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潘根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5):282-289
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以下简称碳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 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提出了我国土壤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 我国土壤背景碳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 我国土壤固碳效应明显,未来固碳减排潜力显著;3) 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碳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发投入, 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根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05):282-289
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以下简称碳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 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提出了我国土壤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 我国土壤背景碳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 我国土壤固碳效应明显,未来固碳减排潜力显著;3) 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碳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发投入, 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背景下扎龙湿地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扎龙湿地1955—2004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及Yamamoto检验等方法,探讨了扎龙湿地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扎龙湿地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增温非常显著,是50年以来的最高温期;②扎龙湿地年及各季降水量除春季外均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显著,研究时段内没有明显的突变过程;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扎龙湿地暖冬和热夏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大气湿润度在减小,气候在向暖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若尔盖及其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若尔盖及其周边8个站点从建站以来的气候资料以及对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近期遥感监测资料,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了该区域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引起环境变化的基本原因。结果表明,若尔盖及其周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逐渐上升,若尔盖上升幅度达到0.2284℃/10年,同时各个季节的温度也在逐渐上升,以冬季升温最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牧草生长季有延长的趋势,对牧草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对来年牧草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土壤呼吸是陆地植被吸收的CO2返回大气的基本途径,土壤呼吸速度轻微变化也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的明显改变,进而影响气候变化。陆面过程模式中更好地描述土壤呼吸过程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土壤呼吸的模拟研究,介绍了经验模型和以过程为基础的机理模型,以及国内外陆面过程模式中土壤呼吸的研究情况,并讨论了土壤呼吸模式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人工引水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样结合室内实验方法,对植被的种类、密度、盖度、频度和重要值以及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以及全磷等指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人工引水恢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恢复区植被呈现出正向演替;恢复区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未恢复区,pH值则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未恢复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可见,引水恢复工程已经使退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淡水资源仍是制约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三江源”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的湿地分布和生态环境变化受到长期的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同时降水量逐年减少,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在综述三江源地区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湿地变化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湿地影响定量化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气候变化对扎龙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岛屿化的基础,水源又是湿地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水源又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对讨论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源的影响,得出湿地生态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的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13.
扎龙湿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是影响湿地生态状况最重要的自然因子.本文分析了自1961~2007年研究区域内对湿地生态状况有重要影响的各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区域气候变暖趋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湿地处于高温、少雨、蒸发量较大的气候背景之下,由此导致湿地水资源严重不足,进而产生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湿地退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第一次(2000年)和第二次(2011年)湿地资源调查中相同的347块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对CBERS、SPOT5和LandsatTM遥感数据进行调查监测,并结合野外实地验证,比较分析新疆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状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新疆湿地总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29162 hm2和17130 hm2,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126618 hm2和19391 hm2;各湿地型中,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森林沼泽和季节性咸水沼泽面积有所增加,洪泛平原、内陆盐沼、永久性 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咸水湖和库塘湿地面积减少。新疆湿地面积总变化率-7%,各湿地类型中,面积变化率最大的是湖泊湿地(18%),呈减少趋势;最小的是沼泽湿地(5%),呈增加趋势。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5.
16.
何建坤 刘滨 陈迎 Xu Huaqing Guo Yuan Hu Xiulian Zhang Xiliang Li Yu'e Zhang Aling Chen Wenying Wei Zhihong Duan Maosheng Zhang Xiaohua Lü Yingyu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Z1):12-18
Climate chang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spot issue of global attention.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the process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world and China, and the technology potential for China to mitigate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cro-impacts of China's mitig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equity of global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climate chang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indicating that China should positively adapt to the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and trade pattern changes and bring the strategies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nto nat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