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河中游盆地水资源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近二十多年黑河中游盆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观测资料,通过对盆地水资源转化规律的认识,利用水文系统分析法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建立了盆地出口断面水资源量转化模型和盆地平均地下水水位变幅变化模型,经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的较好,故可运用模型预测该盆地出口断面的水资源量和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根据黑河出山径流不同频率的来水量,预测了现状条件下中游绿洲区平均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得出了应该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提高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率,单方面考虑提高地表水利用率的做法有可能破坏地下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率和造成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松辽流域水资源现状与地下水开发利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流域是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之一,1994~2001年整个流域的年均降水量为6052 13×108m3,水资源总量1931 11×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668 81×108m3,地下水资源量637 16×108m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资源重复计算量374 86×108m3。松辽流域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和34%。基于流域水均衡的观点,从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资源总量四个方面分析了松辽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其特点,并对1994~2001年流域供水、用水组成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水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与社会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地下水在总供水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结论,进一步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沈永平 《冰川冻土》2002,24(5):499-499
根据 20世纪 80年代初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的评价,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 6.2×1012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8×1012m3.按 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 2220m3,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 16×108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 176.0m3.按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 170 0m3为用水紧张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水安全问题与地下水的保障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爱民  荆继红  宋博 《地质学报》2016,90(10):2939-2947
中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接近1700m~3,即将步入水紧张国家;京津冀等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50m~3,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地表水质量总体好转,东部人口密集区地下水质量有恶化趋势;部分地区和城市水源供给结构单一,抵御突发性缺水事件的能力不足。地下水是国际公认的可靠供水水源,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地下水在中国工农业供水和生活用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地下水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被广泛认同,甚至往往被忽视。本文阐明了地下水在保障水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水安全,核心在于推进治水思路战略转变,关键在于加强水文地质及相关学科科技创新。主要战略措施包括:从注重城市和工业节水向注重全面系统节水转变,以农业节水弥补城镇供水快速增长;从注重开发利用向注重涵养保护转变,以水资源涵养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注重地表水供水向注重地下水地表水优化配置转变,以地下水战略储备应对突发性水危机;从注重工程调水向注重虚拟水贸易转变,以虚拟水贸易调节长期水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5.
红旗农场处于流域下游,水资源贫乏。其水资源量利用在流域上游地表水引用量逐年增多造成下游来水逐年减少的趋势下,地下水已成为主要的灌溉水源。由此近年来,区内地下水埋深呈下降趋势,通过对红旗农场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和年末地下水埋深的分析得出,农场水源地具有地下水库的调蓄作用,其年末地下水埋深恢复保持在2.5 m作为地下水利用的控制指标具有合理性,这对红旗农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张晓威 《地下水》2013,(6):135-136
通过地理位置、水资源状况、水质状况等方面分析营口地区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分别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出入境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包括废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饮用水源区水库及富营养化状况和地下水水质。通过对水资源状况的分析,提出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量,相对来说无论是地表水资源还是地下水资源均处于相对动态平衡之中。天然状态下,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径流量与地下水天然排泄量之和,再减去地下水枯月天然排泄量(即地下水恒转化为河川基流量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杨大卓 《地下水》2010,32(4):142-144
通过对盘锦市2003年水资源计算分析,对盘锦市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量以及供水、用水、耗水有了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9.
胡萌  盛英武 《水文》2022,42(1):103-108+28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滑动T检验法,对青岛市1956—2016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进行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4个指标总体上都呈减少趋势。(2)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受到降水量的影响,地下水资源量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最小。(3)M-K检验显示,1967年以后降水量与水资源量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于1986—2002年达到显著性水平;地表水资源量与水资源总量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显著性水平;地下水资源量于1983年达到置信度临界值。(4)滑动T检验显示,步长为2时,降水量有1个突变点,为1992年;地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各有2个突变点,均为1968年和1971年。  相似文献   

10.
洛阳市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杜晓舜  夏自强 《水文》2003,23(1):14-17,20
以洛阳市为对象,对区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行了研究。区域水资源量包括地表水实际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实际可利用量。将地表径流中基流部分按比例划出,与河道汛期弃水量加在一起作为河道的生态需水量,从地表水资源量中扣除生态需水量后可得地表水的实际可利用量。将难以利用的地下水量从地下水资源量中扣除后可得地下水实际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11.
Beijing,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 has suffered from acute water shortage, with only 300 m3/a of water resources available per capita. In addition, Beijing has experienced a prolonged period of consecutive droughts from 1999 to 2010. Water crisis has constraine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Meanwhile, the national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TNWT) project,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relief to the water crisis in Beijing, is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water supply in Beijing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the STNWT project, several measur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o cope with droughts, including pumping groundwater from emergency well fields,water saving, recycling of water, rain and flood water harvesting, and the diversion of water from neighboring rivers and groundwater basins. Groundwater from four emergency well fields contributes the most to the public and domestic water supplies in Beijing, supplying a total volume of 1.8×10~9 m~3.The water crisis is supposed to be mitigated by the completion of the STNWT projec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is project, mor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will be implemented,including the use of aquifers as groundwater reservoirs and conjunctive use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2.
