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如何测定观测场南北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观测场南北线,一般用北极星测定.当碧空无云,可见星星的夜晚,将经纬仪安放在观测场中心点上,把经纬仪镜头对准北极星,然后将镜头(仰角)对准南北地面,并分别作好记号,最后把北面、南面、和观测场中心点三点连成一线,即为观测场的正南北线.  相似文献   

2.
阮起其  吕卫林 《气象》1981,7(10):26-26
目前,气象业务中使用的测定南北线的方法主要是北极星法、观测太阳高度的日圭法、观测真太阳时正午的杆影法(日中线法)和磁针法四种。这四种方法中,磁针法由于误差比较大,已很少采用。北极星法、日圭法、日中线法颇受台站欢迎,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测定误差比较小,符合规范要求。但这三种方法也各有不足之处。北极星法要选晴夜有北极星时才  相似文献   

3.
正确安装、维护和使用暗筒式日照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暗筒式日照计是气象台站测定地面日照时数的仪器。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日照计应安置在开阔的、终年从日出到日没都能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地方,通常安置在观测场内或平台上。我们在业务检查工作中经常发现台站未能正确安装暗筒式日照计。那么台站如何正确安装日照计?日照计安装不正确其感光迹线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判断日照纸涂药的优劣?下面具体予以介绍。1正确安装暗筒式日照计的三个要点a)仪器安装水平:首先日照计支柱底座要调准水平,同时日照计也要调准水平。b)筒口对准正北:台站应用北极星法、日中线法等方法精确测定本站子午线,…  相似文献   

4.
空气的湿度是基本气象要素之一。当前气象台站地面常规湿度的观测,主要采用干湿球温度表来测定。实践告诉我们:湿度的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湿球示度是否准确。观测中只要做到:选择吸湿性良好的纱布并正确包扎;保持纱布的清洁;用纯净的蒸馏水来润湿纱布,维持湿球表面的良好蒸发和热量交换以及读数的正确等,在通常情况下,是  相似文献   

5.
近30a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1978-2011年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和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臭氧总量资料,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臭氧廓线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气象场资料,对比研究了近30a南北极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差异,重点分析了2010/2011年冬末春初北极臭氧出现的异常损耗现象,探讨北极春季臭氧低值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与南极地区一年四季都保持一个臭氧低值中心明显不同,北极臭氧总量的减少则是伴随着整个春夏季(4-8月),在秋季(10月)达到最低值,冬季(11月-次年2月)北极臭氧快速恢复,这主要是由于南北半球极地地区环流差异和温度差异造成的。南北两极年均O3总量呈下降趋势,两极地区O3总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季节是春季。近30a,北极在1997和2011年春季(3-4月)分别达到极低值355DU和361DU,但近年来两极臭氧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出现的较严重臭氧低值现象从3月中旬至4月中旬持续了近1个月,2010/2011年冬春季平流层低温和臭氧低值对应关系很好。  相似文献   

6.
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等都离不开气象观测数据。而要正确使用观测数据,又必须了解其来源地(气象台站)的基本技术参数——地理经、纬度和拔海高度。这些基本参数的准确与否,对气象资料的质量影响甚大。国家规定,对高程测量和使用,一律采用黄海高程系。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区绝大多数气象台站在建站时(五十年代),为了能尽快开展工作,当时对拔海高度的测定,既没有明确规定使用统一的高程系,也没有对水准测量的精度提出要求。据查,我区台站拔海高度有以黄海、吴淞口、珠江、浙江坎门等不同的高程系,还有不少的是出处不明,不知采用哪一高程系的状况。而且许多台站没有设置水准标石。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天气)杂志报道,日本全国79个气象台站从1986年1月1日起全部启用第三代现代化观测仪器——旋转式日照计进行日照时间观测,这是日本气象厅为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实现观测自动化而在旧式日照计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成的。 旋转式日照计概观如图所示。它由主体、变换部、防霜防尘用的送风扇构成。使用时其安装要水平,变换部上所刻的南北线要对准确。在主体上每5度一刻的纬度刻度设定为观测地点的纬度,日照计的入射光反  相似文献   

