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由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等联合主办的"绿色-低碳-建未来——绿色建筑中国行-成都站"会议举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与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曾显兵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省内外有关设计科研单位的代表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高庆龙、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唐雷、建筑CAD与模拟软件专家张金乾分别对《四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编制要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天津院”)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实践,完成了一批以天津院科技档案楼为代表的绿色建筑项目,在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
为广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举办了北京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及技术示范推广启动仪式,共选出低碳生态区示范、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示范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示范三大类别的13个示范项目,并为示范单位颁发了《北京市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启动书》。  相似文献   

4.
丁瑞  刘畅 《吉林地质》2021,40(2):77-81
我国在快速工业化进程和崛起的过程中,矿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不断深入,绿色低碳转型已势在必行.绿色矿山建设是矿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文通过梳理吉林省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现状,对比全国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总结导致我省绿色矿山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找出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为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和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绿色建筑节能工程与标准化技术应用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建设工程标准化协会秘书长国中河、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标办主任宋凌、北京新型材料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薛孔宽等出席论坛并进行主题演讲。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主任韩涛主持。  相似文献   

6.
本项目的意义在于通过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研究,因地制宜地为气候寒冷地区探索出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设计体系、基准建筑能耗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体系、超低能耗建筑运行管理体系等,实施示范项目达到建筑现场年度能耗为零,并分别申报国内外四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最高奖项,为本地区绿色建筑开发建设提供技术参考,进而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为城市的开发建设提供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勘察设计》2001,(6):44-46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提出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问题,并且在1998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90年代后半期,美国和加拿大进而成立了国家级绿色建筑委员会,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从规划、设计、建造、运行全范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由于绿色建筑广泛研究,相关建筑设计和技术正在进入非常变革时期。在前不久还被认为不是很重要的设计方法,如利用被动太阳能的设计、环境保护的设计、注意室内空气品质的设计等,已变得非常重要,而且经济上可行。这些方法被运用到建筑过程中,为建筑提供发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6月15日~16日,中国勘察设计行业上演群英会。业内瞩目的2011全国工程设计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主题为"创新设计、低碳发展"的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勘察设计》2010,(1):13-13
<正>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建科[2007]206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07]205号)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建科[2008]113号),我部组织完成了2009年度第三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的评价工作,现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见附件)予以公示,公示截止到2010年2月5日。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了解2013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及建筑设计新方向,学习和运用设计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打造建筑精品、城市精品,近日,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主办的全国房地产与设计形势分析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有关专家针对房地产与设计市场形势进行了主题演讲;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低碳建筑及本  相似文献   

11.
近日,由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主编,国内13家设计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参编的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以下简称《标准》)发布,并将于2014年3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的特点和绿色发展要求,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外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空白。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作为当前重要能源的煤矿资源,其在开采过程的所采用的开采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想着绿色开采的技术目标出发,能够开采出更多的煤矿资源,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煤矿绿色开采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新形势下煤矿绿色开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着重分析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为新形势下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提供有用的参考,从而促进绿色开采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中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生态低碳城市领域技术的先行者之一,深圳建科院十多年来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的普及并勇担社会责任,创造出了一大批高水准的绿色节能建筑。今年,深圳建科院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首家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的上市公司,开启了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勘察设计》2011,(3):88-88
为促进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在工程建设中的灵魂与先导作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定于今年6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工程设计科技创新大会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大会期间举办以“创新设计,低碳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和展览会,并组织行业职工文艺演出。  相似文献   

15.
6月14日-16日,中国勘察设计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盛会——工程设计科技创新大会将在京召开,它的主题是"创新设计、低碳发展",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将同期举行。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总建筑面积约4600m2。建设内容包括科技档案库、机电设计办公室、绿色建筑数据展示中心以及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等。该楼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建筑的能源、植物、水环境、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等方面的有效利用;做好建筑外围护保温结构;处理好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与建筑的关系;选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供冷供热系统等诸多生态技术及设备,体现了节能减排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7.
刘超 《探矿工程》2016,43(7):9-13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页岩气钻井对环境的影响,涪陵页岩气田通过钻井技术方案优化和现场实践探索,形成了涪陵页岩气“绿色”钻井关键技术。本文从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工艺特点和涪陵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了涪陵地区页岩气钻井对环境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油基钻井液回收利用、油基钻屑无害化处理、油改电、钻井设计与施工工艺优化以及“井工厂”钻井为核心的“绿色”钻井技术体系。该技术在涪陵页岩气田一期产建中推广应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9万t,井场占地面积同比减少30%,做到了零污染、零排放。涪陵页岩气田“绿色”钻井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钻井作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国内页岩气钻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书窗口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模型系统导论》作者:仇保兴内容:在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逐渐系统化和体系化之时,本书采取宏观和整体的视角,从理论体系、顶层设计、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等各个层次,对如何构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数据库和模型系统进行了基本规定和论述,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现阶段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政策、制度、工作重点与  相似文献   

19.
新闻资讯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设计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召开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设计近日,由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桂林召开,会议主题为"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出席开幕式并作主题报告。会议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主持。仇保兴在题为《紧凑度与多样性》的主题报告中,阐述了紧凑度与多样性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报告中强调,城市宜居的关键所在是"紧凑"与"多样"。一味追求城市的"高度化"并不是有效解决之道,合理紧凑度加上"开敞的自然田园风光"才是城市宜居、  相似文献   

20.
第13届住博会上,中国标准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搭建的90平方米的"科技百年住宅——SI住宅体系样板间"点亮会场。它将建造长寿命、好性能、绿色低碳好房子的梦想变为现实,彰显了我国在住宅产业化领域研究的先进性、示范性和专业性。在近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围绕住宅产业化技术转型升级主题作了演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