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地面沉降是近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城市出现的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济宁城区1988年发现地面沉降,并以25.2mm/a沉降速度发展。本文从新构造运动、地下水开采、第四系砂土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济宁城区地面沉降的产生原因,指出新构造运动与超量抽取地下水是造成济宁城区地面沉降主要原因;通过对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趋势,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条件的分析,对地面沉降变化趋势作出了预测;根据济宁市地处济宁矿区的特点,提出了综合利用地下水、防治济宁城区地面沉降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区浅层土粘土矿物、微结构与地面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以X—光衍射为主,配合差热、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手段,对上海市区浅层粘性土进行了岩矿鉴定和微结构分析,探讨了粘土矿物、微结构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地面沉降是环境水文地质和环境工程地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有害环境地质现象。文中强调城市建设和规划,必须考虑地质环境问题。文中详细地介绍了上海市城市发展与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的情况。以及地面沉降给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八个方面的危害。文中指出现有的各工程建筑设施大多是根据各自的工程建设施工要求,经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对所选定的地基进行了评价和改造,从而确保了工程建筑物安全可靠。但是因地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联通管原理,多个测点连通,利用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系统及应用压力传感、数码传换技术实施自动测量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水位,并联网实现同步监测、网络化管理,监测数据并入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种监测数据(水量、水位、水准点和分层沉降等)的信息处理,分析,为控制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分析与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上海市地面沉降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特征,进而以市区和近郊区典型地段的地面沉降监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在某些假定前提下预测了上海市地面最终沉降量及“沉降寿命”。 相似文献
7.
8.
根据水准测量资料绘制了昆明南市区地面沉降等值线图,说明了区内地面沉降特征.然后对断陷盆地沉降模式进行探讨,阐明了岩溶水抽汲致使第四系土层固结压缩而产生沉降的原因.进而就地面沉降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各制约因素的权重,明确指出地下水抽汲是地面沉降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着重分析了小板桥沉降漏斗中心的形成机制,完成了极限沉降量估算,并预测了该沉降中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近期地面沉降形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1991 ̄1996年期间,上海中心城区年均沉降达10.2mm,约为前25年的2.5倍。外加海平面上升与上海地壳下沉,上海近期沉降加速形势引起了新闻媒介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概述了上海近期地面沉降的面上和垂向分布特征。指出上海近期地面沉降加速是在浅部土层保持持续性压缩的基础上,第Ⅱ、Ⅲ含水层水位上升速率大大降低,第Ⅳ、Ⅴ含水层开采量大幅增加而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大及建筑工程大面积施工等多种因素所产生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地面沉降泊松旋回长期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上海地面沉降长期预测研究的实际经验基础上,对泊松旋回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建立了地面沉降泊松旋回预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应用于预测的技术处理方法,适宜于进行地面沉降长期预测。预测的上海部分标点1995 ̄2050年地面沉降量10 ̄37cm,并对这一预测成果进行了一定评估,认为,在现有研究水平上是可信的。把衰减系数引入泊松旋回模型中是本方法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1.
苏州城市规划区Ⅱ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预防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缪晓图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3):55-59
在孔隙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上存在2种观点。水、土应力平衡理论认为:只要开采承压水,就会引发应力失衡并导致地面沉降;而水、土动态平衡理论则认为:除非开采水压力至水、土应力平衡面以下,否则不会引发地面沉降。苏州城市规划区第Ⅱ承压水开采水位与地面沉降动态观测表明,在-33m处存在一个天然动态水、土应力平衡面。第Ⅱ承压含水层形成后,经上覆堆积物自重压力长期压缩作用,其水压力具较高的压强.这种天然状态下产生的弹性释放储存量可开采利用多少,取决于开采状态下水、土应力平衡时可消耗压力水柱高度中的水头值。因而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是开采水位超过了-33m,突破了天然状态水、土应力平衡面水位。Ⅱ承压含水层在天然状态受上覆堆积物重力产生的高压强弹性释放储存量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该地区孔隙Ⅱ承压水开采不产生地面沉降的临界水位(水、土应力平衡面)。这一点对承压水开采条件、可开采资源性质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同样可以应用于饱受地面沉降困扰的无锡、常州及周边地区,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政策由单一的封井停采转为目标水位控制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此政策在承压水动力学机制上找到了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昆明市区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明市区坐落在昆明晚新生代断陷盆地内,广泛发育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以湖沼相粉砂和粘土为主,夹多层淤泥、泥炭及褐煤层。近年来市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面沉降现象,沉降范围日益扩大,沉降速率逐年加剧,新的沉降中心不断产生,小板桥、渔户村、大塘子和严家山等4个漏斗形沉降区已逐渐连成一体,构成最严重的沉降区域,其中前两个沉降区形成了总面积约300km^2的沉降带。截至1998年小板桥沉降中心的累计沉降量达236.2mm以上,平均沉降速率约20.0mm/a,近期高达31.1mm/a;河尾村沉降中心近几年下沉速率也达25.1mm/a。文章依据1987~1998年期间市区地面沉降的4期水准测量数据,结合区内地质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系统分析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和时程演化特征及其与各制约因素的关系。认为除起因于第四纪松散及半固结土层的自重压密尤其是粘性土、泥炭及褐煤层的压密固结和活动构造的差异性断块升降外,集中超采浅层孔隙水、深层基岩地下(热)水导致的水位持续降低和水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及其复合叠加作用,使第四系释水固结,是地面沉降的主要诱发因素。因而,应从地下(热)水开采的合理布局及市政规划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体系和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开展和加强地面沉降各致害因素的定量评价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在地下水开采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与此同时,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通过对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与工程建设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量与工程建设具有相关性。目前城市化建设引起地面沉降的现象已受到关注,但尚缺乏对城市化进程引起地面沉降机制的系统研究。针对上海市城市化进程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化进程引起的沉降包括建筑物荷载及交通荷载等外荷载引起的沉降,基坑开挖、降水及隧道施工等工程施工引起的土体压缩,以及隧道渗漏,周边地区对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小,地下构筑物挡水效应等引起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诱发的沉降 相似文献
18.
地面沉降区的水位改正方法陆德贤(江苏省无锡水文水资源勘测处)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引起了地面的下沉问题。据江苏省水利勘测总队近期水准测量资料可知,沿苏南大运河各城市,普遍存在地面的下沉:1959~1983年常州市地面下沉0.37m...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评估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基坑工程是高层建筑、地铁隧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不断加强,基坑的深度与规模日渐提高。深基坑工程对区域地面沉降有明显影响。但针对性的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尚属空白。根据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案例剖析,不同的设计施工方案对地面沉降有直接影响。含水层的疏干或降压是主要因素。地面沉降主要集中在开挖深度2倍的平面范围内,最远可达10~15倍开挖深度。地面沉降基本呈指数型衰减。现行的技术规程将2倍开挖深度范围作为基坑工程沉降监测与控制的重点。因此深基坑工程对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评估应着重于15倍的开挖深度区间范围。提出了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评估的技术准则与主要技术环节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