8.
空气湿度是气象台站日常观测项目之一。湿球采用湿润的纱布与干球配合测定湿度时,只要仪器性能良好,安装准确,使用的蒸馏水以及清洁维护工作都符合规范要求,读数、订正、查算准确,测得的湿度一般都能准确反映当时天气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可是进入冬季,由于湿球冻结,湿球需采用短纱布溶冰观测时,就给我们测定湿度  相似文献   

9.
李白佳 《气象》1979,5(12):37-37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由于北极星与地轴约有1°左右的偏差,因此,一天之内,北极星位置发生变化的最大偏差(从东大距到西大距)约为2°。 如何利用北极星标定701雷达及测风经纬仪的方位?《高空气象观测手册》规定可在“不同的几个时间……,如21、24、3、6点钟等时间,观测北极星与固定目标物之间的夹角(方位角),取其平均值较为准确。”这样做,实际比较麻烦,而且并不准确(误差0.5°左右)。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测站观测北极星时的地方恒星时及纬度,按附表(天文年历)查取北极星的实际方位,来标定701雷达或测风经纬仪。 在高空气象观测中,观测北极星方位及仰角的一些天文订正值可以略去,如:由于大气折射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吴兴洋  潘徐燕  周成霞 《贵州气象》2011,35(2):50-52,59
总结应用气象观测记录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及信息化A文件,准确、完整地建立和审核一个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时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应用分析气象资料的连续性方法,考证台站环境变化、海拔高度这些对气象观测数据的代表性、比较性、准确性影响最大的台站历史沿革信息的正确性,并发现有些气象台站早期的海拨高度数据有误。在建立贵州省解放前所建气象台站的历史沿革数据文件的过程中,面对一些台站该时期气象记录本的陈旧和腐损,提出须尽快完成解放前所建气象台站气象观测记录的信息化和拯救工作,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长序列气象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气象业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气象资料传输的问题,而资料的文件命名方式一般会包含日期、时间等实时信息,用一般的DOS批处理命令来生成这些信息是比较困难的事。本文使用PHP命令行的方法来解决实时气象资料文件名的处理问题,并给出了具体实现的实例,可提高实时气象资料传输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原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NCEP数据资料,对2008年6月28日发生在山西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发现:该飑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垂直风切变强的大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区域产生的主要灾害天气现象为大风、冰雹和暴雨。飑线呈现出典型的弓形回波特征,后部人流急流(rear inflow jet)和后部人流缺口(RIN),前部的阵风锋等典型特征。弓形回波两端存在中尺度流型,即北端的气旋式旋转和南端的反气旋式旋转。北端的气旋式旋转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加强而变成一个旋转的逗点头,而南端的反气旋式旋转在演变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弓形回波的形状也从开始时的南北对称结构逐渐转变为南北不对称的结构。另外,弓形回波前沿中低层存在弱回波区,中高层存在回波悬垂,强回波区延伸到0℃等温线之上,表明雷暴内上升气流很强,有利于冰雹和强降水形成。  相似文献   

13.
田莹  姚秀萍 《气象》2024,50(3):275-290
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一直是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难点。华南切变线是华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华南地区暴雨的预报能力,深化对华南切变线的认识,文章从华南切变线的定义、结构、发展机制、影响作用、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等方面,回顾了华南切变线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同时,结合预报业务实际,展望了在多源大气探测资料不断出现的当今,华南切变线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次中纬度飑线的阵风锋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子鹏  王瀛  崔胜权  陈艳秋  黄阁 《气象》2011,37(7):814-820
2009年8月发生在辽宁省中部的一次飑线前部出现了两次特征不同的阵风锋发展过程,并伴随有灾害性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应用多普勒雷达数据、常规探空、地面加密观测及飞机观测(AMDAR)数据对飑线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场中强的风垂直切变促进飑线上对流单体发展并使飑线倾斜。西路冷空气进入飑线使对流加强,形成第一次阵风锋。而北路冷空气与飑线的暖心间温度梯度增大,造成地面风速增大是第二次阵风锋发展的直接诱因。最终飑线系统母体中的线状辐合带转移到第二次阵风锋上,该阵风锋形成新的飑线。  相似文献   

