩散和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4.
苗曼倩  唐有华 《气象科学》1998,18(4):330-338
湍流能量(TKE)闭合方案是近年来大气边界层(PBL)模式中技推崇的方法,它具有11-2阶精度。大气环流模式的计算容量和垂直网络限制,不允许PBL方案过份精细。本文对TKE方案进行简化及网络稀疏化试验。并用Wangara资料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案引入PBL内仅设置5层的大气环流模式是可行的。地面以上400米内模式结果与实测吻合。但中、上部位温计算值偏高。关于本方案在大尺度模式中的应用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三维非静力E—ε闭合模式对山体流场及浓度分布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涧  蒋维楣 《气象科学》1999,19(4):343-350
本文采用三维非静力E-ε闭合模式,在对流层边界层方程组中,加入湍能和耗散率方程描述边界层中的湍流运动。求解孤立三维山地地形上的流场、湍流场和浓度场,并分析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及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同时做了不同坡度和不同风速下的孤立三维山体的流场、湍流场和浓度场比较。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地形能改变气流运动,气流过山时将出现分支现象,山后背坡有反向回流出现,并且回流区大小随着山体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山体对气流的阻挡作用随山体高度的增加而更明显,随风速的增加而减弱。湍能及耗散率随高度衰减较快。随着山体坡度增加,山前气流的垂直速度也增加,湍流运动更强。风速大时湍流运动越显著。污染物在山前出现辐散,迎风坡是浓度高值区,山后背风坡也是相对高值区。山坡度越大,山前迎风坡污物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在细网格模式中引入总体边界层总参数化方案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滨  魏绍远 《气象科学》1994,14(2):136-142
  相似文献   

7.
WRF模式中QNSE方案的湍流长度尺度系数的调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湍流混合对数值模拟起着重要的作用,湍流混合作用的恰当描述对于温度、湿度、风场以及降水的准确模拟至关重要。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人口密集,暴雨灾害频发,很有必要寻找一种适合该地区降水模拟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本文运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以QNSE(Quasi-Normal Scale Elimination)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为基础,将其中湍流混合长度尺度系数调整为可变参数。本文将Noh et al.(2003)提出的Prandtl公式与Janji?提出的修正湍流长度尺度系数的方法相结合,通过考虑非局地项的强迫、地表稳定度与边界层高度对湍流长度尺度系数的影响,强调大气的动力结构特征与热力结构特征对湍流混合的共同影响,从而提高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模拟能力。文章通过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暴雨试验,将调整参数后的QNSE方案与原方案进行比较,重点分析调整参数后的方案与原方案对关键基本气象要素场、边界层结构特征以及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调整参数后的方案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地表温度、边界层结构以及降水的模拟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调整参数后的方案主要通过改变边界层混合缓解水汽混合比、位温模拟方面的误差。  相似文献   

8.
华明 《四川气象》1997,17(1):1-4
利用有青藏高原地形存在及没有青藏高原地形存在时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它们环流E—P通量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这些差异与大地形对西风气流的阻挡、抬升作用有关;也与大地形在夏季季年环流中所起的热力作用有关。同时青藏高原对中纬度地区上传的E—P通量有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明 《四川气象》1997,17(3):11-13
利用太阳辐射异常时的模式积分结果资料,分析了环流的E-P通量特征,并将它与正常辐射条件下模式大气E—P通量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辐射减弱优E—P通量的辐散、辐合及能量传播等与正常相比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与辐射减弱后温度场的降低及李风环流的减弱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