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古湖泊的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和遥感影像解译,对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确定了湖相地层的地域分布.根据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的展布范围,初步圈定出了63个古湖泊,划分出5个成湖阶段、13个成湖期,其统计总面积大于200×104km2.古湖泊的规模、形态、展布方向明显受构造和古地理的制约.研究表明,古近纪时期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北部地区,新近纪时期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西南部地区,两者之间为过渡地带.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古湖泊的演化,从时间上讲,有从老到新面积逐渐加大的趋势;从迁移方向上讲,有古湖泊的湖相沉积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迁移、古湖泊的年龄由老变新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海洋浮游细菌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海洋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深入研究而得到了充分肯定。以浮游细菌为核心的微食物环研究的开展,也显示出微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主食物链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在贫营养的大洋生态系统中。在不同水 层和特殊环境中对海洋浮游细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研究潜力巨大。就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和遥感影像解译,对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确定了湖相地层的地域分布。根据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的展布范围,初步圈定出了63个古湖泊,划分出5个成湖阶段、13个成湖期,其统计总面积大于200×104km2。古湖泊的规模、形态、展布方向明显受构造和古地理的制约。研究表明,古近纪时期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北部地区,新近纪时期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西南部地区,两者之间为过渡地带。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古湖泊的演化,从时间上讲,有从老到新面积逐渐加大的趋势;从迁移方向上讲,有古湖泊的湖相沉积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迁移、古湖泊的年龄由老变新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有机质母源、沉积环境等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可可西里不同盐度的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中有机质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正构烷烃分布主要受陆生植被、水生植物和水体盐度的控制.结果表明,有机质以眼子菜为主的沉水植物来源的正构烷烃有较高的C23正构烷烃峰和高丰度中等链长正构烷烃,以及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而没有C23正构烷烃峰,仅有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代表了陆生草本植物来源的特征.咸水、微咸水还原环境有明显高Ph丰度.C17的高丰度代表了藻类植物来源特征.不同的中等碳数正构烷烃、高盐度沉积物中未见偶碳数正构烷烃特征表明有机母质的差异是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组成和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C27、C29的存在不一定就是陆生木本植物来源有机质,水生植物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古湖泊的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依据措莫隆锡多金属矿区高山稀疏灌丛草甸下,花岗岩外接触带中2个矽卡岩(透辉符山矽卡岩和萤石透辉矽卡岩)残积风化壳垂向剖面系统取样、分析成果,揭示了高寒湖泊区矽卡岩残积风化壳中元素的表生活动性序列,探讨了其表生地球化学共性、个性及主要控制因素.在这些矽卡岩风化壳中大量地淋失了CaO和F,强烈地集聚了K2O、Na2O、SiO2、P2O5、Sr、TFe,和母岩中具有很高含量的Bi、Cu、As;TMn在多数风化层中被淋失;TFe从富有机质风化层中淋出,在低含有机质风化层中被强烈氧化析出;Al2O3、TiO2、Sn、Be等两性元素表生活动能力很大,Sn被较强烈淋失.Al2O3、MgO、Zn、B、Hg等在其含量很高或很低的母岩上覆残积风化壳中分别被淋失或被集聚,呈现出不同的表生性状.母岩中具有很高含量的Ag、Mo,在低含有机质的上覆残积风化壳中表生活动能力比富有机质的上覆残积风化壳中表生活动能力小得多.  相似文献   

7.