15.
陕西综合气象科技楼是由中国气象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陕西省气象局共同投资兴建,融气象业务、科研、服务于一体,是陕西省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指挥中心,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PDS)是利用双绞线或光纤来传输智能化建筑物内的信息,是智能化建筑物连接“3A”系统各类信息必备的基础设施,采用积木式结构模块化设计,能满足智能化建筑高效、可靠、灵活性的要求。在应用综合布线系统时计算机系统、用户交换机系统以及局域网系统的配线是使用一套由公用配件所组成的配线系统。配线系统综合通信网络,并与语音、数据等信号全兼容,解决了因设备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此次飑线型弓形回波发生在高空前倾槽天气形势下,低层浅薄的水汽辐合及高空中等强度垂直切变为飑线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飑线弓形回波北端具有明显的气旋性特征,飑线型弓形回波由许多小弓形回波组成,在弓形回波后部有后侧入流急流存在,弓形回波顶点中空有明显的涡旋式辐合,与弓形回波顶点相对应地面出现灾害性大风和小冰雹。飑线型弓形回波受高空WNW偏移引导气流右侧30°移动,平均移速60km/h。将2部雷达资料相结合,可以提前1h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面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再分析、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8年8月12日,出现在天津东部汉沽地区的由飑线引发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温高湿的有利条件下,低层弱冷空气的入侵是本次天气过程的触发因素。飑线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区域,飑线云系在向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与暖区内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弧形云带是本地雷雨、大风天气的直接制造者。  相似文献   

18.
浙江沿海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发展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沈杭锋  翟国庆  朱补全 《大气科学》2010,34(6):1127-1140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中尺度数值模式, 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 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 结果表明: 强对流活动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有密切联系, 除了雷暴出流在其前沿形成的阵风锋外, 还模拟得到了宁波东部地区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 (简称宁东辐合线); 宁东辐合线呈现出明显的西干东湿、东侧上湿下干和弱的稳定层结特征, 其存在阻挡了边界层顶强不稳定的东传; 在宁东辐合线东侧的山谷地带, 近地面形成一个尺度仅为10~20 km的中尺度垂直闭合环流, 该环流导致地面弱的东风气流又反过来加强了宁东辐合线。当之前已存在的雷暴出流形成的阵风锋辐合线与宁东局地辐合线相遇时, 形成一条新的阵风锋, 边界层之上的湿度显著增强, 强不稳定得到逐步释放, 加剧了对流的爆发, 天气现象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9.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回波图,从天气学、不稳定层结及水汽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2006年6月25日影响洛阳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活动规律和物理成因.分析表明:此次较强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的天气尺度形势下出现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飑线以后续线型为主的型式形成.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弓形或带状回波、强(55 dBz以上)又高(或高度突降)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入流缺口、强的风速辐合带、高VIL值(50 kg·m-2以上)或VIL值突变及冰雹指数等雷达回波特征,对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向切变线暴雨落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兴池  吴炜  周雪松  郭俊建  姜鹏 《气象》2013,39(7):832-84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有静止锋和无锋面的两类经向切变线的暴雨落区从地面形势、高低空系统配置及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精细分析,补充完善低涡、切变线类天气系统暴雨落区位于低涡东南象限的一般概念模型,以满足精细化预报的需求.结果表明:有地面静止锋配合和无锋面的两类经向切变线,在空间结构上有显著差异.由于有静止锋配合的切变线系统具有锋面结构,锋面抬升作用显著,暴雨的第一落区位于地面倒槽顶端;其次,由于冷暖空气相互作用阶段不同,在地面中尺度气旋发展成熟阶段,由于干空气侵入暖湿输送带上空,在静止锋前暖区中,出现暴雨第二落区.在无锋面配合的经向切变线过程中,地面不存在南北风交替的锋面系统,除了低涡东南象限较强的水汽辐合造成的暴雨区,850 hPaθe高值区、高比湿舌和弱水汽辐合重合的区域,由于潜在对流不稳定造成另一个暴雨区,且不需低空急流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