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学生在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时思维紊乱,找不到答题的切入点,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框架,思维广度不够,从而导致审题不准的缘故。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掌握一定的审题策略很重要,笔者认为:找准地理答题中的"理",快速切入试题最关键。那么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的"理"究竟在哪呢?  相似文献   

2.
丁福强 《地理教学》2010,(22):39-41
地理高考对学生能力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细致地审题,准确地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学生顺利地调动所学知识答题的必要前提。然而在以能力考查为立意的考试方针指导下,高考试题中材料的呈现方式,设问角度,试题的切入点颇具新意,这就使信息的隐蔽性逐渐提高,获取信息的难度加大。那么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呢?  相似文献   

3.
倪惠峰 《地理教学》2010,(23):23-23
从今年试卷来看,综合运用的试题取材新颖且比较“活”。如要求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图,分析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的不同天气特征和成因,这就要求考生分析城市的海陆位置和行星风系,答题中则要求仔细审题,要讲清盛行风向是如何的,水汽又是哪个大洋上吹来的哪种性质的气流,这样才能得分。  相似文献   

4.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14,(18):31-33
正在地理考试中,考生在选择题方面的失分往往是硬伤——会则得分,不会则失分;相对而言,综合题方面的失分则大多是软伤——会而未必得分。面对地理综合题,考生若在审题方面出现偏差,在答案组织方面又不够科学合理,其得分情况很有可能是"惨不忍睹",甚至"全军覆没"。因而在平时复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题解答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选取好答题角度,确定好答题要点是地理综合题拿下高分的保证。所谓答题角度,指的是学生为完成正确答题所持  相似文献   

5.
陈涛 《地理教学》2010,(22):42-43
解题第一部曲:获取信息,确定设问的切入点 获取信息的过程,包含着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对信息的处理直接影响着答题的质量和速度。获取有效信息,重在审题,审题时对试题的情景材料要有题感,能找出关键词和关键点,挖掘题目中的显性和隐陛条件。  相似文献   

6.
学生高考答题时,要想使答案清楚有条理,必须事先有明确的思路,即:知道如何写,从那几点着手,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审题,找准关键词语,然后对接课本,回归课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的第36题出现了一道“分析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的试题,从学生答卷反馈看,主要表现为答题片面、无从下手、表述不准、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从问题的类型入手,缺乏答题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高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但是地理学科科学性较强,思维过程严谨,高考试题又创新多样,所以一般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往往有摸不着路的感觉。我在一线教学工作中发现"地理建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思路,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整理知识和提高分析能力,在高考试题面前做到有条不紊的审题和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地理"说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以试题为载体,通过对同学和老师或教研人员说命题立意和能力水平考查、说考点和考纲要求、说审题、说试题讲解过程、说错误答案剖析、说答题规律总结、说试题价值拓展,指导学生如何从地理视角出发,获取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合理描述和阐释,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进行地理"说题"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实施“愉快、和谐、成功教育”,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发学生在答题时,提出不同的见解,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听取学生的独立见解和不同意见,平等地和他们讨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得奖者温伯格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  相似文献   

11.
栾胜星 《地理教学》2012,(11):49-51
地理学科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创新,面对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题目,如何指导学生冷静对待,理性答题,一直是困惑着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问题。地理高考对学生的第一项能力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既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设计试题的一种思路,是试题出新的一种手法。本文试图就地理试题中“有用信息”的常用隐藏方式进行归纳,希望对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备考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文科考生在解答地理综合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对问题的解答心中明白;但书面文字表述不够清楚、准确,有些答案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有些答案似是而非,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在平日训练学生答题时,全力做到“三清楚”,即“看清楚、想清楚、写清楚”。  相似文献   

13.
王迪江 《地理教学》2010,(4):16-17,13
地理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并且在过去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描述类试题也是不断的出现,以考查考生各种地理技能。不过从高考答题状况和日常练习考试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遇到这类题,总是东一句西一句,答不完整,或者根本不知道怎样去回答。  相似文献   

14.
沈烨 《地理教学》2010,(23):23-23,12
我对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基本能力有以下几点想法:1.提高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面对着文字材料和图示材料呈现的丰富信息,学生如果基本知识不扎实,概念模糊,根本不能获取有效信息,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以“综合分析题”中的第八大题第三问为例,通过审题可以知道题目是要求比较登封地方时正午和北京时间12:00的早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年以来让学生感觉单调的地理试卷也要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到亲切。如何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教育规律实际出发,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唤起学生的答题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平和的情境下发挥出自己真实的知识水平,笔着认为,在试卷中设计“友情”提示,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郭艳 《地理教学》2016,(5):56-57
成因类简答题的教学,首先通过"细审题,联模板,析区域,整答案"四步进行简答题思维训练和强化,然后对简答题归章复习,尤其是对成因类问题进一步进行二次按圈层归类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简答题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福建省的高考评卷实践,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和成绩统计,就地理综合题的答题错误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高考地理复习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总结学生答题特征。依据学生的答题特征,诊断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忽略结构不良情境的创设,缺乏地理过程性思维培养和缺少逻辑推理能力的锻炼。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田宏文 《地理教学》2013,(12):45-48
地理答题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是指在地理测试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试题要求,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解题规范,灵活而准确地分析题意、组织和表述答案。学生答题欠规范、缺乏灵活性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和熟练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缺乏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地理答题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训练和指导主要措施有地理教师的重点讲解和引导、学生的自我练习和训练、同学之间的互讲和互评。  相似文献   

20.
一、综合题设问模式分类 审题的基本要求要逐字逐句进行。对于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审题,都要留心说明性文字、图表中的图例、括号内的文字等。这些部分往往成为解题的线索或者提示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