被高山稀疏灌丛草甸覆盖的高寒湖泊区内薄层花岗岩残积风化壳,属于硅铝质弱酸性-酸性的淋溶型风化壳,从中不同程度地淋失了Na2O、CaO、K2O、SiO2和绝大多数风化母岩中具有较高含量的微量元素(B、Bi、Zn、Nb、Be、Sr、F、Ag等).Al2O3基本稳定,略有淋失.其中不同程度地滞留集聚了TFe、MgO、TiO2、P2O5、TMn,母岩中具有较高含量的Sn、Mo、Zr及许多低含量的微量元素(Hg、Cu、Ni、Co、Li等).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近25年来主要湖泊变迁的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青藏高原分布有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3个特大型湖泊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阿牙克库木湖、班公错、哈拉湖、鄂陵湖、羊卓雍错、扎陵湖、赤布张错、乌兰乌拉湖、昂拉仁错11个大型湖泊。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MSS图像和90年代末期—21世纪初期的ETM 图像的解译,对近25年来青藏高原重点湖泊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拉湖、鄂陵湖面积相对稳定;青海湖、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阿牙克库木湖、扎陵湖、乌兰乌拉湖等8个湖泊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青海湖、乌兰乌拉湖面积减少最多,分别为60.60km2、59.80km2;纳木错、色林错、班公错3个湖泊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色林错面积增加最多,达140.52km2。重点湖泊的变迁分析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7年6月南海南部10个站位46个浮游生物拖网样品中的活体浮游有孔虫分析,对该区浮游有孔虫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共鉴定出17种浮游有孔虫,以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占绝对优势,为典型热带暖水浮游有孔虫组合。浮游有孔虫丰度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特征,与混合层分布有较好的相关,可能与混合层深度影响下的水体生产力变化相关。此外,通过研究获取了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垂直水深分布特征:其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平均生活水深最浅,G.ruber以形态种G.ruber sensu stricto(s.s.)为主,主要生活在0~40 m水层中;形态种G.ruber sensu lato(s.l.)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40~60 m水层中。从现代生态的角度验证了前人提出的G.ruber两个形态种有明显生态差异的推测。G.sacculifer在20~60 m水层中繁盛,其中有袋类型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40~80 m水层。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主要生活在40~120 m水层。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表现出相似的生态特征,通常伴随出现,两者主要分布在40~80 m水层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沉积物不但可以反映流域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 更能忠实的记录PAHs排放历史。本文收集了我国湖泊沉积物有关PAHs已有的文献报道, 并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日本等)的湖泊做对比, 系统地综述了我国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沉积记录及来源。通过对收集数据分析表明, 我国湖泊表层沉积物中ΣPAHs含量为3.2~5260ng/g(dw), 平均值为753.1ng/g(dw)(n=495)。主成分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湖泊表层沉积物PAHs主要来源及其贡献量分别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占42.7%、煤炭燃烧占30.1% 以及石油泄漏占27.2%。我国湖泊钻孔沉积记录PAHs从下向上总体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化特征, 基本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历史。我国PAHs排放历史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 PAHs排放峰值一般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明显晚于发达国家的50~80年代。同时, 湖泊沉积物记录的PAHs来源有所改变, 煤炭资源是我国部分湖泊沉积历史中PAHs的主要来源,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 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成为目前我国湖泊沉积物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嘎  陈涛  周刊社  罗珍 《冰川冻土》2015,37(3):625-634
利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气象局研制的多源土壤温湿度融合分析产品, 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 即春季土壤湿度最大, 夏季次之, 秋季最小; 土壤湿度呈现出浅层和深层低湿、中间层高湿的特点, 且土壤湿度由浅到深层变化幅度逐渐减小. 随着温度回升, 3-8月为土壤湿度增加时段, 湿度增加区域从藏东南向西北、塔里木盆地向藏东北扩展, 9月以后土壤湿度呈大范围减小. 随着季节变化, 浅层土壤湿度高湿度区域从南部向北部移动, 中间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浅层相反, 深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差异不大, 高湿度区域基本位于高原南部.  相似文献   

12.
