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中国城市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的空间差异及优化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城市界定与行政区划紧密关联。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尺度城市行政地域与城市实体地域的界定及其空间差异。主要结论:① 按照直辖市或地级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设街道的市和不设街道的市的层级,城市行政地域范围依次收缩,但是都大于城市实体地域范围。按照实体地域界定,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占30.18%。② 城市实体地域更能客观地反映城市位序规模的分布状态,而按照城市行政地域会导致规模或排序偏差。③ 未来在行政区划调整时,着重考虑撤县设市、增设地级市、确立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标准等,在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时,可从独立市辖区、县城、特大镇等方面优化,并加强统计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13为主的居民集居地,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设市是由国家规定达到一定的标准设有市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设市的城市是行政意义上的城市。城市的统计以市区为单元,市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城市行政边界内的地域;另一种是指城市行政辖区内具有城市实体特征的地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行政边界比较稳定,或者一些城市其建成区范围稍大于市区,所以在他们看来城市和设市的概念是一致的。在我国,城市的行政边界不稳定,而且几乎所有的城市的行政区都大于城市实体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工业布局的实践和国土资源的基本特点,可以将工业布局的地域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区布局、地点布局、厂址布局,也可称为宏观布局、中观布局和微观布局。 相似文献
8.
9.
10.
我国服饰纷繁多样、绚丽多采,它不仅是各族人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服饰受气候、人们的经济活动、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存在的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客观基础。多种尺度制图构成的土地类型系列制图可以全面揭示区域土地类型的形成因素、分布规律和空间结构特征,也为不同层次土地规划管理之间的相互补充、协调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指示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度量,空间可达性是刻画城市及其腹地间空间关联格局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与区域系统发挥集聚与扩散功能的显著表征。考虑空间异质性,本文综合集成自然地表要素和陆地交通网络,构建更为逼近真实场景的可达性分析方法,精确刻画中国城市空间可达性宏观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取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从空间可达性视角,都市区、都市圈、城市区域和城市群等不同尺度城市与区域系统格局凸显,多尺度城市功能地域系统逐步浮现。从空间连续性、关联性和紧凑性出发,基于城市等时圈,以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为抓手,最终共提取出15个城市群结构。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9个城市群相比,本文共识别出15个城市群,既存在共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总体上,本文识别出的城市群空间范围要普遍小于国家或各级政府批复的城市群。科学认识“自然生长的”和“规划引导的”城市群之间的差别,对于更好地发挥城市群功能地域作用、推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城市竞争力概念的兴起,城市排序及城市排行榜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本文首先指出盲目追求城市排名的危害,之后从理论角度论述造成城市简单排序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城市所属区域以及城市体系的忽视,提出应在对各城市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将城市发展优势与地域空间以及城市体系相结合,在地域空间中确定各城市功能定位。并以我国三大都市密集地区为实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发展优势进行定量评估。以实例阐明城市发展优势应在所属地域空间与其城市体系紧密结合,对城市简单排序提出了反驳。通过三大都市密集地区之间不同城市体系结构及其变化的比较研究,对城市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理论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模分布的经济绩效——基于中国市域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 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模分布形式存在单中心-多中心-单中心的转变;③ 没有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明确证据;④ 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单中心分布更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8.
19.
对国内外城市蔓延概念的界定研究进行综述,归纳了近50年来城市蔓延界定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分析发现,多数界定在关注城市蔓延现象本身特征的同时往往包含蔓延的成因与影响后果,进而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西方蔓延界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结合我国与西方城市蔓延的比较与分析,总结我国城市蔓延的界定标准与核心内容,提出应遵循界定对象明确、严格区分蔓延现象本身与影响后果、特征明晰并易于度量及充分考虑我国蔓延特殊性4个标准。从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形态、用地强度与使用功能、用地的扩张速度3个方面选择核心特征对蔓延进行界定,有助于区分城市内部扩张的合理扩展与蔓延区域,并为蔓延影响与对策等其他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收缩城市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注焦点之一,已有研究多面临城市空间范围界定和人口统计口径不确定问题。2008年《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确立的“城区常住人口”标准口径更加符合城市实体地域的人口规模。基于国家标准口径,通过对行政区划调整、工矿区和开发区城乡代码调整等进行空间一致性处理,识别2010—2020年城区人口发生减少的收缩城市。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693个城市中,收缩城市仅有48个,且绝大部分收缩城市的城区人口减少规模低于5万人。(2)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以县级市和中小型城市居多,包括部分资源型或资源枯竭型城市。(3)收缩城市的形成受到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城市政策等因素影响。收缩城市尚未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类型,已有研究中不准确的统计口径造成了收缩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夸大。但是,随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和人口生育水平下降,未来中国收缩城市数量和规模很可能出现明显增长,并且需要重视独立市辖区、县城、开发区等城区人口变动的精准核算和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