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引言 为了深入进行种(?)结构的改革,根据本市自然气候规律的变化特点,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作物和布局,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两茬生产和提高复、套种指数,使之在大灾之年一地双收增效益。在低洼易涝和九河下稍的河滩地科学地种植,做到灾年也能抢上茬收下茬,以保证本市低洼易涝地和23万高河滩地有好收成。我们于1994年进行了高粱套种小麦的试验,获  相似文献   

2.
我们锦州地区,无霜期短,种植农作物一茬有余,两茬不足。1974年,锦州市在八个县、区的山区、丘陵、平原、低洼等不同地形上引种门源小油菜,实行粮油复种,改革耕作制度,变一年一茬为一年两茬,获得初步成功。据统计,有78个单位试种门源小油菜1,123亩,平均亩产达到154斤,有的亩产超过200斤,个别地块折合单产为304斤。这是锦州地区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我国带田农业气候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田又称间作套种或间套作。从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七十年代中期形成高潮,目前仍在发展。据统计,在京、津、冀、鲁、豫五省(市),小麦、玉米两熟中,套种面积占75%。四川丘陵地区,1983年三茬带田为1500万亩,占丘陵旱地的57.6%,成为基本的种植方式。但对带田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继续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农业气象工作应当在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气候资源方面,为科学种田,普及大寨县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唐山地区,过去多为一年一茬,没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群众创造了间作套种的带田种植方法,改革了耕作制,实现了一年两茬。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广大贫下中农又在一年两  相似文献   

5.
田七也称三七,是一种名贵的稀有药材,根、茎、叶各具有独特的功效,我国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均有种植。茂名市在60年代中期至7C年代开始试种,助年代至90年代大面积生产,本市北部及东北部山区,约占种植面积95%。1986年至1991年,本市的田七生产已由92公顷扩展到258.6公顷,增加了1.8倍多。生产实践证明,发展田七生产,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本市种植田七历年平均每公顷产值达230355元。信宜县大成镇北梭管理区农民苏灿章,1985年至1991年,收获田七0.95公顷,折合人民币24.2万元,年平均收入3.46万元。因此,种植田七,是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县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在栽培技术上普遍推广了麦田套种,这对延长玉米生长期,增加积温,提高产量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夏玉米适当提早套种,是解决夏玉米高产与有效积温不足矛盾的主要途径。什么时间套种为好呢?1977年我们以官庄公社坡庄大队农科队为基点,进行了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分析如下: 试验田前茬小麦,品种为太山一号,亩产700斤左右。玉米品种为中晚熟的群单105,播种期自5月15日至6月25日每5天播一期,种植方式为大小垄,大垄2.4尺,小垄1.0尺,株距1尺,每亩3.500株。试验小区面积为0.127亩,按顺序排列,重复两次。  相似文献   

7.
莱阳茌犁的农业气候条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阳是山东省梨的主要产区之一,享有梨乡之称。所产的地方梨品种约有十几个,其中,莱阳茬梨以质细肉脆,多汁,特甜芳香,品质极上而驰名中外。在梨在莱阳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集中产于本市五龙河上游的几条支流的河滩地。在茌梨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郑国喜 《湖北气象》2006,25(4):21-23
基于枣庄市粮油作物种植用地矛盾日益加剧的事实,枣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3年5月25日至6月10日在滕州农作区进行了小麦套种花生的小气候试验,接着于2004年麦收前进行了花生套种播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市小麦套花生的套种行距应大于24cm,套种时间在麦收前20天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
1 引言为充分利用凌源市农业气候资源,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来,以春麦为上茬、大豆为下茬的复种生产形式发展很快,播种面积由1988年的3.86万亩,增加到1991年的13.0万亩。但是,由于麦茬大豆产量不够稳定,有些年度成熟度不好造成产量下降,影响了经济效益。本文根据近几年大豆(合丰26号,下同)生产情况和本市不同地点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初步确定麦茬大豆的一些农业气象指标,为大面积推广麦茬大豆种植和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玉米产量及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光等自然资源,1996--1998在固始县进行了玉米、平菇、紫木耳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菇、紫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使三者间适宜生态因子互惠形成,单位面积积累生物量大幅增长,较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大豆俗称黄豆,属豆科喜温短日照作物。在我县栽培历史较长,但主要是间套种植,复种大豆还在试种阶段。充分利用麦茬剩余光热水资源,在适宜地区复种大豆有许多好处。大豆是中耕作物,有利于清除杂草和熟化土壤,同时由于豆科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和凋落物多,肥地效应明显,是用地养地的好前茬。大豆含有极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植白莲套种晚稻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观测,分析探讨了白莲套种晚稻栽培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可能存在的春季低温、夏季高温、寒露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并提出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分析得出试验示范区气候条件能满足新植白莲套种晚稻种植的要求,为当地大面积推广新植白莲套种晚稻生产积累了经验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四湖地区不同种植行向棉花田间小气候效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改善江汉平原涝渍地棉田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棉花产量与棉田间(套)作物的整体效益出发,着重研究了棉花没种植行向增光、增温、减温的田间小气修效应及其对生育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实行棉田间作套种,棉花在该地以东西行向种植为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胡麻间作套种马铃薯的种植模式 ,可较大幅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  相似文献   

15.
春玉米套种夏大豆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地处桂西中部一带种植历史悠久,但产量低且波动大。通过试验资料及气候资料的分析,寻找症结所在,便于对症下药,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春玉米套种夏大豆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气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地处桂西中部一带种植历史悠久,但产量低且波动大。通过试验资料及气候资料的分析,寻找症结所在,便于对症下药,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玉米产量及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光等自然资源,1996-1998年在固始县进行了玉米、平菇、紫木耳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菇、紫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使三者间适宜生态因子互惠形成,单位面积积累生物量大幅增长,较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DIS时序数据提取河南省水稻种植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利用2009年多时相8d合成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水稻种植分布。根据稻田含水量变化特征及水稻生长规律,构建水稻种植分布提取流程。为减少云等噪声的影响,对地表水含量指数(ILSW,land surface water content index)和增强型植被指数(IEV,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的时序数据进行平滑重建。然后,依据豫北和豫南稻区水稻物候期差异,分别建立标准水稻IEV生长线,以计算像元尺度的水稻相似性指数作为影像分类的特征波段。同时,对重建的ILSW和IEV时序数据分别进行主成份分析,选择各自的前3个成份作为特征波段。在此基础上,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对组建的特征波段进行分类,提取影像中水稻的种植分布。结果显示,提取的河南省水稻种植分布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豫北稻区水稻分布呈现集中连片的特征,多分布在沿黄河两岸,而豫南稻区水稻种植广泛,多在大型水库灌区周边及沿淮和低洼易涝地区。与各地区水稻统计面积相比,MODIS提取的水稻面积平均相对误差为6.56%,根均方误差为5.63khm2。受到混合像元影响,以及个别地区水稻种植分散且面积相对较小,使该地区水稻面积相对误差超过±60%。  相似文献   

19.
从开展河南农业高效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及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间作套种的三熟制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对三熟制与二熟制的气候资源利用、组分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三熟制种植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熟制种植方式,是符合当前河南省农业向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开展河南农业高效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及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间作套种的三熟制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对三熟制与二熟制的气候资源利用、组分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三熟制种植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熟制种植方式,是符合当前河南省农业向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