湖泊亚像元填图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面积变化监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使用中低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大面积的湖泊面积变化监测有很多优势,但易受混合像元的影响。本文根据湖泊水体的遥感特性,发展了使用中低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混合像元分解算法,应用线性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技术,自动、快速地得到在每个像元中湖泊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在上述分类结果的基础上,基于地物的空间依存现象,建立空间吸引力的概念,用循环迭代的方法实现超过遥感影像自身分辨率的湖泊亚像元填图。在针对青藏高原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Modis影像的实践中,显示混合像元分解算法可以提供较高精度的软分类结果;使用迭代方法进行亚像元填图是简单高效的,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泊对气候波动有敏感记录。本文以GIS和RS技术为基础,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2000年前后和2010年前后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了青藏高原所有湖泊边界信息,建立了青藏高原湖泊空间数据库。分析表明的青藏高原面积大于0.5 km2的湖泊总面积变化:(1)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增加了13.42%; (2)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增加了4.86%; (3)从2000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增加了13.04%。可见,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个数和面积均呈增加的趋势。气象数据分析表明,青藏高原气候出现了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表现为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和蒸发量减小。笔者选取了研究区内面积大于10 km2的时间上合适做比较的所有湖泊,逐一分析了其在4个时期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根据变化结果进行了分区。不同时期的湖泊变迁具有区域差异性:(1)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西藏北部、中部、藏南、青海羌塘盆地和青海东部湖泊呈萎缩趋势; (2)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青海北部湖泊萎缩; (3)2000年至2010年,除藏南外,青藏高原其余地区湖泊全面扩张。不同补给源的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同:(1)气温主要影响以冰雪融水及其径流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如色林错、赤布张错等; (2)降雨量主要影响以大气降雨和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如青海羌塘盆地; (3)蒸发量直接影响湖泊水量的散失,在青藏高原总体蒸发量减小的大环境下,部分地区因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了降水和径流量增加,湖泊出现萎缩的现象,如羊卓雍错流域。总之,地质构造控制了湖泊变迁的总格局,而短时间尺度的湖泊变迁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此外,湖泊动态变化还受冰川、人类活动、湖盆形状、补给和排泄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Sedimentary methane (CH4) fluxes and oxidation rates were determined over the wet and dry seasons (four measurement campaigns) in Pulicat lake, an extensive shallow estuary in south India. Dissolved CH4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t 52 locations in December 2000. The annual mean net CH4 flux from Pulicat lake sediments was 3.7 × 109 g yr-1 based on static chamber measurements. A further 1.7 × 109g yr-1 was estimated to be oxidized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The mean dissolved concentration of CH4 was 242nmol |-1 (ranging between 94 and 501 nmol |-1)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ould be explained by tidal dynamics and freshwater input. Sea-air exchange estimates using models, account only for ∼13% (0.5 × 109 g yr-1) of the total CH4 produced in sediments, whereas ebullition appeared to be the major route for loss to the atmosphere (∼ 63% of the net sediment flux). We estimated the total atmospheric source of CH4 from Pulicat lake to be 0.5 to 4.0 × 109g yr-1.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盐湖的构造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绵平  刘喜方  赵文 《地质学报》2007,81(12):1698-1708
按盐湖的盐类组分和地质构造背景差别,将其概分为普通盐湖和特种盐湖。前者产于克拉通、地台等稳定构造区;后者分布于活动构造区,包括大陆边缘火山弧后盆地或陆-陆碰撞带,板块转换带后盆地。西藏高原盐湖产于陆-陆碰撞带;盐湖硼和稀碱元素主要来自高原深部壳层重熔岩浆,热水成为输入盐湖中的重要载体;盐湖水化学类型和组分特征控制了不同的成矿专属性。笔者等对藏北高原作了大范围盐湖生物概查,在调查的125个湖泊中,确定30个盐湖有卤虫繁衍。在羌塘北部21个湖泊中,已鉴定出浮游植物95种,主要种类有Gloeothece linearis,Doctylococcopsis rhaphichoidesHansg,Chroococcus minor,Naviculasp.,Cymbella pusilla,Dunaliellasalina,Chlorella rulgaris,Diatoma elongatum。浮游动物共鉴定出原生动物16种,主要种类有Voriticellaspp.,Epistylisspp.,Keratella quadrata,Daphniopsis tibetana,Artemiasp.等。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山地湖泊扩涨与山地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10万与1∶50万地形图,考察了青藏高原的山地湖泊及其流域的河流(水文)、雪线、冰川高度、各高度山地面积与湖泊面积之间的关系。高原湖泊的规模与流域山地(其高度,中、西部湖拔大于500~750m,东部大于250m)存在密切关系。揭示山地降水是湖泊水的主要来源,其质(低温)与量是维持湖泊一定规模与稳定存在的主要因素。由于山地湖泊存在这种特殊的水文特点,因此,地质历史时期的暖湿期,高原山地湖泊比之低地、丘陵湖泊,扩涨规模可能更为显著。40~23kaB.P,高原山地湖泊异乎寻常地扩涨,可能是降水在暖期季风雨增加时,在山地区增高更甚,更多的低温水流贮湖泊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湖泊遥感信息提取及湖面动态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立娟  齐文 《地球学报》2012,33(1):65-74
青藏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盐湖主要分布区.本文以RS和GIS技术为基础,从Landsat的MSS、TM、ETM三期遥感影像中,提取了青藏高原的所有湖泊信息,建立了我国盐湖空间数据库.用ArcGIS对盐湖空间数据进行统计和空间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青藏高原从70年代到2000年左右湖泊湖面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在青海和西藏分别选取了面积较大的代表性湖泊,结合现有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分析了其动态变化情况.根据湖面变化趋势,本文将青藏高原湖泊分为三个动态变化区:西藏西南部为稳定萎缩区,青海北部为萎缩区,西藏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南部为稳定扩张区.  相似文献   

18.