三川河流域水资源演变个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三川河流域为例,应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集总式流域水资源调配模型偶合而成的二元水循环模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流域水循环过程.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降水、人工取用水以及下垫面条件这三个主要驱动因子对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在模型中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仅以改变降水、人工取用水及下垫面条件来模拟种不同情景的水循环:情景1,1956-1979年降水系列、2000年下垫面、无人工取用水;情景2,190-2000年降水系列、2000年下垫面、无人工取用水;情景3,1956-2000年降水系列、2000年下垫面、无人工取用水;情景4,1956-2000年降水系列、2000年下垫面、有人工取用水;情景5,1956-2000年降水系列、1956-2000年系列模拟下垫面、无人工取用水;情景6,1956-2000年降水系列、2000下垫面、无人工取用水;情景7,1956-1979年降水系列、1956-1979年系列模拟下垫面、无人工取用水;情景;190-2000年降水系列、2000年下垫面、有人工取用水.情景2和情境1比较,发现降水单项因子减少4.5%引起各种口径水资源量的减少,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4%,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5.%,狭义水资源量1.3%,有效蒸散发量2.1%,广义水资源量4.6%.情景4和情境3比较得出,在人工取用水单项因子作用下,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6%,而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增加113.5%,在狭义水资源量减少0.4%的同时,伴随有效蒸散发量增加0.9%,广义水资源量增加0.7%.情景6和情境5对比,发现在下垫面条件单项因子作用下,狭义水资源量及其构成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分别减少4.3%、4.3%和2.%,有效蒸散发量增加7.1%,广义水资源量增加5.3%.情景和情境7对比分析得出,三个因子对水资源量的综合影响是,地表水资源量减少30.6%,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增加114.5%,狭义水资源量减少25.%,有效蒸散发量增加6.7%,广义水资源量增加1.1%.研究成果对于其它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平原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兴辉  谷秀英 《水文》2005,25(4):23-25,38
平原区三水转化关系强烈,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了统一的水资源系统。本文研究分析了基于费用准则和供水量准则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模型,以合理开发、优化调度本区的水资源.充分发挥该区地表水库和地下含水层空间的联合调蓄作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吴斌  王赛  王文祥  安永会 《中国地质》2019,46(2):369-380
基于物理过程的地表-地下水耦合模型能全面、系统地刻画流域水循环过程,并为水资源管理提供详细信息。同时,未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水资源如何变化将影响水资源管理措施。本文以黑河中游盆地为例,基于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GSFLOW,评估区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未来气候情景(CMIP5)下区域水资源变化趋势,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GSFLOW模型能很好地模拟黑河中游盆地复杂的水循环过程。(2)在中等排放强度(RCP4.5)下,平均每年降水上升0.6 mm,温度上升0.03℃,地下水储量减少0.38亿m3;在高排放强度(RCP8.5)下,降水上升0.8 mm,温度上升0.06℃,地下水储量减少0.34亿m3。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东部淡水资源短缺,旱涝碱成灾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海河的治理,解决了排洪排涝排咸出路。春季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夏季利用伏雨洗盐排咸,增大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治渍涝灾害,把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秋冬引蓄河水,回灌地下水补源。以土壤与潜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促使水资源采补平衡,降雨灌溉淋洗脱盐强于干旱蒸发积盐过程,地下水淡化强于矿化过程。实现旱涝碱咸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调江水补充调蓄石家庄地下水的工程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石家庄是中国北方水资源危机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已形成了超采地下水的巨大降落漏斗。结合其毗邻滹沱河宽阔河滩,地面水可直接入渗补给降落漏斗内地下水的有利水文地质条件,实施利用北调江水补充调蓄地下水工程,将具有现实意义。该文针对北调江水可能存在的不同水质情况,应用现有较适宜的地下水调蓄方法和相关的水质净化技术或研究成果,选择滹沱河河道、河漫滩上采砂坑及其他有利的条件场地等,就利用北调江水补充调蓄地下水工程,进行了相关技术方法探讨,提出一个较适宜的工程技术方案,以期能为石家庄水资源的战略调控服务。  相似文献   

17.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特点初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西北各省 (自治区)的有关资料,对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四大特点:①内陆河流域径流主要形成于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盆地,径流的补给源主要是降水、冰雪与地下水;②冰雪资源对内陆河地表水资源有较大的调节作用;③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特征明显;④内陆河区水平衡状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数值模型在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管理为例,利用地下水数值模型研究了天然和人工活动作用下泉水、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泄量的变化规律;预测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表明,地下水向河-泉的排泄量呈衰减趋势,且地下水的增采量和渠系防渗节约的水量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储存量的消耗;指出在目前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为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必须限制地下水的持续超采.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国西北地区地表水资源有限,地下水则成为重要的备用水资源,而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过程及其耦合模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评价的基础,因此,为了准确反映塔里木河下游间歇性生态输水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例,基于Boussinesq方程建立了改进的地下水动力学(GH-D2)模型,模拟了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典型断面地下水对全时段(2000-2015年)间歇性生态输水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尽管Boussinesq方程的GH解能较好地模拟地下水位的瞬态变化,但模拟地下水位多年变化的结果并不理想,而改进的GH-D2模型考虑了间歇性生态输水对地下水位变化的滞后效应,对长时间尺度地下水位变化的模拟具有较好的效果。与GH和GH-D1模型相比,GH-D2模型模拟的地下水位值更接近于观测值,这将对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输水计划以及生态恢复和重建策略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