何由  高晶  姚檀栋  丁永建  辛儒 《冰川冻土》2015,37(2):351-359
利用稳定同位素大气环流模型模拟结果, 借鉴数据同化的思想, 运用Cressman插值法和最优插值法两种空间插值方法对青藏高原多年平均降水δ18O模拟结果进行客观订正, 并运用交叉验证方法检验空间插值的效果. 结果表明: 最优插值法订正的结果稍优于Cressman插值法; 对比订正结果与运用经验回归模型BW模拟结果表明, 最优插值所建立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结果要优于BW模型模拟结果, 而Cressman插值方法订正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结果与BW模型模拟的结果相当. 两种空间插值所得结果经过高程订正后, 对青藏高原南部的预测结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响应的理想场所。以GIMMS NDVI、 气温和降水及植被类型数据为基础,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相关系数、 偏相关系数及t检验方法, 分析了青藏高原1982 - 2015年NDVI时空变化及其气温降水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 1982 - 2015年青藏高原NDVI时间变化过程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过程, 空间变化以显著增加为主, 占总面积的63.26%, 分布在高原北部、 西部和南部; 显著减少集中分布在高原中东部和东南部, 仅占总面积的3.45%。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NDVI平均值表现为: 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甸>高山植被>草原>荒漠, 其中草原、 高山植被和荒漠植被NDVI呈显著线性增加过程, 灌丛、 针叶林和阔叶林植被的NDVI呈不显著的减少过程。青藏高原NDVI与气温相关系数空间上呈南北向分布, 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 显著正相关分布在高原中北部, 显著负相关分布在高原中南部; 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呈东西向分布, 具有干湿度地带性特征, 显著正相关分布在高原中部, 显著负相关分布在高原东西两侧。研究认为1982 - 2015年青藏高原北部水热条件缺乏区域NDVI出现显著增加趋势, 而高原东南部水热条件充足地区NDVI呈现出显著减少趋势。深入开展植被类型NDVI气候响应的差异性研究, 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差异及科学制定植被生态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20.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re are three super large lakes, the Qinghai Lake, Nam Co and Siling Co, and eleven large lakes, the Zhari Nam Co, Tangra Yumco, Ayakkum Lake, Banggong Co, Har Lake, Ngoring Lake, Yamzho Yumco, Gyaring Lake, Chibuzhang Co, Ulan Ul Lake and the Ngangla Ringco.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hanges of these major lakes in the past 25 years, based o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SS images obtained during the middle 1970s and ETM+ images obtained in the late 1990s o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reas of the Har Lake andNgoring Lake have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the areas of the Qinghai Lake, Zhari Nam co, Tangra Yumco, Ayakkum Lake, Gyaring Lake, Ulan Ul Lake and Ngangla Ringco have been reduced to varying degrees, of which the areas of the Qinghai Lake and Ulan Ul Lake have decreased most sharply by 60.60 km2 and 59.80 km2 respectively; the areas of the Nam Co, Siling Co and Bangong Co have increased more or less, of which the area of the Siling Co has increased most sharply by 140.42 km2. The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in areas of major lakes has provided new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lake evolution, climatic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7, 26(12): 1633–1645 [译自: 地质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